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到底會以什麼方式結束呢?專家分析:或有3個可能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給全球人民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新冠疫情深化了我們對國家治理、國際合作及國際格局變化的理解。

抗擊疫情需要世界各國積極合作,在疫苗研發、醫療物資、防控經驗等方面相互交流,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無常,防控形勢嚴峻複雜,我們絕不可鬆懈,要進一步提高防護意識,有序地做好各項防護工作。那麼全球新冠疫情到底會以什麼方式結束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全球新冠疫情到底會以什麼方式結束呢?專家分析:或有3個可能

1.病毒感染到一定規模後,會自行停止傳播

從中國在此次疫情中的成績可以看得出,切斷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公共衛生的干預成功控制病毒傳播。

如果允許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然後幾乎所有人都被感染,身體的免疫系統將產生一種可以與病毒競爭的有機體,不管接受與否,當病毒失控,人繼續被感染時,就會出現被動的群體免疫。要想充分發揮對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就要減少人傳人的幾率。

2.新冠被疫苗消滅

通過全面接種疫苗和有效防疫,徹底消滅新冠病毒。目前最主要的障礙是這個病毒是一個RNA病毒,變異太快。至少從目前來看,研發一種」廣譜、可有效預防感染」的疫苗似乎遙遙無期。

人類科技的發展是飛快的,也許在5-10年,或者10-20年的尺度上,會出現這個疫苗。如果我們同意新冠肺炎類似於流感,那麼我們應該做好心理準備。這種疾病可能會在人類世界長期存在,並定期襲擊人類,因此疫苗的研發非常重要。

3.人類免疫力提高,可以和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的毒力可能逐漸減弱。就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流感病毒,起初很嚴重,但時間是最好的疫苗,十年後,流感並沒有消失,但是其死亡率不到0.1%。

就像流感病毒一樣成為一種季節性疾病,但是由於人類防禦意識的提高,醫療質量的保障,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自身免疫力提高,病毒的殺傷力可能不會這麼強,引起肺炎或死亡的機率縮小。

新冠病毒為何遲遲消滅不了

根據生物科普作者張田勘介紹,病毒進入細胞後會開始複製,在數以萬計的複製過程中,會出現隨機錯誤從而發生突變。

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病毒里最大的,雖然跟DNA相比,RNA的保真性差一些,但是,這更方便冠狀病毒變異,讓人防不勝防。

無癥狀感染者造成病毒進行隱性傳播,很難直接消滅,甚至還可能出現免疫逃逸現象,也就是以前感染產生的抗體或者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有可能會對新冠毒株的作用逐漸減弱,從而讓新冠病毒更加難以對付。

疫情反覆,該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或防禦能力。外能抵抗病毒、異物的入侵,內能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細胞,保證人體系統正常運行。

免疫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是否容易患病以及病後愈後情況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疫情期間,更應該注意衛生,勤洗手,食物應煮熟後才食用。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多飲水,不亂服用補充劑、保健品。白開水有助於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身體各器官中的乳酸脫氫酶活力,從而達到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保健品容易給人體造成額外的負擔,也可能與其他處方葯發生化學反應。

2.健康飲食

疫情下,我們更應該注意飲食的調整,需要飲食均衡。日常飲食要盡量保證每天都攝入足量的新鮮蔬果;多吃些優質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豆製品、魚、蝦等。對於兒童來說,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是提高兒童免疫力的重要因素。

從飲食過程中獲取人體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這樣維持身體健康狀態,自然可以降低傳染性疾病的患病風險。這也是在提高抵抗力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保證睡眠

高質量的睡眠可促進人體產生多一些睡眠因子,睡眠因子可促進白血球增多,同時加強肝臟的解毒能力,從而可以消滅侵入人體的細菌和病毒。因此,高質量的睡眠可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

在白天全方位給房間通風能清新空氣,晚上適量通風有助於睡眠呼吸新鮮的空氣。

4.保持良好心態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當人產生了負面情緒時,七成以上的人就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消化這些情緒。

長期反覆的緊張恐懼會使身體發生變化,如緊張類激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血壓血糖升高、血管收縮、失眠、內臟器官黏膜血液供應減少,持續時間久了,可能造成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胃腸道炎症和免疫力下降等病變。

5.堅持運動

經常鍛煉、增加運動量是提高我們身體免疫力的第二大法寶,生命在於運動。必須經常運動才能延長身體壽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可以跑跑步,打打球,爬爬山等多種休閑的娛樂活動,必須擁有一副好身體,能更好的生活工作。

很多人長期缺乏運動,在疫情期間也沒有任何的運動量,有可能會在抵抗力薄弱的時候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想要促進身體健康,有效提高抵抗力,最重要的就是多鍛煉身體。

自大流行開始以來,為了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一直在使用數學模型預測未來的情況。但傳染病建模並非易事。


流行病學家警告說,模型並不是可以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即使預測結合使用機器學習的複雜模型也不一定能揭示出大流行什麼時候結束以及會有多少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