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軍:災難全壘打,歐盟跪不跪?

【編者按】本文由作者徐吉軍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漢唐光輝」,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困難總會一起到來。這是規律。雪上加霜是天道,是對人類的考驗。

中國人的智慧,體現在方方面面,傳統文化中隨便拎出一句俗語,就蘊含著玄妙的哲理。

水滸傳中有句俗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意指幸運事不會連續到來,禍事卻會接踵而至。

1949年,西方學者愛德華·墨菲或許是受到這句話的啟發,總結出來一個規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也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與帕金森定律、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中國傳統文化擅長感性表達,西方現代文化擅長下定義找規律,時不時用人名搞個命名權,鋪天蓋地的某某定律某某定理。

在文化傳播角度看,西方這種文化特點顯然屬於強勢擴張型風格,中國傳統文化更講究自我約束,是典型的內斂型風格。

不管是中國俗語,還是墨菲定律,歐洲國家進入2022年之後遭遇的一切已經證實「禍不單行」,「會出錯的一定錯」這種玄學定律的現實存在。

短短八個月,歐洲已經經歷了新冠疫情、猴痘疫情、戰爭、寒潮、糧荒、高溫、乾旱等諸多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危機。

一、大明劫

看到歐洲經歷的一切,漢唐智庫評論員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明朝末年經歷的小冰河期

那才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我們經常在電影上看到「明朝末年,宦官擅權,殘害忠良,民不聊生」。實際上,真正導致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是天災人禍各一半,人禍更主要是文官集團的貪婪,跟宦官關係並不大。

攻佔北京,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災荒導致百姓顆粒無收,各路起義軍揭竿而起,還有瘟疫橫行,蝗災鼠疫不斷!

明史》記載:崇禎在位十七年間,明朝發生的自然災害幾乎囊括了人們的認知,主要有旱災、蝗災、洪澇、鼠疫、颶風、冰雹、地震、暴雪等。

難以想像的是,地震竟然成為拖垮明朝的導火索。

按統計,明朝276年中,記載在史冊上的地震多達165次。人類歷史上地震傷亡最慘重的就是1556年嘉靖關中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34年)冬夜,一場震級8級,烈度11度的特大地震爆發。東起南京,西至甘肅靖遠,北到陝西保德,南至湖南瀏陽都有震感記錄。地震造成50多萬人直接傷亡,隨之而來的瘟疫,嚴寒,饑荒又造成幾十萬人死亡,總共死亡83萬人!

自然災害如此頻繁,根源是那段時間正處在「明清小冰河期」。這段小冰河期延續了三百年,主要特徵就是冬季寒冷,夏季乾旱!

崇禎時期,華北地區最低氣溫低於零下四十攝氏度,老百姓被凍死的可能性極高。

史冊記載,除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明朝的降雨量比任何朝代都少,所以旱災次數最多。

旱災和蝗災形影不離,寒冷乾燥的空氣為鼠疫提供了傳播溫床!災民為了果腹什麼都吃,老鼠當然是美味。

崇禎六年,鼠疫在山西爆發並向周邊蔓延,山西、河南以及河北三省因為鼠疫死亡了一半人口。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入北京城,平均每天都有上千人死亡,最後不可收拾。《崇禎實錄》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後世統計,崇禎年間有780萬人死於鼠疫。

明朝末年幾十年的小冰河期,帶來接踵而至的各種災難,徹底摧毀了鐵血大明,這才是明朝滅亡的真實歷史邏輯。

二、歐盟

放眼看去,今天的歐洲災難剛剛開始,有點像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多災多難的狀態。

歐盟似乎面臨和明朝類似的挑戰。

漢唐智庫評論員認為,歐盟的命運極有可能像明朝一樣,在災難的輪番衝擊下垮掉。

戰爭寒潮糧荒高溫乾旱,在半年內連續來襲,歐盟各國政客依然沉浸在高高在上的迷夢中未能醒來!

讓我們看看今年歐洲經歷了什麼!

戰爭:在美國和北約的精心設計下,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並持續至今。俄烏衝突和對俄制裁造成歐洲金融市場動蕩,資本抽離,歐元走弱,能源價格高企,歐洲經濟遭受重創,歐盟國家經濟下滑,使本來遭到新冠疫情荼毒的經濟雪上加霜。

寒潮:2022年年4月初,寒潮席捲歐洲大部 英法德氣溫破極值,法國創下自1947年以來的4月最低溫度紀錄。

突如其來的降溫在對農業造成負面影響,加劇了歐洲的能源危機。  由於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歐盟各國油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造成日常取暖困難。

2021年歐洲原油有75%靠進口,全年進口總量4.76億噸,其中30%來自俄羅斯;2021年歐洲有60%的天然氣依賴進口,全年進口總量3261億立方米,超過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由於天然氣危機,德國民眾自發囤積越冬的木柴,燒柴取暖將成為新常態。

高溫乾旱:2022年的夏天,歐盟各國剛剛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7月。在熱浪的襲擊下,歐洲正面臨著500年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乾旱,部分河流也因此乾涸萎縮。歐洲多個河流底部放置了數百年「飢餓石」因乾旱而再度浮出水面,石頭上刻著:「如果你看到我,你將哭泣。」這算是前人對乾旱的警告吧!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警告稱,歐洲或將遭遇約500年來最嚴重乾旱,歐盟和英國總計近一半的領土面臨乾旱風險。英國以氣候溫潤著稱,但英國全國水情報告顯示,英格蘭剛剛經歷了1935年以來最乾旱的7月份。

