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val Ravikant(AngelList 創始人、投資人、哲學家、暢銷作家)——
更多地追隨你的求知慾,而不是現在任何「熱門」的東西。如果你的好奇心曾經把你帶到一個社會最終想去的地方,你會得到非常豐厚的報酬。
// 回顧工作十年,最終能為我高效賺錢的,都是前期興趣使然而不計回報投入的。一旦後續初衷扭曲、興趣變質(比如被煽動去激進增長),則回報體系逐漸坍縮。
2、Henrik Werdelin ($BARK 創始人、暢銷作家)——
- 1)賺錢:確保你有一份工作,或者一份顧問工作。
- 2)投資:思考如何在一個特定領域建立聲譽,從而使自己被視為專家。然後將領域內任何投入轉移到交易領域獲得金錢的回報。
- 3)助人:協助可以是任何事情,從寫一本書到給剛剛起步的創業者提供反饋意見。
- 4)學習:思考新技術將如何影響企業的業務?他覺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將在未來 10 年內顯著改變商業格局。於是聘請了一位家教,幫助其從頭學習機器學習。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學習了最流行的機器學習技術,甚至自己製作了一些原型解構機器學習的內容。
- 5)健康:買了一個叫 Oura 的戒指記錄睡眠,冥想。疫情期間每天上午按時線上跟隨教練練習。
- 6)家庭:Henrik Werdelin 做的一件簡單的事情就是每周五晚上和妻子去約會,風雨無阻。
- 7)社交:通訊錄裡面分組一個名單,叫做「有趣的人」。
- 8)ego:每天讓你快樂的小事。
// Henrik Werdelin 的這個「8+1 system」由產品沉思錄的 fonter 整理。第六條是我最敬重的。
3、Jeff Bezos(亞馬遜創始人)——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可以在三年內完成的,那麼你就是在和許多人競爭。但是,如果你願意考慮一個 7 年時間的投資,那麼你的競爭對手就只是一小部分,因為願意這麼做的公司很少。只要把時間的範圍拉長,你就可以去追求一些看起來沒辦法做的事情。
// 前兩天我做了個推特上近 2000 贊的業餘項目,就有一幫人來慫恿我割韭菜賺快錢發 token 啥的。一笑置之。
4、張小龍(微信之父)——
現在我看知乎,更多地只看問題,因為那有窺視他人頭腦的快感。儘可能不看回答,因為可以避免智商指數被取平均數。
// 現在我只在需要迎合公眾平均智商情商的情況下(比如輸出值得傳播的內容、給廣告主增加點擊轉化率、做行業內 PR)去翻各類榜單(新榜、知乎高贊、B站熱門等)選取角度;其餘情況下,只主動攝入小眾高質量信息(比如自己機翻國外新書看)。
5、布隆伯格(彭博社創始人、紐約市前市長)——
入職所羅門兄弟公司後,布隆伯格每天早上7點鐘來到辦公室,「除了創始人比利·所羅門外,我比誰來的都早。如果他想借個火或聊聊體育比賽,我是交易室里唯一可以交談的人。在26歲的時候,我成了他的哥們兒。除了約翰·古特弗羅因德之外,我每天下班都比其他人晚。當他需要有人在非工作時間給那些最重要的客戶打電話,或者聽他抱怨那些已經下班回家的人時,只有我在場,他可是公司的二號人物,我可以蹭他的車回家……讓自己隨叫隨到並不是一件苦差事——我喜歡我所做的事。」
// (投資)留有子彈,(內卷)不下牌桌,(機遇)始終在場——前提是真的 enjoy 這一切。
6、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合伙人)——
芒格喜歡和家人們一起圍坐吃晚飯;晚上他會一邊看書,一邊在家人的閑聊里插上幾句;他會給孩子們講他認為值得尊敬和不值得尊敬的人的故事,會以身作則影響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指責誰做的對或不對;他給孩子們明確的為人處事原則:盡你所能、永不撒謊、言出必行、永遠不要找借口、儘快下決定、儘可能體面地做事,你在某個地方的所做所為,日後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幫到你,等等。
// 雖然芒格的家庭管理之道並不如投資之道廣為流傳,但我認為這些更難能可貴、值得模仿。
7、王川(獨立投資人,NFT 藝術家)——
