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漢文化傳承的重要戰役——淝水之戰

決定漢文化傳承的重要

戰役——淝水之戰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南方有東晉政權,北方則相繼建立了成漢前趙前涼西涼前燕、夏、前秦西秦等16個政權。


五胡十六國時期 圖片源自網路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亂。晉琅琊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建立東晉。


與此同時,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十六國之一的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都城位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前秦王苻堅在位期間,前秦的勢力不斷壯大。他請漢將王猛出山,集中氐族武裝力量,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在國力強大後,苻堅便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公元383年,苻堅不顧群臣阻攔,南下攻晉。


謝安像 圖片源自網路

此時的東晉正值孝武帝司馬曜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此時,前秦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苻堅頒布詔令從全國抽丁入伍備戰南征。一月之內,苻堅便湊齊了八十七萬軍隊。徵兵完畢後,苻堅便開始準備出征事宜,任命幼弟苻融慕容垂率軍二十五萬為先鋒,苻堅親率其餘大軍向南進發。


東晉這邊也並不是毫無思想準備。


謝安總攬朝政後,意識到前秦與東晉必有一戰,便積極為戰前做準備。謝安任命其弟謝石為大都督、其侄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軍八萬在江北阻擊敵軍,派胡彬率領五千水師在壽陽(今安徽省壽縣)阻攔敵軍水師。


公元383年,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謝石聽了朱序的話,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並取得洛澗大捷。


東晉前秦形勢圖 圖片源自網路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


由於洛澗的失利,前秦軍士戰意已經喪失大半,苻堅便令大軍就地駐紮,等待後續部隊與其匯合再和東晉交戰。


而此時東晉謝玄等人擔心前秦軍兵馬到齊後局面對自己不利,便利用苻堅狂妄自大、自恃人多、目無一切的心理,抓住了前秦內部不穩的弱點,用激將法讓前秦軍後撤,為晉軍騰出空間進行決戰。


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於是苻堅不顧眾將反對做出了此次南征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前秦軍後撤為東晉部隊騰地方進行決戰。


在苻堅下達撤退命令後,前秦軍按計劃慢慢撤退,東晉謝安見前秦軍撤退後,命東晉水軍強渡淝水,騎兵由淺灘過河對前秦軍突襲。當苻堅想反擊時,卻發現軍隊早已戰意全失,加之晉軍大喊前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內部更加混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苻融被殺,前秦軍徹底喪失控制,各自潰逃。


此一戰,東晉以八萬大軍大敗前秦八十萬大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淝水之戰前後 圖片源自網路

淝水之戰以東晉大勝、前秦苻堅慘敗的結局結束。東晉趁此勝局繼續北伐,成功收復黃河以南的領土,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對江南的騷擾,為東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安穩的外部環境。


淝水之戰不僅是東晉的保家衛國之決戰,也向胡人宣示了漢人的戰鬥力,使漢族人得到了自五胡亂華來第一次的大喘息,為漢族的重新崛起打下了前期基礎,同時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黃河流域得以繼續傳承。


審核丨陳銳

監製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鄧婉穎

文案、責編丨孟京

美術設計丨楊樺 趙墨

校對丨王瑜

參考文獻丨《對淝水之戰的重新解讀》

《淝水之戰:夾縫中的一線生機》

《苻堅與淝水之戰》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 影視制播中心 )出品


(收聽更多《大河脈搏》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菜單欄—主題欄目—大河脈搏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