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一群熱愛科學的青少年同台,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10月30日下午,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首場活動「科學T大會」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海國際傳媒港「金盒子」舉辦,圍繞「T」所代表的Teenager(少年)、Talent(天賦)和Timeless(永恆)展開了一場精彩對話。
【痴迷數學的大學生,在現場高歌一曲】
對於化學動力學數據計算有什麼更普遍適用的方法?對於暨南大學學生鄒一鳴的提問,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諾獎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常識。
諾獎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
大道至簡。在萊維特看來,目前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各有其缺點,但「常識」往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數學的一半是科學,另一半是藝術」,這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菲爾茲獎得主埃菲·傑曼諾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一觀點引起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湯傑的強烈共鳴,這位痴迷數學的大學生,非常喜歡音樂,還在現場演唱了義大利語歌曲《綠樹成蔭》,「數學和音樂具有很多共通點,都是和諧的,具有一定對稱性,還非常精妙。」
【只用3個月完成的「投籃機器人」,得到院士稱讚】
來自浦東新區民辦滬港學校的肖靖宇及其團隊,帶來了以某個黑洞名字命名的「投籃機器人」,並做了現場演示。
對於這個只用3個月完成的機器人,中科院院士褚君浩給予了稱讚。他認為,判斷一個機器人是智能還是程序機器人,最重要的就是看其是否會「隨機應變」。這個「投籃機器人」在動態感知、智慧分析和控制方面已具備智能化機器人雛形,接下來可進一步提高感測器的靈敏度和智慧分析的速度。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
如何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會前,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說,科學普及要有科學性,也要有普及性。科學性主要是知識點,普及性則是多維度的,包括如何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最後上升到科學與哲學的維度,這樣的科普才是豐滿的,更容易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大學生「粉絲」從湖南趕來,送給院士一本書】
門捷列夫做夢時想到化學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澡堂里想到浮力定律。「但靈感並不是隨時隨地都有的,靈感的根基是好奇心。」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談到源頭創新時,特別提到科學貴在懷疑,不能盡信前人。
湖南大學學生倪嘉舟是汪老的「粉絲」,他現場送給汪老一本書《一片疊層石》,書中收集了他和同學們的實踐成果。「為何叫疊層石?因為科研是在前人基礎上發展的,但就像汪老所說,我們不做囿於定論的盲從者,而要爭當創新引領的實踐者。」
倪嘉舟現場送給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一本書
倪嘉舟向汪老提了一個問題,科研和科普的邊界在哪裡?今年86歲的汪品先在4年前的南海科考中,曾經3次下潛至1400米深的海底,如今在B站有著170多萬粉絲。「這是一個事情相輔相成的兩面,科研本身就會帶來科普的題目。當年我主持南海科考時,就給科研團隊提了一個要求,要讓前來採訪的記者都能聽懂,這樣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
本次「科學T大會」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海總站和體育青少節目中心共同打造。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內圖由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