以搜集研究積累工具為本位,為日常主業,工具越多越發強大,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越多,人就越開心。以解決某個具體眼前問題為本位,非常費勁,最後還是發現要被現實強行推回去返工,最後還是要被迫回去找合適的工具。
// 鑽研工具屬於「重要而不緊急」,卻往往能更快搞定「重要且緊急」的事務。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時常逼迫自己抽出時間,打磨工具技藝,當視作 meta-skill。
8、羅振宇(得到 App 聯合創始人,前央視主持人)——
有一次跟羅振宇一起吃飯。他問我一個問題:「未來你的小孩,如果可以做音樂家,也可以做畫家,你讓他做哪個?」我覺得自己沒什麼畫畫天賦,唱歌還行,就說:「做音樂家吧。」羅振宇說:「錯。一定要讓他做畫家。」
我驚了,問:為什麼?羅振宇說:「音樂佔據的是時間,繪畫佔據的是空間。時間的競爭太激烈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鋼琴家,也許差距已經非常非常小了,但就是沒有人想聽第二名鋼琴家的演奏。所以,這個世界上不需要很多音樂家。但是,每個人家裡都想擺一幅漂亮的畫,所以這個世界上需要很多畫家。」
// 很多內卷發生在「時間」維度,比如消費品牌搶佔新的細分市場;很多合作發生在「空間」維度,比如消費品牌的聯名款、快閃店。
9、徐宥 (AI.codes 創始人,前 Fitbit / Google,華盛頓大學人工智慧博士,南京大學數學學士)——
有一種讀品,也算是建立了一個新的框架,但是知識密度不夠,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識取代。這類讀品我覺得也不值得閱讀。
比方說,佛經有很多種讀法,其中有一種讀的方法是把佛經當成心理學讀。如果是這樣,那麼讀佛經,絕對抵不上讀現代心理學的書籍。
現代心理學,無論是在框架完整性,還是在對問題的研究深入程度上,都勝過於佛經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我只談把佛經解讀為心理學和現代西方心理學之間的關係)。
像《黑天鵝》這樣的書,其實也是廢話太多。如果讀者肯花功夫認真研究概率論,則這本書絕對抵不上概率論的深度和廣度。
像牛頓的《原理》,現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書太多了,完全沒有必要讀牛頓的原作。
//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讓書成為你的奴僕,而非主人。
10、增田宗昭(蔦屋書店創始人)——
生意,是建立在各種利益關係之上的:與顧客因價格而建立,與供應商因交易條件而建立,與員工因工資而建立,與股東因分紅而建立。
如果一味迎合這些相關者,低於成本價賣商品給顧客,給員工支付高於實際能力的工資,超出合理性的交易條件進貨,超出承受能力的給股東分紅,公司很快就會倒閉。
因此,只有企划出即使價格略高也想買的顧客價值,建立一個員工不考慮工資也渴望在此工作的公司,為取得供應商的信任,讓其對未來事業的發展充滿期待,以雙方認可的供貨條件進行交易,努力打造一個即使獲得少量分紅股東也願意投資的具有未來價值的公司,公司才會賺錢,員工才能成長,客戶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 資本家委婉地道出利潤空間的根本來路。
11、屋大維(羅馬帝國創始者)——
有一陣沉迷古羅馬歷史,相比凱撒,更喜歡屋大維。屋大維從凱撒那裡學會了很多上兵伐謀和政治鬥爭的策略,運用得更加爐火純青。
比如,凱撒不只是凱撒這個名字,它對應著一套民粹主義的政治套路:照顧老兵利益,關心民間疾苦,開倉散糧,出錢辦全民娛樂。
比如,政治家的忠誠,不要求至死不渝,但要求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合理性。也就是說,出賣別人可以,注意次數,還要能圓。凱撒沒有出賣過自己人,屋大維只出賣過兩次,但嚴格地說兩次都不算,因為都是別人先出賣了他,屋大維只是恰好找到了契機發兵。
比如,實力落下風時,沒必要硬剛,隱忍克制、苦練內功、保證自己休養生息日拱一卒,等對手在檯面耀武揚威、犯一個大錯,就可以彎道超車。就像跟安東尼的長期對壘。
// 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渣男學 PUA,善女也要懂點 PUA 保護自己——知其黑守其白,並且灰度決策。
12、斯多葛學派(Stoicism)的先賢們——
