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往,用如饑似渴來形容七、八十年代的閱讀經歷,一點也不過分。
那時候,國家級、省市級的文學刊物琳琅滿目,書店的貨架子閃耀著璀璨的光芒,作家、詩人讓人無不羨慕,高雅的殿堂之上,人們孜孜以求、如饑似渴,豐富的精神食糧,滋潤著、養育著心靈的飽滿和美好。
記得,人民文學、詩刊;也記得,萌芽、詩潮;也記得每個省分文聯主編的精美文學紙刊……
有多少激勵的長中篇,有多少催人奮進的美文華章,有多少抑揚頓挫的詩詞歌賦……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華夏文明的大地上,一番文化繁榮的模樣,一道光彩照人、欣欣向榮的風景線,無不滲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再也看不到那些曾經的激情澎湃,精神食糧在記憶的斷層折腰,不能回歸,被迂腐的金錢換化為奴,被利益的庸俗赤化成災,靈魂之上建立起來的文明城堡毀於一旦。
該怎麼樣調整新時代文化的指南針,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而完成這個重要任務,又是何其艱難?
尋找精神的伊甸園,路在何方?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