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摘自原創書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園!》第二部分:文明2.0--「勇敢者」遊戲 (續前節)
2、我們身邊低效、無效甚至反效GDP還有哪幾類?
(1)過度的廣告宣傳及包裝所消耗的GDP
比如有某些學校,在校讀三年,學校為了招生將第一年的學費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用在廣告宣傳招生上,這筆錢誰在買單?這筆花費對學生有益嗎?某些商品宣傳及營銷成本佔了售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花這筆錢對顧客有益嗎?比如某1990年註冊的酒廠品牌,在1996年就拿到電視台黃金時段廣告的標王,給出的廣告費相當於每天給電視台送一輛豪華賓士車,這些「賓士車」到底是誰在買單?如此規模的喝酒量對國民身體有益嗎?前面章節講到某些長期保險的險種給到中介或銷售的提成費,可能占第一年保費的30%或者50%以上,花這筆錢後保民其實沒受益,那到底誰在受益?
那些利用了信息壁壘和不對稱的底層規則,「把稻草賣成金條」的人最終受益,以及那些項目的承接商或分包商們也受益,而真正的付錢買單人、最終的使用者卻並未受益。這一類花費產生的GDP,都屬於低效的GDP。
(2)巨大的戰爭、軍事相關消耗的GDP
據資料統計,2019年,世界各國軍隊的總支出超過1 . 9萬億美元。美國軍費支出約為第2名到第11名相加總額,佔全球軍費支出的38%。這裡面還不包括戰爭導致的傷亡、醫療、賠償、破壞後重建等相關巨額開銷。這一類消耗,是在「囚徒困境」中囚徒們相互對抗中產生的GDP,純屬是讓人類厭惡卻又無可奈何的反效GDP!
假如大家對1 . 9萬億美元沒有概念,那我們來對比一下非營利組織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它是全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截止2020年它在全球135個國家累計捐贈資助金額也才548億美元。對比之後,不妨讓我們做個夢,假如這1 . 9萬億美元都變為「正效GDP」,那麼人類哪還會有什麼憂慮和悲傷的呢?可是,人類為何不去做所有人都知道正確的事情呢。
(3)巨大的破壞、再恢復的GDP
這個不難理解,看看您的家鄉,可能被重金屬污染的河流湖泊,砍伐後光禿禿的的山頂和荒漠,挖礦留下的傷疤,煤礦的整體地陷,外來物種的瘋長等等,除了人類無知無意中破壞的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知法犯法的故意所為。之後社會又花大筆資金進行環境恢復。我們一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一邊斥巨資控制碳排放,在某些地區不少建成不到30年的房子,可能就會整體拆除後建新房。有些東西先不論其性質如何,先做好、再破壞都是對國民整體財富的消減。我看到一條好好的道路成了「拉鏈路」,3年開挖了4次,兩邊的景觀樹,5年換了3次,連路燈都換了幾次,城市永遠在堵車多消耗汽油,員工們永遠要提前起床上路,於是城市的GDP就這樣上去了。
建設、破壞、恢復、再破壞再恢復的重複消耗,對應物資流、人流伴隨的是資金流動,從而極大地加快了財富再分配的循環進程,但可惜只產生了巨大而低效或者反效的GDP。
(4)過於強化的管理及監控體系產生的GDP
危機無處不在,壞人到處都有,在無法辨識之前看誰都像壞人,在「囚徒困境」的大環境中,我們往往只能按「疑罪從有」來加強安全防範措施。所以我們會看到公司里有很多的安全防範條例、監管人員、監察審計人員。監控攝像頭無處不在,安保員24小時三班倒緊緊盯著大屏幕,防盜門一道又一道,防火牆一層又一層,防騙教育一輪又一輪。以前的銀行櫃檯基本敞開的,雙方伸手就能接,後來變成用防彈玻璃隔離雙方,下面留個像老鼠洞一樣的彎道。以前家裡的財物就鎖在抽屜里,現在要買鋼製保險柜才感覺安全。以前客廳大門基本是木製的、窗子沒有防盜網,現在幾乎全是不鏽鋼防盜門,有些還是雙層的,窗戶幾乎都安裝防盜網,哪怕裝個隱形的。
國家配備大量公務員用於打擊違法亂紀、偷稅漏稅,街上大量稱職的警察、輔警、志願者在維護社會的秩序。公司管理成本中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對員工的監督管理。小到公司,大到國家,我們消耗了太多用於監督監控、防範、甄別壞人的資源,產生對應的GDP。在不太安心放心的大環境下確實會帶來一定安全感,但僅此而已。
假如不消耗這些GDP,而通過改進遊戲規則也同樣達到穩定和安全的效果,那就太好了。
(5)專門養懶人的GDP
我們可能會經常看到身邊有這樣一大群人,並未創造多少財富,卻比多數人更悠閑、更有錢、更能產生大額消費GDP。比如繼承了家業財產、土地房屋徵收拆遷補償等。普通人看後往往留著口水自嘲說:他的命好,是我的運氣不濟。但這和命運、運氣有關係嗎?這現象只是人為遊戲規則下的產物而已,儘管現行規則與「財富屬於創造者、多勞多得」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但它還是堅定的存在著,因此只要底層邏輯不變,專為「養懶人」的規則與現象也不會改變,更麻煩的是人們已經習以為常。
