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龍辣條」劉衛平:靠辣條成「漯河首富」,和弟弟有福同享

劉衛平賣辣條那年,

最大的90後們還不到10歲。

人們的生活才剛剛起色,

但市面上針對兒童的零食產品類型還很有限。

所以,能刺激味蕾的辣條,是孩子們的最愛。

在此之前,在各個學校門口的小賣鋪里,

已經有各種小作坊生產的辣條了。

劉衛平作為「闖入者」,先以小作坊主的身份站穩腳跟,

四年後,辣條產量猛增,衛龍誕生。

十八年後,劉衛平、劉福平兩兄弟,

榮登胡潤百富榜,成為河南第二、漯河第一的百億級別富豪。

人們都說,劉衛平和劉福平兄弟的成功,是草根逆襲的典範。

也有人說,劉衛平雖是小鎮青年,卻一手締造了自己的辣條帝國。

1978年,劉衛平出生於湖南平江。

早年高中畢業,他曾南下廣東打拚。

但很快劉衛平就發現,在深圳打工,不過是老闆手下的一枚「人肉電池」。

聽說有湖南老鄉創業了,這個年輕人也是躍躍欲試。

可是,做點什麼好呢?

那時候的劉衛平可能還想不到,冥冥之中,

家鄉的一種特色食品,將會成為他未來最大的助燃劑。

平江位於汨羅江畔,雖然早年曾是貧困縣,

但當地有著做醬干豆製品的悠久歷史。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平江醬干還曾是貢品。

所以在平江,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製作醬干。

劉衛平從小跟著母親,也學了一手不錯的技藝。

如今說起劉衛平的發家史,都會提及98年的那場大洪水。

那場大水,一度讓南方的大豆收成減產。

而製作醬乾的必備原料就是大豆。

減產導致當年大豆的價格,從原先的七毛多一斤,猛漲到了一塊五一斤。

原料整整貴了一倍,製作醬乾的小作坊根本承擔不起。

為此,一些製作醬乾的老師傅們,想到了用麵粉來代替大豆。

麵粉可以製作成麵筋,而在經過稍許的改變後,

幾乎可以做成和大豆一樣的醬乾產品。

市場上麵粉供應充足,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新做出來的產品口感還不錯,

所以這種代替了大豆的新產品,迅速在平江地區流傳開來。

但很快當地人就察覺到,平江地區不產小麥

即便是供應充足的麵粉,也得從外地購入,

這中間的運輸環節,還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怎麼辦呢?自然是到原料的生產地去生產。

於是,很多平江人開始紛紛北上,並且很快就把目光瞄準了河南。

河南不但盛產小麥,而且交通便捷,人力資源也很充足。

就這樣,一種以小麥為原料的零食,經過平江人的製作之後,

很快以燎原之勢出現在了市場上。

江湖傳聞,這種新食品的經營者,九成以上都是平江人。

那時,該產品還是以小作坊的形式生產出。

沒有統一的包裝,沒有商標,甚至連一個正式的名稱都沒有。

於是,人們就根據它的口感和形狀,將其稱為辣條。

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生產的產品,不是後來市面上常見的辣條。

市面上常見的辣條產品款式,是劉衛平開始創業後,逐漸改進並形成的。

不管是哪種說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劉衛平不是辣條的發明者。

但是,他肯定是將辣條發揚光大,並形成市場規模的人。

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21歲那年,劉衛平也打算在辣條領域創業。

他同樣北上河南,並且把目光瞄向了漯河。

之所以會是漯河,是因為國內眾多的食品企業,都先後在漯河建了工廠。

這裡產業鏈完整,且原料和勞動力都很便宜。

當然了,剛開始創業的劉衛平,自然還沒想過對標大的食品企業和公司。

那時候他只想著,能夠開一家盈利的作坊,就心滿意足了。

起先,劉衛平帶著弟弟劉福平,

生產銷售辣條、豆皮、人造肉等一系列豆製品。

獨特的口感,在市面上反響很不錯。

可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最初因為成本核算不嚴格,一度讓他虧本了。

為此,家裡人極力反對他和弟弟在外面「胡搞」。

但劉衛平還是堅持了下來。

轉眼到了2001年,劉衛平通過改進牛筋面

加入了新的生產工藝,就此生產出了後來市面上常見的辣條款式。

這是劉衛平創業生涯中的真正轉折點。

此時辣條廠家多如牛毛,但基本都是小作坊這種形式。

從最初的角度看,劉衛平的目標已經完成了。

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要的是將辣條推上生產線。

為此,劉衛平創辦了食品加工廠,

並且在2002年推出了新的生產線和設備,

這也使得他旗下的生產量猛增。

緊接著在2003年,劉衛平又正式註冊了衛龍商標。

就此,衛龍辣條誕生了。

從這一系列操作中可以看出,劉衛平是信心十足有備而來。

創業初期的這套組合拳,不但體現在生產上,

在營銷和推廣層面,也做得非常出彩。

首先,他僱傭了大量的當地人,搞人海戰術式的推廣。

超市、學校、商場、小賣鋪……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看到衛龍辣條的宣傳海報。

其次,劉衛平也精準把控了辣條的消費群體。

他很清楚,日常吃辣條的,清一色都是小學生。

一包五毛錢,便宜又好吃。

而家長和老師,對辣條簡直像仇人一般。

所以,大部分時候,孩子們吃辣條,都得偷著來。

於是,劉衛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把原先十公分左右的辣條,生生改小了一號。

這樣一來,方便孩子們將辣條藏在口袋裡。

就這樣,通過擴大生產和營銷推廣,衛龍在市場上牢牢站穩了腳跟。

接下來對劉衛平來說,就是躺著數錢了。

但是,整個行業卻迎來了第一波考驗。

此前這個市場充滿血腥味,僅僅是同行之間競爭的慘烈。

而從2004年左右開始,

消費者的不信任和質疑,則是給整個行業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彼時,有媒體曝光了一些辣條企業,非法使用添加劑。

