在今天培育科學人才,並把他們交給未來——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場重磅活動「科學T大會」側記

作者:張悅 耿挺

在10月30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T大會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兩院院士與青年科學家、熱愛科學的青少年,老中青三代同台對話。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

為什麼常上B站?

在活動現場,由兩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菲爾茲獎得主組成的「頂尖科學家天團」精彩亮相。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教授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對科學的熱愛。邁克爾·萊維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跨學科能力者」,他曾學過數學、物理、醫學等多個領域,但卻在唯獨沒有系統學習過的化學領域上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相信科學領域是互通的,並鼓勵熱愛科學的年輕人要堅定地走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

邁克爾·萊維特說,中國有非常多的年輕人,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開始從事科研工作。他說:「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經常上B站,在B站上年輕人們會問我一些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很高興在上面回答大家的問題。」

「在數學上很有趣的東西,在應用上可能是無用的。」但這些當時看來無用的東西,卻可能在未來發光發亮。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埃菲·傑曼諾夫教授以信息革命中的數學應用為引入,講述數學之美。

埃菲·傑曼諾夫以「有限域」為例,在他讀書時,有限域還是一個被稱為「美麗的玩具」的存在,然而,在今天,這個100多年前的「無用」概念,卻成為了信息時代卻成為了智能手機安全性的基礎。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紅外感測技術在火星探索、「墨子號」衛星等航空航天科技中的應用,展現了科學家們為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所做的努力。褚君浩對科學少年帶來的機器人讚賞有嘉,鼓勵小科學家們樹立遠大志向,傳承科學精神,努力成長為科技人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老中青三代

共同探討科學創新的根基

科學創新的根基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的回答是——好奇心。

汪品先說,科學創新需要靈感,但靈感不是隨時都有,不是隨地都有,更不是任何人都會有。他說,許多人都會引用門捷列夫在夢裡夢出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洗澡時意識到浮力,來說明靈感的重要性,但少有人注意到他們火花一瞬的靈感背後,是為了一個旁人不會在意的問題而日以繼夜的思考。「科學創新的思想,根基在於要有好奇心。」汪品先說道,「好奇心能夠引導你到很多新的領域。」

在活動現場,汪品先還從他的一位忠實粉絲、來自湖南大學的倪嘉舟的手中得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本記錄著科學少年們在過去幾年所做的科普實驗成果的書。倪嘉舟說,他們的實驗室有一句話,「不做囿於定論的盲從者,爭當創新實踐的引領者」。在他看來,科學創新就是要「挑戰自己的可能性,創造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並在過程中,不斷感受科學的精神和魅力。」

這位青年科學家

帶著一個燒瓶上台

在科學T大會的舞台上,來自物理、化學、人工智慧、量子科學等不同領域的五位青年科學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並寄語小科學家。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雪峰踏上舞台的時候,準備了一個裝有溶液的燒瓶。這個燒瓶里的液體,在姜雪峰的轉動下,從黃色,再到紅色,再到綠色……姜雪峰說,自己當時並不知道這叫溶液,只知道這個液體,在化學老師的手裡,變幻出了五彩斑斕的顏色,而這也從而點燃了他對於化學的熱情與興趣。

「我順著興趣走向熱愛,從熱愛走向鑽研,從鑽研走向挫折、失敗。」姜雪峰說道,科研的道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他勉勵同學們,一定要習慣失敗和挫折,「因為在科學的道路上,乃至人生髮展道路上90%、99%、99.9%都是失敗。只有在失敗中迭代,失敗中進化,失敗中學習,失敗中再戰,你才是最亮的星。」

在活動現場,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同實施的「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是頂科協與上海市教委簽署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創教育戰略協作框架協議中的一部分,致力於推動青少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它將為具有好奇心、想像力,對於所研究、學習、從事的學科領域「眼中有光」的青少年提供成長的平台,讓孩子在科學家身邊成長,培養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具備思考科學問題的邏輯性、發散性和匯聚性。

種一棵樹,

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

其次是現在。

這正是「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的

初心所在:

在今天培育科學人才,

並把他們交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