隨著現代社會財富集中度越來越高,儘管有徵遺產稅,仍擋不住巨額遺產繼承數額越來越龐大,為保住控制權逃避遺產稅的方法據說有幾十種之多。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金貴,坐擁資源坐著伸手接「天上掉餡餅」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養懶人」所對應的GDP只會越來越龐大,貧富差距可能進一步拉大,繼續發展下去社會將出現越悠閑的人可能越有錢的現象。
(6)「再說一遍,我不抽煙活得也很有意思」,不健康的GDP
曾經不止一個同事抽著香煙調侃我說:老童,你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去泡吧,作為男人你活著有啥意思?都像你這樣省錢,國家的GDP怎麼上得去?我只能笑著說:其實,我不抽煙活得也很有意思。你們抽煙喝酒,按平均一個月貢獻800元GDP來計算吧,而我用這每月800元每隔一兩周請全家人出去吃頓飯,至少看一場電影,或者給孩子買身衣服。你看,你自己抽煙是一個人「享受」了提高一倍的肺癌幾率,還讓同事們「享受」二手煙襲擾,而同樣是產生800元的GDP我卻讓全家人享受了幾次很實惠的快樂。我的是幸福高效的GDP,越多越好,而你的是不健康反效的GDP,越少越好才對啊。
從我的辦公室步行走到學校另外一頭的餐廳,中間可以穿過一片幽靜的竹林、一個池塘,步行大概需要15分鐘,我一般是走到餐廳,走得微微發熱。有位同事常常開車過去,由於要繞路所以也要10分鐘,能舒舒服服的到餐廳。我倆不同的是,他開車估計一次產生10元GDP,而我卻不能產生GDP,他花錢坐享了空調,而我卻不花錢享受了運動和幽靜的竹林。
我有一次在醫院裡,看到繳費處排起的長龍,到處人滿為患。心想其實部分三高、腫瘤病人都與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人為因素有關係。有一部分人是先花錢買了享受,今後再花更多錢上醫院買罪受,這部分GDP的規模相當大,但卻是反效的。甚至有人將一輩子的積蓄最終都變成反效的GDP。
是自己控制不住享樂慾望,還是外界有人故意推波助瀾、引誘你,導致我們產生了大量不健康的GDP?誰在不健康的GDP中獲益?
(7)「我買你一頓午餐的時間」,不幸福的GDP
一個為了家庭生計而到處奔波的爸爸,很少能在家陪兒子和夫人一起吃飯,在讀小學的兒子甚至都很難和爸爸說上幾句話。一天夜裡爸爸再次加班後疲憊的回到家,兒子等著爸爸回來後怯生生的問道:爸爸,您一小時能賺多少錢?爸爸不開心的說:20美元,你問這個幹啥?兒子接著說你能借我10美元嗎?爸爸更不開心了說:你要錢幹啥,不借,趕緊睡覺!第二天,爸爸覺得昨天這樣壓制兒子很過意不去,於是晚上回家後親親兒子的額頭並給了他10美元。兒子很高興,拿出鐵盒裡零零散散的10美元硬幣,加上爸爸給的10美元,一起遞給爸爸說:爸爸,這有20美元了,我能買你明天一小時的時間嗎,早點回家,陪我和媽媽吃一頓晚飯嗎?爸爸聽後抱著兒子掉下眼淚,立刻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看到這我也眼眶濕潤。
很顯然,爸爸少加班一小時,一定少創造了一小時並不快樂的GDP,餐桌上也沒有多上一塊麵包,卻換回了全家人一段無法言表的幸福時光。
更多的幸福並不一定都會對應更大的GDP,更大的GDP也不代表會產生更多人的幸福。所以雖然GDP的大小很重要,但並不一定與幸福指數正相關。坐一坐,停一停,可能不是壞事,讓不幸福的GDP少一些吧。
寫完以上幾點我心想:人類忙忙碌碌一生,堆砌起巨大無比的GDP大廈,但對自己真正有益的那一部分有多少?在充斥著低效、無效、甚至反效的GDP中,誰的獲益最大?
二、信用貨幣貶值、稀釋財富,注水的GDP
在前面信用貨幣內容中講到,信用貨幣發行量的多少與中心控制機構的決策相關。假如貨幣增發量超過市場需求量,可能會迅速貶值。快速貶值的貨幣有利於促進「花錢」、吹大GDP及財富再分配,加大了居民對財務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於是人們只好採取兩個措施維護自己的購買力:更努力的賺錢、尋求投資理財。前者被遊戲規則所迫基於恐懼更加努力,而後者是被理財環境誘導基於貪婪更加大膽。
信用貨幣最大的麻煩是沒有一個價值之錨來錨定其購買價值,我到現在都很奇怪為何最初的人們會接受一個錨定所謂「中心信用」的幣種,把自己整日放在巨大的財富火爐上糾結翻烤。信用的控制者一旦大舉開動印鈔機,社會「財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就開始急劇膨脹,貨幣進入流轉後,GDP數據在稍後一段時間內就會像吹氣球一樣的放大。貨幣被稀釋,GDP數字也會隨之被注水,低效的GDP隨之會增多。
(共同「找回失落的家園」也需要您的一份力量! 未完待續、每日更新,先連載後刊發,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原創艱辛,請尊重創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