- 不要常被人聽到抱怨,哪怕是抱怨自己(Marcus)
- 不要因為取得一點進步而自鳴得意(Epictetus)
- 不要沉迷於暴飲暴食(Musonius)
- 不要說的比聽的多(Zeno)
- 不要逃避困難(Seneca)
- 不要以衣著和其他物品來標榜自己(Cato)
- 不要隱藏自己堅信的信念(Arius Didymus)
- 不要為了討好而贊同(Agrippinus)
- 不要只想到生意(Marcus)
- 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情留到明天(Seneca)
- 不要迴避那些你不認同的人(Seneca)
- 不要昏睡一天(Marcus)
- 不要疏忽了你的友誼(Seneca)
- 不要妄想你能永遠活下去(all)
// 應該寫進小學思想品德課。
13、金·凱瑞(演員)——
I think everybody should get rich and famous, and do everything they ever dreamed of, so they can see that it』s not the answer.(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變得富有和出名,做他們夢想的一切,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 以前覺得創業者 ego 大、追求檯面上的風光,最後項目黃了,甚為可笑。轉念一想,經歷過 ego 大的時刻,有過光鮮亮麗的頂峰,知道「這也會過去」,才能在下一次創業中明確自己真正的使命/價值觀/行事準則,精準地劃定邊界,聚焦視野。所以出名吧,趁年輕,然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14、Brian Dyson(可口可樂總裁)——
「Imagine life as a game in which you are juggling some five balls in the air. You name them—work, family, health, friends and spirit … and you』re keeping all of these in the air. You will soon understand that work is a rubber ball. If you drop it, it will bounce back. But the other four balls—family, health, friends and spirit—are made of glass. If you drop one of these, they will be irrevocably scuffed, marked, nicked, damaged or even shattered. They will never be the same.」
(想像生活是一個比賽,你必須同時拋接五個球,這五個球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然而你不可以讓任何一個球落地。你很快就會發現工作是一個橡皮球,如果它掉下來,它就會再彈回去,而其他四個球:家庭、健康、朋友以及精神生活是玻璃制的,如果你讓這四個球其中任何一個落下來,它們會磨損、受損,甚至會粉碎,而一旦落下,它們將不再和以前一樣。)
// 這部分解釋了我近些年從「卷王」轉型「反內卷先鋒」的心路歷程。
15、XDite(程序員、創業家、作者)——
ORID 學習/筆記法:
- Objective 你對今天學的記得什麼?(客觀闡釋)
- Reflective 一句話形容今天的情緒(情緒映射);
- Interpretive 今天你學到了啥?重要的領悟是什麼?(觸動啟發)
- Decisional 一句話形容今天的工作,明天要繼續哪些工作。(後續行動)
// 一個對內提煉、對外輸出的好模板。
16、李小龍(武術家、哲學家、影星)——
李小龍在好萊塢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像水一樣 Be Water」。李小龍在17歲的時候慘敗於對手,他當時的師傅建議他休息一下,好好反思一下。李小龍在香港遊船的時候,開始擊打水面,對著水出氣,他擊拳的力氣越大,水越會像周圍散去,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好的武術家應該像水一樣。水是無形的,你抓不住它,也無法用拳頭擊傷它,像水一樣柔軟靈活,清空你的思想。人也應該如水一般,無形無式。將水倒入杯中,它變成杯的形狀;將水倒入瓶中,它變成瓶的形狀;將水倒入茶壺中,它變成茶壺的形狀。水可靜靜流淌,亦可猛烈衝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View Highlight)
