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變成小確幸

「小確幸」是來自於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由翻譯家林少華直譯而進入的現代漢語,由此成為了網路流行語。意思是心中隱約期待的小事剛剛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

《真好呀》是由日本筒井共美和吉竹伸介共同創作的,與村上春樹都是日本人,他們對於生活的感受也同樣細膩。

筒井共美是知名編劇,電視劇《響子》,電影《宛如阿修羅》均獲得大獎,還著有散文和小說,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文藝工作者。在他小的時候,他體弱多病,不擅長運動,父母離異,這些難過的事情在他心中留下了很多記憶,但是等他長大後,這些記憶卻模糊了,樂觀向上的他記得的只有「真好呀」。

正是基於這樣的童年記憶,他把這些小故事寫出來,想要幫助更多的小朋友,發現生活的小驚喜,學會把討厭的事、尷尬的事、令人不安的事,都換個角度想想一想,變成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比起筒井共美,吉竹伸介更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熟悉。他的《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有理由》等繪本故事,得到了大朋友、小朋友讀者的一致喜歡。在《真好呀》裡面,他負責的是插圖,比起繪本故事,畫畫的篇幅和創作空間被大大壓縮了,但是他以一貫細膩、幽默的筆觸,為文章增色添彩。

這是一本關於兒童日常生活的小故事集,在他們小小的心裡,有把一切不快樂變成快樂的魔力。比如不能當運動健將,和運動健將成為朋友真好呀;摔傷了膝蓋,戴上了護膝,在上面畫了一朵花真好呀;睡不著覺,想一些小心思真好呀。

翻開目錄,只要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每一幅畫裡面都有一隻小貓,它或者在吃飯,或者在跑步,或者在窗外遠眺。為什麼會有一隻貓呢?原來很多故事裡都會出現這隻貓。它是這些故事的親歷者、觀察者和傾聽者。

圭介的爸爸去了國外工作,讓他感到很寂寞。結果他在公寓外的樓梯上看到一隻貓咪,是一隻三花貓。於是他坐在貓咪身邊,開始跟它聊天。後來貓咪也不見了,感覺更寂寞了。結果大家都認識那隻貓咪,還提議做一份《貓咪日報》。於是《貓咪日報》把前面的故事都串聯了起來,比如廣樹剃光了頭,綾香光著腳走進櫻花地毯、小信和媽媽一起做甜甜圈等等。

讓孩子讀這本《真好呀》,讓他們在捧腹大笑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把「壞事」變「好事」,也印證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對情緒的管理有了更多的認識,讓壞情緒多了轉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