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登上熱搜。點開一看,是一群正在考試的小學生,將課本放到了過道上。
什麼意思?傘在哪裡?如今互聯網上讓人看不懂的熱搜越來越多,折射出互聯網「梗文化」對日常語言表達的影響。
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文化現象?記者走訪發現,對於這樣的文化形象人們觀點差異很大。一些人認為這些受「梗文化」影響的流行用語符合年輕人的表達特點,有著讓人「會心一笑」的能力,不影響語言的正確使用;但也有人認為這類現象屬於「語言污染」,甚至部分已經觸及道德問題,應該杜絕。
即使配上說明導語,這個熱搜也讓許多人看不懂
「撕傘」跟傘沒關係
看到「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這個熱搜,大學學中文、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呂越也沒看懂,「難道95後老師跟00後老師已經有這麼大隔閡了?」
不過翻看了熱搜的幾張圖片,她才反應過來,這原來是一個「網路梗」——「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曾是網上熱門的「心靈雞湯」,這些00後老師們念書時曾想過、用過的作弊手段,比如偷看課本等,在他們當上老師後能見招拆招,讓現在的學生無法作弊,等於將自己撐過的「傘」撕了,讓如今的學生只能「淋雨」。
網路熱搜的配圖,跟傘有啥關係?
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想要表達的跟「傘」完全無關。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互聯網上還有不少。比如有人自稱「秋高」——意思是被人「氣爽」了。又比如有人勸你做一朵「秋天的菊花」——意思是「可以想開了」。
除了語意上的關聯,還有語音上的關聯,這類則被稱為「諧音梗」。比如曾被上海《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評為2021年「十大網路流行語」的「奪筍」,實際意思是諧音「多損」,用來指一個人「嘴不留情」。
這些 「梗」大多依託於網路綜藝節目和短視頻而誕生。《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奇葩說》等一系列以語言輸出為主的節目走紅,帶來了一系列「梗」。例如「普信男/女」,就來自《脫口秀大會》上楊笠的一句「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
楊笠一段演出造就了「普信男/女」一詞
還有一些「梗」則通過網友的評論產生了全新的意思。例如「曹縣」,最早是當地博主在短視頻平台上喊出「山東菏澤曹縣……我的寶貝」,網友紛紛跟進評論,讓「曹縣」成了「驕傲」的代指。
據了解,「梗」這個字本身就是互聯網解構的產物。業內人士介紹,互聯網上的「梗」,其實是「哏」字的訛字,有笑點、伏筆之意,在網上衍生出「有東西有內容」之意,稱讚一個人「有梗」是指對方「有意思、有內容」,「造梗」則是創作橋段、製造笑點之意。特別是隨著脫口秀、短視頻的流行,「有梗」成了互聯網表達的特點之一。
從「梗」中窺見創意
呂越不反對有「梗」。在她看來,帶「梗」的表達既出其不意,又能有所關聯,「就像是現代的歇後語,融入了現代人的觀察與思考,讓文字變得有趣味。」《奇葩說》參賽選手冉高鳴就憑藉獨創的「現代歇後語」出圈,一些創造還成了網上流行的詞。
今年27歲的吳昕偉在上海一家動漫公司從事創作工作,他跟同事溝通時常常以「大壯」「小美」指代尚未定名的男女角色,這源自B站上許多影視解說UP主,為解說方便給主角一律命名為「大壯」「小美」。「說話帶『梗』是我們的表達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吳昕偉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快速定位一個人的身份、愛好:「比如你是網路綜藝愛好者、脫口秀愛好者或者二次元,都有自己圈層才能懂的『梗』,但不少『梗』中包含的趣味經解釋後又是大眾可以理解的,才會成為互聯網的一種文化。」
「梗」是脫口秀的幽默來源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也認為語言不僅是交流信息的符號系統,也承載了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甚至可以說,語言即行為,語言即社會生活本身。」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艾尤就曾分析過網路梗背後的文化,她認為人們以一種戲謔解構的姿態自嘲解壓,創造了很多網路梗,不少進入流行語之列,人們網路話語中拓展了自我表達的方式。「但需要警惕的是,個人話語是否又在網路用語的集體狂歡中迷失了方向。」
「梗」應有底線
網路帶「梗」的表達,會干擾語言文字嗎?在許多年輕人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梗』就是在網路上表達的,在現實中沒有人會這麼說話。」吳昕偉坦言,離開了互聯網和表演舞台,這些網路「梗」在現實中使用其實非常尷尬:比如「諧音梗」聽上去很像說不好普通話;口語表達時「撕傘」這樣的說法短時間內無法讓人理解,「哪怕現在很多人都習慣在網上打『YYDS』(永遠的神),但現實中說起來都燙嘴。」
《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認可將「yyds」選入流行語榜單,但也認為「網路流行語」往往有著特定的語域,即在網路上使用極為頻繁,但在日常口語中可能很少說,甚至基本不說。
呂越也認為「梗」在現實寫作中很難成為表達的主流,「比如我們鼓勵孩子寫作文加入一些成語,但一般不會讓他們用歇後語,因為顯得冗長而刻意,更不要說網路梗了。」她也不擔心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影響語言文字:「我們小時候在QQ空間用的火星文,現在誰還會用?流行雖然熱門,但都是短暫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造「梗」應有底線。例如「傘兵」一詞的拼音字母縮寫與一些粗口相同,竟意外成了謾罵攻擊的「諧音梗」。對此許多人都表示玩梗、造梗不能為所欲為。呂越坦言,聽到有人這樣說時會直接批評:「這樣的底線不能突破。」
此外,一些原本不友好的詞語雖然被用作「梗」賦予了新的意思,但在一些人看來仍然不應該使用。例如有博主在影視解說時使用「妖艷賤貨」指代劇中的女性反派角色,部分消解了原本的侮辱性,但在一些人看來仍然不該被使用:「即使通過網路梗消解了原本的性質,但這些詞語本身還是具有侮辱性,不應該被用來指代任何人。」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