// 我家的貓剛好就叫「Water」。
17、李昌鎬(圍棋職業棋手)——
李昌鎬是圍棋界的世界級頂尖高手,16歲就奪得了世界冠軍,被認為是當代僅次於吳清源的棋手,巔峰時期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號稱 「石佛」,是圍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鎬下棋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對手頭疼的手法,就是從不追求「妙手」。
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勝率,俗稱「半目勝」。
通常,一局棋下來,總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勝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穩操勝券。也就是說,只要每一步比對手好一點點,就足夠贏了。
李昌鎬曾對記者說:「我從不追求妙手,也沒想過要一舉擊潰對手。」
// 所謂「通盤無妙手」。不管是看直播打卡牌遊戲,還是做互聯網產品增長,我所見過最牛的人都是如此。
18、Tim Ferris(作家、投資人、播客)——
Tim 在 2020 年做出決定:不讀任何在 2020 年出版的新書。原因有:
- 書海無涯但時間有限,不如把有限的時間用在閱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籍。
- 避免陷入FOMO的焦慮之中,很多新鮮事物和新的讀物只是一時的談資,長遠來看並不能對於個人成長有所幫助。
- Tim經常會收到大量的新書,請求他作序或者評論,他並沒有時間一一回復。索性設置一條規則,從源頭拒絕所有問題。
// 深有感觸,於是我謝絕了出版社和豆瓣的大多數贈書私信(對方通常要求用「標記想讀」「寫短評」「打四五星」作為潛在交換),只給少部分背書。能節省三塊成本:讀垃圾書的時間、寫短評(或言辭推脫)的時間、處理掉書的時間。
19、戴雨森(真格基金合伙人、聚美優品聯合創始人)——
什麼是好的讀書筆記?
- 記錄下核心的論點以及其應用形式。想像你是要讀書之後立刻跟你的老闆/下屬講解這本書的內容,每個章節你會講什麼樣的內容?有必要的話,一定要摘抄。打字的過程就是一個記憶的過程,自己打字一遍記下來的內容會影響更加深刻。
- 記錄下核心論述邏輯,可以用簡單的流程表示。
- 可以適當記錄關鍵的論據,作為以後引用論證,但是不用記錄細節,知道大概是用的什麼例子,具體到時候能來找就行了。
- 記錄下自己覺得「有道理」的地方。這往往是和自己的經歷和之前的分析產生了共鳴。把對應的經歷和腦海裡面的思考記下來。用講故事通俗的形式就行。
- 記錄下自己覺得「有問題」的地方。不用一開始去糾結解決,把問題記錄下來,之後再去研究。但是這些地方搞清楚了之後會是非常有收穫的。
戴雨森的讀書筆記參考:
// 清華/斯坦福學霸+創投大佬。向成事者學習。
20、塔勒布(風險工程學教授、投資人、作家)——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提到過一種「杠鈴策略」:盡量避免獲得中等回報的投資,應該在消除虧損的同時,最大限度獲得利潤 —— 即極度安全的資產 + 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
究其原因是,這世界由兩部分構成:
- 平均斯坦(Mediocristan):當樣本數量最夠大,任何個例都不會對整體產生重大影響。eg 高度、重量、車禍、死亡率、智商以及體力勞動等等。
- 極端斯坦(Mediocristan):個體對整體產生了不成比例的影響。eg 財富、收入、城市人口、公司規模、金融市場,以及腦力勞動等等。
// 塔勒布的《反脆弱》算是 2020 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21、唐諾(作家,《十三邀》第三季嘉賓)——
