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半年,「天才翻譯家」金曉宇現在怎麼樣了?

「亮了,能看到。」

時隔44年,杭州「天才翻譯家」金曉宇的右眼再次看到光明。

這也是他時隔半年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年初,因為一篇報道,金曉宇的故事刷屏,大眾認識了這位命途多舛的翻譯家。

半年後,金曉宇站在自己家中,聊起他和翻譯的故事。他告訴九派新聞,「天才翻譯家」的讚譽只是外界的一個光環,「自己還是得認認真真做好事情,要不然懂行的肯定看得出來」。

他將自己能把作品翻譯好,得到大家的認可,歸結於鍛煉。「我一直在想翻譯的事,走路想吃飯也想。」

44年與視力0.3

將近下午5時,有人敲門,金曉宇打開了門。

杭州的夏天頗熱,他穿著白色背心和短褲,露出白皙的皮膚。雖然已經50歲,但金曉宇臉龐飽滿圓潤,沒有一絲皺紋,看起來不過30歲。他戴著一副眼鏡,如果不仔細看,不會發現他右眼的瞳孔似乎缺失了一塊——他六歲的時候被玩具槍傷到了右眼。

見到來人,金曉宇往旁邊側身,請客人進屋之後,他徑直走向後面的廚房,「爸」。有客人來,一般多是金老先生接待,金曉宇則在房間里翻譯。

金曉宇的父親金性勇正在廚房做飯。因為金曉宇眼睛不好,翻譯又很費眼,所以他們晚飯吃得早,晚上也睡得早。

金曉宇的父親。

6歲那年,金曉宇的眼睛受傷之後,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技術,僅做了晶狀體摘除手術。這麼多年,金性勇夫妻倆一直在為孩子的眼睛著急。他們帶著孩子去過不少城市求醫,也接觸過一些治療方案,但因為擔心手術風險等問題,一直沒有進展。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儘力照顧好孩子的眼睛,「他的眼睛洗得很乾凈。」金性勇說,從外觀上看,孩子受傷的右眼乍一看沒有什麼異樣,不會像某些眼部疾病一樣出現渾濁甚至流膿等情況。

但孩子受傷的眼彷彿一顆釘子釘在心口,金夫婦感到痛心和無力。所以當浙大眼科輾轉聯繫上他們父子,表示可以讓受傷的眼睛重見光明的時候,金性勇感到無比驚喜。

一開始,醫院給出了幾個方案,最終大家選擇尊重金曉宇的意願保守治療。當佩戴上定製的角膜接觸鏡後,光亮撕破沉寂了44年黑暗,金曉宇的右眼再次看到了光。如醫生預測的一樣,他的右眼恢復到了0.3的視力。

家裡面,角膜接觸鏡靜靜地躺在盒子里,金曉宇沒有佩戴。

他解釋,「戴上之後只有0.3的視力,作用不大。」0.3的視力看東西很模糊,再加上金曉宇另一隻眼也近視,目前雙眼尚未找到舒服的使用狀態。他還是戴著那副舊眼鏡。

但父親很高興,他覺得孩子的眼睛取得了重大的治療進展,他期待著兒子能加強雙眼的鍛煉和配合,讓視力越來越好。但他也深知兒子的右眼已經休息了幾十年,一朝重啟,到能靈活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0年與22本書

金曉宇和父親住在杭州拱墅區的一個老小區里,房子沒有電梯,水泥地、陳舊的木門和掉漆的柜子,無一不在彰顯房子的年代感。

繞過客廳往裡,左手邊坐北朝南的卧室就是金曉宇的房間,房間右側靠牆放了一張床,床頭旁邊是他的書桌和電腦,書桌上放著好幾本字典。

他們家字典最多的地方,在客廳。客廳堆滿了書籍和藥品,其中有《英漢化學化工辭彙》《英漢技術詞典》在內的近20本字典——這些是金老先生的資料書,他從事醫藥化工。平時碰上需要翻譯的內容,他就會細細翻閱這些字典謹慎核對。這種對文字嚴謹的態度,也耳濡目染影響了小兒子。

