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如一面鏡子,讓我時刻檢視自己

趙炳晴 朝陽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

最初《底線》上映的時候,我是拒絕觀看的。畢竟,下班追個劇還處處充滿了上班的氛圍感,實在不是什麼美妙的體驗。反而是我身邊許多非法律專業的朋友,他們一邊津津有味雷打不動地追劇,一邊在聊天群里熱烈地討論著,時不時@我出來回答問題。在他們熱情的「推銷」下,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打開了第一集。

不得不說,不論從電視劇的角度還是從司法改革的角度來看,《底線》當真是一部有里程碑意義的電視劇,足見製作班底的誠意。它如同一扇窗,滿足了大眾對於司法工作的好奇心,真誠地向人民群眾介紹了我們莊嚴神聖也充滿了各種糟心事兒的日常。它如同一面鏡子,教科書式地向我們展示了工作中常見的情景及其處理方式,讓我們這些法律從業人員們能夠對照檢視自身。它亦如一份答卷,寫滿了關於中國近年來司法改革的思考,有值得稱頌之處,亦有尚待完善之處。


這扇窗

我願稱之為普法教育的天花板

從前我們普法宣傳,普得更多的是法律本身,讓群眾有法律意識,能更好地通過法律維護自身權益。這本是好事,但卻還不夠。就如方遠在劇中的一句台詞:「在這個忙碌的年代裡,大多數人很容易陷入一個非理性的狀態。」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道理,卻忽略了從事情的全局出發去思考、衡量。我常聽到當事人在調解時常說的一句話:「大不了讓法院判唄。」可是,作為法官,要怎麼判、怎麼調?許多時候司法不是僵化地通過法條化解矛盾,而是需要法官竭盡所能地為雙方解決問題。《底線》告訴我們,法、理、情的衝突與平衡,不僅是法官的工作,更是現實社會中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這面鏡子

給了我許多工作上的啟發

在大眾眼中,法官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或許如周亦安浮誇的描述:「法袍這麼一穿,法槌這麼一敲,我這整個人氣場就出來了。」那個遭遇職場性騷擾的女孩李芳凝對法官助理葉芯說的一句話,讓屏幕前的我霎時愣住:「你被男人騷擾過嗎?沒有吧。因為你的這身衣服,他們會尊重你。我可以試試你的衣服嗎?」當她穿上葉芯制服的那一刻,她微笑著,眼含熱淚。

身為法院幹警,頭頂國徽,身披榮光,肩頭是人民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這份職業如此受人尊敬。反觀自身,在漫長的從業生涯中,我們的所做所為是否足以承擔這份尊敬:一場即將爆發的肢體衝突被方遠一句「打贏了進派出所,打輸了進醫院,要不你們商量商量打個平手?」幽默地化解;面對離婚案件中被嚇壞的孩子,方遠抱著孩子開完庭,又對父母耐心勸導,這份善意令人動容。這些具備現實原型的做法,生動形象地為我們樹立了「好法官」的標杆,激勵我們不斷進步。


這份答卷

包含著司法工作者的自我審視

一方面,《底線》集中展現了中國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在第一集中,雷星宇案的一審直播觸動了在美執業的華人律師徐天,他驕傲地對他的美國同行說:「庭審現場網路直播,這在美國或許不行,但在中國可以。」庭審直播、裁判文書公開、訴源治理、非訴糾紛解決機制……自從立案登記制以來,法院的案件量大幅增長,司法改革大踏步前進,疫情以來,法院的工作方式也在發生著較大變化。這個過程中,司法改革取得了很多突破:線上庭審節約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無紙化辦公能更好保證卷宗安全。

另一方面,在改革過程中,「線上庭審總是掉線」「像唱山歌一樣」「導訴機器人沒啥用不說,自己在那兒逛來逛去的,還很容易撞到人」……來自官方的吐槽讓人忍俊不禁,卻恰恰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敢於把問題暴露在陽光下,說明這些問題已經被關注到了,也意味著將來一定能得到解決。這些調侃里,有謙虛求進的態度,亦有對中國司法的制度自信。

作為一名基層法院幹警,我十分感激這部劇。電視劇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有趣、少說教、不惹人厭煩,它打破了法院和法官在大眾心中高冷的印象,讓群眾看到了法官的繁忙、責任、溫暖,看到了法院的煙火氣。群眾了解法院、理解法官,這將有利於司法工作進一步開展。作為基層法院幹警,我們也將始終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公平正義的底線,不懼責任,勇於擔當,真正做到「案結事了,息訴罷訪」。


供稿:朝陽法院

編輯:麥浩敏 汪希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