唐諾在《閱讀的故事》第五章「太忙了沒空讀書怎麼辦?有關閱讀的時間」中寫到:「最大的閱讀沮喪系來自於我們對閱讀『投入/產出』的時時緊張審視,因此,如何有效鬆開『耕耘』和『收穫』這兩端的緊張關係,讓閱讀從容起來,好安心等待理解零存整付的不定期造訪,便成為閱讀能否持續的關鍵。」如何鬆開緊張關係,使閱讀時間從容起來,唐諾可謂釜底抽薪。不是早上5點起來讀,不是勤記讀書筆記,而是「一生只做一件事」。逐二兔,不得其一。專註於做一件事情,用事情去超越時間。當你認同這個,其他方法都不值一提。
// 這兩年理解了所謂「無用之用」的一個近義詞便是「零存整取」。
22、劉未鵬(前微軟亞洲研究院軟體開發工程師、暢銷書《暗時間》作者)——
抓住不變數。大量的新技術其實只是一層皮,背後的支撐技術其實都是十來年不變的東西。底層知識永遠都不過時。演算法數據結構永遠都不過時。基本的程序設計理論永遠都不過時。良好的編碼習慣永遠都不過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都不過時。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慾永遠都不過時。你大腦的思維方式永遠都不過時。
// 當時看了這段,去補了 Linux 知識,對 I/O 的理解幫我更快入門了認知科學和神經網路。
23、Alex Zhu(Musical.ly 創始人)——
失敗的主要教訓:
- 1.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新的用戶生成的內容平台或社交網路,那麼內容必須是輕量級的。內容的創造和消費需要在幾秒鐘內發生,而不是幾分鐘內發生。
- 2.教育有點違背人性。如果你看看人們是如何使用手機的,大多數人都是用手機來交流和娛樂(玩遊戲、使用社交媒體或發信息)。
- 3.對於一個新的創業者來說,想改變人性是相當困難的。順應人性比對抗人性要好。
- 4.一個新的社交平台要想飛速增長,你的早期採用者必須是年輕人。特別是美國的青少年--為什麼?他們有很多時間,他們有創造力。他們已經是數字化的原住民。如果你的產品能吸引一小批這樣的用戶,他們就會在學校和社交媒體上談論它--你就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去做推廣。推廣成本為零。
// 周末讀了張小龍的《微信背後的產品觀》,異曲同工。好的產品人,沒有太明確的世俗道德束縛,順應人性,利用人性。
24、王慧文(美團聯合創始人、前執行董事)——
看看王慧文是怎麼學習零售行業的:
舉個零售行業的例子,老王問了各種便利店和超市品牌的老大「零售這個行業供給重要還是需求重要」,所有老大的回答都是供給重要,老王認為這個回答和自己的商業常識不匹配,因為在今天工業化生產的環境里大部分商品都是供過於求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是這些老大是真的這麼看還是真的這麼干,於是就問這些老大在你們公司什麼事情是非你自己干不可的,老大們的一致回答說選址都是老大自己乾的,有個老大甚至說中國上千個門店的選址都是他自己做的,而選址是需求的集合——雖然老大們語言上 說供給很重要,但行為卻很誠實。
// 「在你們公司,什麼事情是非老大自己干不可的?」可以引申為「老大身上的哪些能力組合,成就了這家公司基業?」繼而變成分析一家公司乃至一個行業的思維模型。
25、橫井軍平(任天堂 GBA 之父)——
他對於消費級產品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即「枯萎技術的水平思考」:「在產品開發時期,研究者總會想利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製造最棒的商品。但我以為,想要研發出賺錢的商品,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對商品而言不是加分而是扣分。利用已經發展成熟,甚至接近淘汰的技術進行水平思考,將它應用到完全不同的領域上,反而容易製造出暢銷商品。」例如任天堂在次世代主機大戰中,從不硬剛性能,而用獨特的遊戲趣味性取勝(想想 Switch 的周邊 Labo,就是一堆紙箱子加上了感測器)。
26、孫正義(軟銀創始人)——
「10 秒內想不清楚的事情繼續想下去也是白費力氣」:孫正義進行決策時,總會瞬間做出結論。不過有時他也會因一時「無法決定」而將相關事項暫時擱置,「無法決定」的因素要麼是當時未掌握立刻決策所需要的資料,要麼是尚在洽談中,還有繼續洽談的必要。經營者每天需要自己做出決策的事情數不勝數,如果思考良久依然無法得出結論,還是不要給出結論的好。