「偶爾我也會讓曉宇幫忙翻譯一下,他翻譯得很好,但這不是什麼難事,是比較簡單的翻譯。」那時候的金老先生沒有想過,兒子會展露出翻譯方面的才華。因為兒子此前的人生,自高中輟學起,摔東西、傷人、失聯,甚至自殺,他們心疼兒子命苦,卻無力改變現狀。「我們家一直家徒四壁,沒有電視機,之前被曉宇砸壞了三個,往裡面灌水。冰箱、洗衣機換過好幾個了,還有桌子、書架、柜子、門……好好的,突然轟一聲,你說怎麼辦?」

得知兒子是患了雙相情感障礙後,夫妻倆對兒子的希望也變成了「只要他活著,不讀書不工作不成家都能接受」。在家裡最艱難的時候,他們也盡量滿足兒子的需求——他想看書,就是想看書,英語、日語、古文、圍棋、音樂、繪畫、地理等,夫妻倆給他買了兩百多本。曉宇還自學了外語和看原聲電影,「看外語電影,他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後,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反覆看很多遍,直到完全聽懂。」

宅在家的時間多了,不理解的鄰居以為孩子在家玩電腦。金老先生也不解釋,因為解釋了也沒用。

金曉宇說最近膀子有點酸。

直到2010年,金老先生的老伴去參加同學聚會,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學聽說曉宇外語不錯,問能不能請曉宇在家翻譯。母親誠懇地說兒子外語很好,請給他個機會。

金曉宇翻譯的第一篇稿子是《船熱》,出色的翻譯讓他打開了翻譯的門,在此後的10年時間裡,他翻譯了22本書,600多萬字,每一本的評價都很高。有網友評價他翻譯的書籍「文筆古樸優美」。

「翻譯的時候每十張每十張地翻。」因為眼睛不好,他習慣把要翻譯的書籍列印出來,厚厚的一摞A4紙疊在桌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單詞,他都要小心求證,確保翻譯的內容準確無誤。相比文字,他覺得文中的圖片、地圖等,翻譯難度更高。他還會去查詢原作者是否有其他已經翻譯了的書籍,去研究他的文風。

天才被人知曉

正如金老先生所說,雖然金曉宇的書翻譯得很好,但圈子裡認識他的人不算多,更別提外界。他們夫妻倆想著,把曉宇的故事說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即便他們百年之後,兒子也能得到一些照顧。

但時間總是不經花,在給曉宇買葯和照顧老伴中,歲月飛逝,直到老伴去世的那一刻,金老先生才突然意識到,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啊。

因為大兒子在國外,小兒子又犯病了在醫院,老伴離去的時候,只有金老先生陪著她。在殯儀館,他望著老伴的骨灰盒,說:「我要打電話了,你同意吧?哪天我也走了,就沒有人知道我們兒子的事了。」

他撥通了媒體的電話,問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之後,金曉宇的故事在社交平台刷屏,無數人知道了這個翻譯家。

金曉宇的家。

一時間,訪客幾乎踏破了金家的門檻。金老先生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金曉宇更沒想到。除了白天絡繹不絕的客人,半夜甚至還有客人造訪。文化人的涵養讓金老先生友善接待來客。

