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劑在我們的飲食中幾乎無孔不入,大到生活必需品,小到零食,多多少少都會看到添加劑的影子。
曾有一位山東的網友做了一個實驗,在外面買著吃的情況下,一天大概吃了177種名稱的添加劑,總結為90多類。
單單一個吐司麵包就包含了:
(藍莓果味醬、麥芽糖漿、黃油、食品添加劑、甲基纖維、檸檬酸、復配著色素、山梨酸鉀、梨糖醇液、酵母、甘油、乳化酶製劑、氫乙酸鈉、食用香精、丙酸鈣、定粉磁酸酯、食品用香精、人造奶油、氧化酶、澱粉酶、復配乳化劑、雙硬脂酸甘油酯、脂肪酸酯、麵包防腐乳化劑、雙乙醯酒石酸單白油脂、澱粉磷酸醋、甲基纖)。
看到這些名字,您是不是頭都大了,廠家為什麼會添加那麼多添加劑?說句可能讓您不高興的話,都是消費者和相關部門慣出來的。
先說下消費者
您要是認為所有的添加劑都是為了增加保質期降低成本就大錯特錯了,很多添加劑不但增加了成本,還危害了身體,這麼說吧,市場上的飲食90%以上的添加劑都是為了提升口感、保持形狀和搭配顏色。
消費者無形中還要為這些危害身體的附加品買單,那既然這些添加劑既增加了成本,又危害身體,商家為什麼還那麼執著的要添加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個滷肉店,就算用了一樣的肉,放了添加劑的那家口味就會變得更加豐富,色澤更加誘人,生意自然也會更好。據我觀察,餐飲行業直接使用的添加劑包括不限於:
肉包王、肉香王、雞骨髓膏、豬骨髓浸膏、牛肉寶、羊肉寶、麥芽酚、香料A……。
而沒放添加劑的那家滷肉店慢慢就會被市場淘汰。
還有一個例子,有人第一次去歐洲喝國外的牛奶那叫一個難喝,又腥又膩難以下咽,價格還不便宜,直呼上當,還是國內的添加劑牛奶好喝。
其實在國內添加劑的競爭氛圍中,我們已經漸漸地不知道真正的牛奶到底是個什麼味道了。
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習慣,挑選食物首先看中的是價格和味道,我們對飲食討論最多的是哪家店好吃,哪個食物實惠,至於誰家放了多少添加劑,現實中根本沒多少人會在乎。
慢慢飲食市場形成了一種畸形的競爭,口味和價格成了第一要素,至於其它的不違法就行了。
而我們的消費者也樂於享受這樣的競爭後果,誰家便宜誰就有是良心的商家,誰家好吃誰的生意就好。反過來,誰家賣貴了點就是坑人的資本家嘴臉。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最明顯的例子。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和我們在宣傳引導上的懈怠,標準定製上模糊有很大的關係。造成很多消費者對添加劑的危害不關注、不了解。國人吃了半輩子添加劑,還有人連苯甲酸鈉這個化學名稱都不認識。
反觀歐洲和日本,在引導普及食品安全方面是非常嚴謹的,2017年,某風味豆豉被德國第三方機構查出含有多種危害物質,如礦物油、多環芳烴、增塑劑等,當然這些物質按照規定標準來看並不超標,但是德國卻反覆提醒國民減少此類有害物質的攝入,讓國人減少購買。
日本也是,雖然苯甲酸鈉這類添加劑在日本合法,但哪個企業添加了,會反覆報道提醒國民對身體的危害,最後導致日本連生產這類添加劑的廠家都絕跡了。
雖然這些添加劑在一種食品上的計量合乎正常標準,食用後有害物質也可以通過正常代謝排出,但當你身邊琳琅滿目全是添加劑食品時,這些添加劑互相疊加,你的身體還能代謝出去嗎?
試想一個場景,你煮了一袋碳酸鈉的速凍水餃,蘸著苯甲酸鈉的醬油和醋,又喝了一杯羚甲基纖維素鈉的牛奶,塗抹了苯甲酸鈉的化妝品,吃了羚甲澱粉鈉的葯,順便叼上一根苯甲酸鈉的香煙,喝了一杯氯丙醇的酒,望著鏡子里日漸憔悴的自己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