歐洲大陸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區近2個月沒有出現明顯降雨,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旱災。

在能源危機、高通脹、疫情反覆以及貨幣政策收緊等因素衝擊下,持續高溫乾旱對歐洲經濟造成的傷害不容低估,正可謂禍不單行。

糧荒:何為糧荒?地球上有的國家糧食過剩甚至浪費,非洲一樣有人餓死。依然有無數人處於飢餓狀態!歐洲糧荒雖然沒到死人的程度,也同樣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了。極端高溫不僅導致糧食減產,還導致河流乾涸影響貿易運輸。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兩國交戰後,歐盟國家的糧食來源受到很大影響,糧食的進口量減少,糧食價格大幅升高,一度陷入了糧食危機。

歐洲並沒有像中國一樣的存糧習慣,在遇到糧食進口困難時就束手無策。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世界各國家人均浪費糧食排行榜,德國每年人均浪費糧食150千克、法國106千克、英國74.7千克。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在美國30%的食物被浪費。

中國人均浪費糧食為44千克,比西方發達國家少得多。

疫情:世界衛生組織7月23日針對猴痘疫情發布最高級別警報,宣布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猴痘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7月29日,西班牙衛生部確認,該國出現首例猴痘死亡病例,這是本次猴痘疫情中歐洲首例死亡病例。西班牙科研人員研究顯示,40%的猴痘感染病例為重症,且需要醫療救治。

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是近親,感染後有一定的致命性。在本輪猴痘疫情較嚴重的歐洲地區,確診病例已經向2萬例逼近。

新冠疫情依然在持續,猴痘疫情已經迅速蔓延。

三、倒行逆施

開啟了災難之門的歐洲如何化解危機?歐盟如何負起領導責任?

1、制裁俄羅斯

俄烏衝突爆發後,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確。

美歐為了打擊俄羅斯,第一時間將俄羅斯踢出國際資金清算系統,沒收俄羅斯財產,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全面禁止歐盟成員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暫停進口俄羅斯的煤炭和石油等一系列制裁措施。

如今,歐盟針對俄羅斯的煤炭禁令生效,加之近來歐洲遭遇極端熱浪侵襲,歐洲的電力供應只會更加緊張」。

「歐盟幫助美國挑起烏克蘭危機,這本身是一種自殘式的行為。相當於自斷一臂為美國搖旗吶喊。」

歐盟制裁俄羅斯,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根本原因是不希望俄羅斯強大。

然而,俄羅斯強勢推出石油盧布,外匯收入達到去年同期的兩倍,反而是歐盟因為制裁陷入能源危機,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

事實證明,即使俄羅斯處在全歐治理最差、經濟最孱弱、軍事最落後的墊底狀態,歐盟27國聯手也無法戰勝俄羅斯。

遼闊的國土,充足的能源和糧食,以及海量的軍事裝備,就是未來亂世的硬通貨。

2、干涉中國內政

無論世事如何艱難,堅決不改惡棍本色。

2022年8月3日,七國集團外長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發表聲明,稱中方針對佩洛西訪台採取的行動可能升高緊張局勢,造成地區不穩,呼籲中方不要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並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在這個聲明中,G7及歐盟外長在關於一個中國政策後面括弧中還有個註明:在可適用的情形下。

事實已經證明,在美歐白人世界的意識中,世界上沒什麼道理可講。得到他們認可的就是有道理,他們不認可的就是沒道理。任何國家如果想通過講道理說服美歐白人世界都是痴心妄想,因為道理只是幌子,實力才是本質。

3、兩大邪惡勢力聯手

8月15日起,德國將向亞太地區派遣多架戰機,參加代號為「疾速太平洋2022」的空中聯合軍演。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首度將其戰機派到印太地區。德國《每日鏡報》發布的圖文顯示,在飛往韓國時,德國空軍將穿越台灣海峽,並希望在這次亞洲之行中「展示實力」。

在盎格魯撒克遜和猶太資本集團的縱容下,我們再次欣見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兩個邪惡勢力死灰復燃,並且再度聯手了。

四、蒙昧的歐洲

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呼籲德國民眾配合制裁俄羅斯。

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目標,朔爾茨要求民眾少吃肉避免依賴俄羅斯的糧食,少洗澡避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少用空調避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冬天多穿件衣服禦寒向俄羅斯示威。

於是,德國民眾開始儲存木柴準備燒柴過冬。

最近德國總理朔爾茨又呼籲減少過度依賴中國!

好提議,好想法!不知道德國民眾將付出什麼代價呢?

在俾斯麥之後崛起的日耳曼人,如今完全被馴化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一條忠犬了?

可悲可嘆啊!

我們看到的歐洲彷彿不是21世紀,而是中世紀,蒙昧主義和愚昧統治著歐洲人。

今天的歐盟,已經心甘情願淪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走狗。

中俄多次呼籲歐盟戰略自主,如今看來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核心的問題在於,德國作為歐盟的發動機領頭人,被美國控制了77年,政壇早已經被深度滲透,民眾被資本控制的媒體洗腦,反智主義成為顯學。

歐盟沒有未來了。

對此,東方世界唯有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