金老先生的老同學也紛紛與他取得聯繫,表達了對他家處境的關注,誇讚金曉宇的才華。還有金曉宇翻譯路上的第一個責任編輯,也從大洋彼岸發來了郵件,安慰和鼓勵金曉宇。

像一顆滾燙的石頭砸入湖心,他們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熱鬧,甚至,有些吵鬧。

對金老先生而言,他最欣慰的是,多個翻譯協會和出版社向金曉宇伸出橄欖枝,這其中就包括金老先生很喜歡的浙江省翻譯協會。

不僅如此,兒子要參加的活動多了起來,他甚至主動開始接觸外界了。平時他們倆只是偶爾出去吃吃飯,現在兒子會同意去參加一些活動,父親給他張羅對象,他也願意去接觸。

金曉宇告訴九派新聞,他前段時間去參加了翻譯協會的一個活動,會議上發言講了些東西。現在他與人交談的時候對答如流,不卑不亢。

「天才」是鍛鍊出來的

對金曉宇而言,出名之後,生活中最大的變化是時間不夠用了。

他不太喜歡同樣的問題翻來覆去地回答,而且習慣了每天保證一定量的時間去翻譯,客人太多,打擾了他正常的工作時間。所以他選擇退到卧室里繼續翻譯,別人和金老先生在外面交談,他有時出來倒水,卻從不往客廳走一步。

隨著時間流逝,熱點事件一輪壓著一輪往前,金曉宇的熱度也逐漸下去,來訪的人較之前少了一些,他又慢慢回歸到正常生活中來。

聊到翻譯,金曉宇會露出更多的興趣,他會告訴你翻譯的時候遇到的難題,有些不懂的,比如怎麼在手機上朗讀文件,他也會主動尋求幫助。

因為樓層較低,室內的光線稍差,需求強光看書的他往往會選擇到小區公園裡看書,一看就是一天。他極能專註下來,這幾十年,老小區里人來人往,裝修聲音此起彼伏,他置若罔聞。

對他而言,名氣和外界的讚譽並不重要,他還是要做好自己,做好翻譯的工作。

問及他怎麼看待外人稱讚他是「天才翻譯家」,他沒有猶豫地回答:「這只是外界的一個光環,自己還是得認認真真做好事情,要不然懂行的肯定看得出來。」而所謂天賦,在他看來也不過是「鍛鍊出來的」。

他說剛開始從事翻譯的時候,特別專註,「我一直在想翻譯的事,走路想吃飯也想」。

現在熟練了,沒有以前那麼專註,但這也不意味著他鬆懈了,每一本書,翻譯成什麼樣子,他心裡都有數。

金曉宇和他在翻譯的文稿。

金曉宇頗具夢幻色彩的經歷讓不少人將其視作杭州版的《美麗心靈》。但現實並沒有那麼浪漫,在金曉宇看來,他從事翻譯,是因為「在家也做不了別的,像口譯也做不了,沒辦法與人打交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處境和面臨的問題,也懂得如何去把握和發揮自己的優勢。

翻譯做得好,那麼他是否嘗試過自己寫作?金曉宇說沒來得及,「母親去世的時候,我本來想記錄一下,結果報道出來之後,很多人來問我,他們寫的和我想寫的也差不多,就一直沒寫。」

自從母親離去後,家裡只剩下他們父子兩個男人,日常起居總會有照顧得不那麼周全細緻的地方,金曉宇也提過請個保姆,或者喊個鐘點工收拾家裡,但父親想把錢花在更值得的地方,比如把家裡翻修一下,這樣子將來金曉宇成家,也對得起女方。

金老先生如今八十幾的高齡,身子骨健朗,就是腳踝有些腫脹。現在,他每天做些簡單的飯菜吃,金曉宇負責炒葷菜,他喜歡買蝦,因為容易做,也因為母親生前喜歡吃。

平時家裡有點什麼問題,金老先生會求助社區的幫助,這麼多年,社區對他們頗為照顧,金老先生很是感激。但他一直擔心,如果將來只剩金曉宇一個人了怎麼辦,「萬一他犯病了,送去精神病院,這不難,但是誰接他出來呢?出來之後他又去哪呢?」

父親的擔憂金曉宇也看在眼裡,或許他比父親想像中的要堅強自立許多,他也在偷偷為父親著想,比如他曾想過送父親去敬老院享福,但因為父親捨不得和他分開,他就沒再提這個事。

還有很多時候,金曉宇喜歡一個人去圖書館看書,有時候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在家等待的父親看著時間一點點過去會逐漸焦急乃至坐立難安,但最後,兒子都會平安回家。

采寫:記者溫艷麗 攝影:記者邵驍歆

來源: 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