// 灰度決策;撤回代價高的決策三思而行,撤回代價低的決策多做(不是無腦做)多復盤。
27、鈴木敏文(7-11創始人)——
經營箴言若干:
- 不打破常識就做不出讓顧客感動的工作
- 賣方的「合理」就是買方的「不合理」
- 滯脹時代重要的不是營業額,而是利潤
- 不帶著問題意識看數據,數據就毫無意義
- 自認為是內行的人反而容易判斷失誤
- 顧客對自己的選擇需要「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
- 顧客並不是因為不景氣才不花錢,而是想把錢花在刀刃上
- 新的需求不是在店內而是在店外
28、畢加索(藝術家)——
畢加索說:藝術評論家聚在一起談論的是形式、結構和意義,而藝術家們在一起討論在哪裡可以買到便宜的松節油。
// 一直信奉「一流的人做事,二流的人評論別人做的事,三流的人評論別人的評論」。現在可以簡化成暗號「松節油」三個字。
29、是川銀藏(日本股神)——
他的投資五原則:
- 1、選股票不要靠人介紹,要自己研究後選擇;
- 2、自己要能預測一兩年後的經濟變化;
- 3、每隻股票都有其適當價位,股價超越其應有水準,切忌追高;
- 4、股價最後還是得由其業績決定,硬做的股票碰不得;
- 5、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事件,因此必須記住,投資股票永遠有風險。
// 看看最近的中概股,既可以說是遭遇黑天鵝,但更是泡沫積攢了一段時間後的必然崩壞。畢竟沸騰久了自然要蒸發。
30、彼得·蒂爾(矽谷天使投資人、《從0到1》作者)——
「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這是彼得·蒂爾在他的《從0到1》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一段時給讀者提出來的一個問題。他提到,他在面試應聘者時,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很顯然,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一個正確的回答模式:大多數人相信 X,但事實卻是 X 的對立面。真要找到這樣的答案很不容易,這需要非常深入的觀察、思考和洞察,並且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方法論。大多數時候,人都會隨波逐流,很難做成特立獨行且正確的那一個。
31、段永平(小霸王、OPPO、vivo 創始人,投資哲學家)——
段永平說,經常有人往他辦公室打電話,說要介紹一個「能夠快速賺錢」的項目,但他一概不理。因為賺錢速度快,也一定意味著跑道短,雪坡不夠長,不能真正賺到大錢。
// 長坡薄雪、短坡薄雪、長坡厚雪、長坡厚血。對應四種人:蠢貨、投機者、聰明投資者、混蛋投機機構。
32、Lightory(flomo、小報童聯合創始人,著名創業哲學家)——
從追求規模,調參到小點也成;從默認融資,調參到默認自供血;從專註但迫切,調參到輪作且悠然。
// 當下行情,創業者都應該抄白老師作業。
33、少楠Plidezus(flomo、小報童聯合創始人,產品沉思錄主理人)——
如果說消極想像是向內探索,讓我們珍視已有,那麼控制三分法則是讓我們避免被外界不可控的因素所干擾。
控制三分法簡單來說,就是將這世間所有事情分為:自己完全可控、自己完全不可控、自己只能控制一部分三類。而讓我們心煩意亂的,往往是第三類只能控制一部分的事情。而斯多葛學派的建議用俗語來說,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比如設計出來某個產品,不要寄希望於其他人的都去愛他喜歡他,而是問問自己是否儘力了,是否調研紮實設計合理,如果都問心無愧,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來裁決即可。
這樣我們就改變了滿足慾望的方式 —— 從改變周圍的世界,到改變自己的慾望來獲得滿足。
不斷地將不可控的目標內化為自己可控的目標,這樣將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便能仔細設定內在而非外在的目標,繼而能避免大量的挫敗與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