圍繞辣條的相關傳聞便漸漸發酵,甚至一度形成了各種匪夷所思的謠言。

很多80後和90後,肯定聽過這樣的傳說。

辣條是老鼠肉做的,甚至裡面還滿是屍油……

家長們的抵制,再加上很多人的不信任,

使得無數作坊式的企業紛紛倒閉。

好在劉衛平提前布局,此前掙來的錢,都用在轉型升級上了。

當其他廠子的辣條生產還是人工或者半自動的時候,

劉衛平的工廠,已經購買了歐洲的全自動設備。

產量有保證,食品安全方面也不怕外界質疑和詬病。

而且,企業在後來還組建了質檢團隊,

專門負責產品的質量監測和管理。

所以,當無數小的作坊紛紛倒下,

劉衛平的辣條,還在繼續生產,並且越做越大。

殘酷的競爭之下,最鼎盛時期高達兩千多家的辣條企業,

之後只存活了五百多家。

有人說劉衛平是營銷大師,而實際上,他更有遠見。

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同時,劉衛平不是單純在守成。

他尤其清楚的是,要想時刻抓牢消費者的嘴和胃,

企業自身也得跟著不斷革新和轉變。

如果說此前的衛龍,只是在悶聲發大財,

那麼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衛龍則又經歷了一次聲名遠播的蛻變。

2014年,借著企業新廠房的建立,

劉衛平邀請了專業的攝製團隊,拍攝了車間生產的宣傳片。

人們吃了這麼多年辣條,還從來沒有見過辣條是如何生產的。

當宣傳片發布到網上,一時間引來了海量的圍觀。

於是,劉衛平趁熱打鐵,邀請網紅到車間參觀直播和體驗。

2015年,衛龍辣條從線下走到了線上。

此後線上銷量的穩步提升,充分說明企業拓寬了消費群體。

因為長久以來,辣條永遠只是中小學生的零食。

所以,在學校附近的小賣鋪里零售,似乎是辣條唯一的出路。

畢竟,幾乎沒有多少成年人,會主動去購買辣條。

而網路營銷的成功,則是讓衛龍成功籠絡住了當年的80後和90後。

過去這批人吃辣條,瞞著家長吃得並不開心。

而此時的他們已經漸漸成年且經濟獨立。

原本,衛龍如果不在網上大規模的進行營銷,

這批曾經的消費者,就要漸行漸遠了。

而有遠見的劉衛平,不但通過網路成功吸引了他們,

線上旗艦店的開設,更是讓這批吃著辣條長大的年輕人,

能夠繼續吃到辣條了。

所以說,這一系列的操作,是如此的恰好到處。

就這樣,衛龍辣條從上百家同行中脫穎而出,

漸漸也披上了網紅零食的外衣。

時至今日,衛龍的辣條,已經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辣條界的江湖,沒有誰能夠撼動劉衛平老大的地位了。

根據市場調查數據顯示,

衛龍95%以上的消費者,年齡都在35歲以下。

其中,55%的消費者,是25歲以下的群體。

靠著一根小小的辣條,

白手起家的劉衛平,不但讓弟弟劉福平跟著一起富了,也帶富了整個家族。

在公司內部,劉衛平和劉福平兩兄弟分列第一第二,

其餘核心的高管,也是家族成員。

執行董事劉忠思,是劉衛平的親堂弟。

其主要負責集團的整體研發。

劉忠思的表哥彭宏志,負責集團的財務和信息技術管理。

劉忠思的另一個表弟陳林生,則負責供應鏈和人力資源。

可以說,劉氏家族依靠衛龍,成了新的富甲一方的商賈大家。

2018年,衛龍的年營收達到了27.52億元。

兩年後,年營收攀升到了41.2億元。

2021年,劉衛平、劉福平兩兄弟,以280億元的身價,

躋身胡潤百富榜,成為漯河的首富。

網友紛紛慨嘆,賣辣條也能變成億萬富豪。

與此同時,衛龍也正式籌划上市。

當年5月,衛龍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

首輪融資中,騰訊資本、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均在列。

不過,去年的招股書兩度失效,

上市之路看起來要曲折許多。

今年的6月27日,衛龍再次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估值高達600億。

但根據招股書的披露,經歷了連續三年的增長後,

衛龍的凈利潤增速已經在放緩。

2021年,全年利潤增速還不到1%。

除此之外,由於原料成本的持續上漲,

衛龍辣條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這一度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再者,今年三月份的低俗營銷事件,也一度讓衛龍的形象大打折扣。

新款產品的包裝,有打低俗擦邊球的嫌疑,

一度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此次風波,也引起了漯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關注和介入。

由於正值衛龍謀求上市之際,因此事態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

衛龍隨後公開道歉,停止使用引發爭議的文案包裝。

截止到目前,上市的相關情況,依然還不明朗。

未來,這個辣條界的扛把子會如何走下去?

無論是劉氏兄弟,還是企業本身,都還年輕。

因此,現在看來,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