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糊塗」

既然經常會提到「糊塗」一詞,我特意查了一下權威的解釋:指人頭腦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亂不清。原來這是個隱形的「怪獸」,還無時無刻都在「伺機作案」,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每每給人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我們每遇到重要或危險時刻,比如考試、高速駕駛等,往往會反覆提醒自己:一定不要犯「糊塗」,否則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大多數時候「糊塗」的身份是「洪水猛獸」,一旦被它所支配,輕則只是傷及皮毛的蠢事一樁,可以糾正重來。重則不僅讓人身陷囹圄,或造成重大災難,甚至可能讓你丟掉性命而追悔莫及。

大量的「犯傻」事件證明,「糊塗」其實只是來自大腦皮層的思維「bug」,據推測或許是受到某種假象的誤導,或是受到某種干擾或刺激,而使正常邏輯思維過程突發變異,而偏離了預定軌道,從而給了這隻「怪獸」以可乘之機,一時間被它奪取了「制空權」,也就產生了不可預期的後果。

然而讓人費解的是,即便如此亟待揭開「糊塗」的神秘面紗,卻從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以至於世人至今尚未發明出一個可以定量衡量「糊塗」程度的量級單位,而縱觀其它各個領域都已盡善盡美,如長度用「米」、重量用「克」、時間用「秒」等等。在稅務財經領域甚至新增加了幾個計量單位,例如一爽=1.6億;一冰=8.84億;一薇=13.41億等。而這裡仍是空白,可見「糊塗」仍然屬於很冷門的一個分支,一片有待開發的處女地。由於無法定量計量,人們只能比較其結果所造成的損失或危害的代價,來大致得出本次「糊塗」的量級,這也足以證明「糊塗」本身是如此的難以令人琢磨。

目前尚未查到有人對其治病機理和解決辦法進行過深入研究,對它還缺乏深刻的認知。既然「糊塗」具有巨大潛在危害性,其解決之道不僅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也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所以我認為這是個極具誘惑的科研方向,如能有所突破,其輝煌成果足以衝擊「諾獎」。據悉科技大佬、也是當今世界首富馬斯克早已布局了「腦機介面」領域,只是不知他會否也在這一冷門課題上有所投入?他是極有可能因一時「犯糊塗」而捷足先登的,不過以他那樣的科技大咖應該不會糊塗到那個地步,所以說「糊塗」專家們還是有爆冷獲獎機會的。

不過「糊塗」也有它善解人意的一面,如能摸透了它的脾氣秉性,將它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驚人奇效,這種有意而為之的行為學術上稱之為「裝糊塗」。

善意地加以運用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表面看似「裝傻充楞」的「傻帽」,實則是人生格局的崇高境界,是「大智若愚」的寬廣胸懷。遵從「小事裝糊塗,大事要清醒」的處事哲學,才是智慧人生的密碼。

跟女人「裝糊塗」終可讓你抱得美人歸,跟利益「裝糊塗」則可贏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局面,從而使你的事業所向披靡。

清朝乾隆年間大書法家鄭板橋曾寫下「難得糊塗」的題詞,因其蘊含著深邃的處事哲理,成為後人頂禮膜拜的

醒世警言。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財富理念上就深諳「難得糊塗」的精髓,至今公司雖已發展成為萬億級別的科技巨擘,但他也只是象徵性地持股1%,使員工得到了更多的激勵,從而為企業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核動力」,使「華為」成為了閃耀世界的中國科技旗幟。

不過也有人為一己私利也把「裝糊塗」的伎倆發揮到了極致。以前看到過某個「視金錢如糞土」的省廳級高官就是個非常另類的「糊塗蟲」,他從來都是放著官配的轎車不用,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騎著自己破舊不堪的自行車上下班,但在被「雙規」以後卻在他隱蔽的別墅里翻出了十幾億來路不明的巨額贓款,竟讓辦案人員燒壞了3台點鈔機。而他卻仍在大談自己如何為官清廉,企圖繼續發揮自己「裝糊塗」的天才演技來掩蓋罪行,逃避法律的制裁。殊不知結果必將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那樣的「裝糊塗」才是真正的「糊塗」。

我們人人都應該充分認識到犯「糊塗」的危害性,加強自身道德和知識素養,增強法制觀念和自我約束力,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犯「糊塗」的幾率。

「糊塗」雖然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也應辯證看待發生「糊塗」的性質,像上面那位官員那樣為謀私利而刻意「裝糊塗」是令人不齒的,很多情況下「糊塗」是由於存在觀念認知偏差或不可抗力的臨時性個人因素而導致了不良後果,也是有情可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自古就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科學論斷,可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亦不能免俗。

而這其中常常發生自於我們年邁父母身上的「老糊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糊塗」,這就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引發的中樞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症」,這是老年人群中的多發疾病。對此我們不但不能責怪,反而應予以充分的理解,並給予更多的關懷,才能降低因「犯糊塗」而給自己和給別人帶來的損害,這也是和諧社會對我們每個人提出的要求。

其實老年人常常在思想方面的「犯糊塗」並不可怕,因其具有記憶缺失、思維斷層、信息混亂等特點,所表現出來的「糊塗」也是五花八門。有天馬行空的,讓人摸不著邊際,有的荒唐怪誕,讓人啼笑皆非,不得不佩服綜其畢生經歷所展現出來的某些「糊塗」案例,確實具有非凡的創意和豐富的想像力,我甚至覺得可以推薦為「春晚」搞笑節目的素材。

今天我老娘就把「糊塗」一詞詮釋出了一個新的高度。她今天的作品對白是這樣的:

她跟我說:「兒子,咱倆得找時間回老家看看了。」我非常不解地問她想回老家看啥?她鄭重其事地說道:「我想和你一起去看看你老媽了。你老媽那麼大歲數了,生活都不方便了,咱們得經常去看看她才行。」我問她你是誰?為啥想去看我媽?她說「傻兒子,你可真夠糊塗的了,咱娘倆還分誰跟誰呀?你媽不就是我媽嗎?咱倆不是一個媽嗎?所以我才想找你一起去看她呀!」我又問她老家在哪裡?她說:「我也不知道在哪?反正我看她天天都在家裡呆著呢。」我瞬間就如墜迷霧,目瞪口呆。

我老媽這「糊塗」程度應該是達到一定境界了,但讓我從中領會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老人無論在她們自己的意識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非常需要兒女們照顧了。

自此你是否對「糊塗」有了一定糊塗的認識?還是更加糊塗了?反正我自己都已經糊塗了,怎麼感覺有點「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的嫌疑?看來這門學問實在是太深奧了,以我自己的「糊塗」經歷也只能「科普」這麼多了,更多的還是留給「糊塗」科學家們去研究了,我們還是「難得糊塗」吧。

不過我倒是從老媽的「糊塗」中得到了一個啟發,大家有沒有覺得搞一個「糊塗擂台大賽」是個不錯的主意?我老媽還真想跟你們PK呢,歡迎踴躍報名參加賽哦!曬出你最「糊塗」的經歷,大家在這裡暢所欲言,來個「一塌糊塗」何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