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與充電

進入21世紀,健身與學習成了熱門話題。但熱的程度有所不同,健身屬於名副其實的「熱」,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反映出來:一是以專家推出的《登上健康快車》為標誌的健身教育類圖書,一直銷路不錯;二是城市不分大小,健身房成了好多工薪族健身的打卡處;三呢,從城鎮到鄉村,凡能健身之處,早早晚晚,遛彎、遛狗的,健步、慢跑的,跳廣場舞的,打太極拳的,應有盡有,從來沒看到過人們對健身如此重視和投入。而人們對學習即「充電」的重視與投入,就相形見絀:不少書店裡,雖也常能看到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但那多見於節假日,且裡邊多是大人領著孩子們淘書(自然,時下人們買書可以網購,未必一定要去實體書店裡買)。你再看火車、公交車上,公園的座椅上,成年人手裡握的多是手機,少見紙質書。

不是說看手機就不學習,但從手機上獲得的知識多呈碎片化,很不全面、系統。所以,一個人八小時之外若只與手機「長相守,不分離」,從嚴格意義上講,是算不上真正的學習的。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要多與紙質書打交道(須知,有很大一部分書籍它是沒有電子版的,這種情況下,你就只能去尋找紙質書),多讀一些與自已從事的工作對口的專業書,多讀讀那些能反應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書,藉以拓寬自己的人生視野,豐盈自己的大腦。

說不清從哪年哪月起,一個類似繞ロ令的《大學的知道與不知道》的段子在網路上不脛而走:「大一時不知道自已不知道,大二時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已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意為,大一時,青果一枚,仍像個小屁孩,盲目樂觀,以為自已什麼都知道,其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因而對知識學問無敬畏之心。讀到大二時,隨著學業的演進,再看看身邊和周圍,遠比自己優秀的人還在拚命地奮飛,知道人類的知識浩如煙海,自己所學的東西所掌握的知識不過是九牛一毛,認識到自已不懂的知識太多太多,於是初步產生了「空杯心態」,下決心不斷豐富自已的學問和知識。進入大三,隨著專業知識的不斷拓展、長進,「心」都放在學習上了,慢慢地,學問變厚變深,自己競然不懂的地方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知道自已不知道:開始有敬畏之心,能夠迎接新的認知;知道自已知道:具有一定認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區;不知道自已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遠保持空杯心態。以此觀照,芸芸眾生中的大部分人,屬於四種認知層次「橄欖球」中間的兩部分,算是說得過去。處於「不知道自己知道」認知層次的大智若愚者,他們在求知路上那種永遠保持「空杯心態」的進取意識和拼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永遠值得我們稱讚和效仿。最不堪最要命也最讓人鄙夷不屑的是「不知道自已不知道」的那號人,他們讀書少,反而覺得自己什麼都懂。這種人如果不趕快醒悟,奮起直追,可能有那麼一天,他的工作會由別人替他做,報酬會由別人替他領取、享受。

不必諱言,「讀書無用論」目前在某些角落某些人群里仍有市場。

你若向他們講述「充電」使人生得以滋養;通過閱讀學習專業書、工具書或理財書等掌握更多技能增加更多收入,有了知識以後,使人生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可以做更有意義、有價值、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只能被迫謀生的道理和遠景;談論起那些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勵志典型,他們會馬上拿出身邊的某人不讀書也掙了大錢,某某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僅能賺點小錢養家糊口的例子回懟你。他們這樣做,顯然忽視了「不讀書成才的概率低於讀書者成才的概率」「不讀書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現在,各行各業競爭激烈,但風口很多,機會也很多,只不過,從前那種靠肌肉伸縮決定力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一個人要想成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你就得通過持久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增強自己的底氣,讓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強於他人。也許,我們奮鬥一輩子,始終還是個小人物,但人生總會給我們更多的選擇,起碼,我們的生活不會太差。

朋友們!請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沒有誰會輕易成功:健身時別忘了健腦,給手機充電時別忘了給自己充電哈。

(來源《雜文月刊》草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