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3個跑偏的發明:本意是想造福人類,結果成了「殺人兇手」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曾經在他的著作《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才擁有了如今的繁榮與富強。

我們生活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二十一世紀,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經過發明家們夜以繼日地不懈努力。共享單車、互聯網、智能手機……曾經那些無法想像的功能,如今確確實實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們才能夠過上如今方便快捷的生活。正是因為這些為我們生活提供了便利的發明,我們才能提高生活幸福指數,才能夠節省下來許多時間來享受個人的精彩生活。

毫無疑問,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發明家們的奇思妙想,一項發明的誕生不僅造福於人類,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有巨大的貢獻,推動著社會發展的進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發展的方向。

然而,並不是每一項發明都是受人歡迎的。即便發明家們的初衷是為了造福人類,但是這些發明,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走向歧途,對人類社會造成傷害,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了「殺人兇手」。

既然在一開始發明家們的出發點是好的,那麼究竟這些發明是怎麼「走偏」的呢?它們又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危害呢?

一、鴉片

提到鴉片,相信我們大家都會不寒而慄。在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之中,導演們和作家們為我們呈現和描繪了許許多多可怖的場景。

那些吸食了鴉片的人往往骨瘦如柴、精神萎靡、眼眶凹陷,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彷彿失去了好奇心,能夠激起他們興趣的只有給他們帶來快感的鴉片。

只有吸食鴉片的時候,他們眼中才會煥發出一絲光彩。

一旦一個人接觸了鴉片、吸食了鴉片,那麼這個人一生都要在無盡的痛苦之中掙扎。

鴉片給他們帶來的快感是短暫的,但是只要停止吸食,那種空虛和無力感卻會一點點地侵蝕人的精神,直至把人擊垮。

作為中國人,提到鴉片我們不得不想到的就是,給我國和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的鴉片戰爭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之後國內工業發展突飛猛進,此時的他們急需巨大的市場,來傾銷他們的產品。

放眼世界,他們決定把目標定在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的中國身上。這其中,產品之一就是鴉片。

鴉片進入我國之後,立刻受到了人們的追捧。首先遭到迫害的就是那些家底殷實的公子哥們。

他們有足夠的資金、時間、精力揮霍在鴉片上,可是那些家境沒那麼好的人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為了能籌措足夠的「毒資」,癮君子們不僅把自己的全部家產都投入其中,甚至還不惜做出一些例如搶劫、盜竊等犯罪行為。被鴉片蒙蔽雙眼的他們完全失去了理智,無法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林則徐在虎門當眾銷毀了大量鴉片。此次行動是為了清除英國在我國傾銷的大量鴉片,也是為了拯救那些被鴉片支配的可憐人民。

可誰能料到,它卻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

1840年6月,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借口向我國發起了侵略戰爭。此次戰爭我國損失慘重: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始淪落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由此可見,鴉片給我國人民帶來的苦痛不言而喻。它讓無數家庭支離破碎,讓無數有志青年從此萎靡走上不歸路,讓無數可憐人傾家蕩產只為求一時的痛快,甚至讓不計其數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然而,鴉片在一開始並不是作為毒品被發明出來的,它的最初用途,與現在完全背道而馳。實際上,鴉片起初是一種藥物。

鴉片是由自然界中一種叫做罌粟的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罌粟果實分泌出來的汁液晾乾之後,經過加工之後就生產出了鴉片。

鴉片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鴉片的使用記錄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公元前五世紀。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聰明的人類已經學會了使用鴉片。

不過在那個時候,鴉片只是簡單的解毒藥,並沒有其他用途。

鴉片第一次被發現具有毒性是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古希臘的一位醫生在自己的書中提到鴉片,雖然可以作為解毒的藥物,但實際上它還是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會導致人們精神錯亂產生幻覺。

不過,在那個年代信息不發達,因此鴉片具有毒性的這個事實,始終沒有廣泛流傳開來。

後來又過了幾個世紀,鴉片在手術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們才開始意識到鴉片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

鴉片從漢朝的時候流傳到了我國,剛剛進入我國時,鴉片主要作為一種珍貴的藥材用於治病救人中。而且,剛開始鴉片這種珍貴的藥材,只有身份地位十分尊貴的病人才有機會使用。

後來,無意之中人們發現了,吸食鴉片能夠使人獲得快感,可隨著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它的巨大副作用也漸漸地浮出了水面:使人失去理智,模糊現實與幻想的界限,使人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這樣的現實過於殘忍,鴉片的發明者的初衷是希望鴉片能夠麻痹人們的神經,降低人們的苦痛,幫助人們儘快恢復健康。

可誰能料到,鴉片最終會變成摧殘人類肉體、腐蝕人類精神的工具。

二、鐳元素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對理科感興趣,但是相信每個人在學生期間一定都聽說過「鐳」這種元素。

既然提到了鐳元素,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它的發現者——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

1896年,法國著名物理學家亨利·貝可勒爾在工作的時候,意外在鈾鹽中發現了一種看不見的射線。這個發現雖然微小,但是卻引起了居里夫人的好奇心,這種射線到底是什麼呢?

居里夫人聽說了射線的奧秘之後,這件事就一直盤旋在她的腦海之中,她行動能力極強,絲毫沒有任何拖延和猶豫,為了能夠探索神秘射線的奧秘,她和自己的丈夫皮埃爾居里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

皮埃爾居里十分支持自己伴侶的想法,為了能讓居里夫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當中,他甚至放下了自己本來手頭上的工作,來幫助自己的妻子探索未知的領域。

都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在這對兒夫妻的共同努力之下,1898年12月,這種神秘的元素終於呈現在了大眾的面前。

後來這種元素被命名為鐳,也就是拉丁文中 「放射」的意思。

然而,居里夫人的這一發現,一開始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認可,他們認為鐳這種元素無法用肉眼看到,根本無法證明它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因此,為了向世人證明鐳的存在,居里夫人開始了提純之路。

想要證明鐳的存在,最簡單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出它的化合物。

在瀝青鈾礦之中,鐳的含量非常低,想要在原材料中找出它的化合物,勢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

為了證明這個神奇的發現,1898年到1902年這四年之間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爾居里每天都泡在實驗室里與器材作伴。

功夫不負有心人,二人終於從數千噸的原材料中提取出了0.2克氯化鐳

憑藉這一出色的發現,居里夫人於1903年一舉斬獲諾貝爾物理獎,這一發現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人們紛紛稱讚居里夫人的細心和專註,居里夫人因此收穫了無數讚譽的聲音和鮮花掌聲。

然而,沒有人會料到,這項凝結了居里夫人和丈夫無數辛勤汗水的發現,卻最終變成了「殺人兇手」。

起初,居里夫人希望鐳元素的放射性能夠用於醫療方面,為醫生們做手術提供便利,然而,隨著對鐳元素的了解越來越全面,居里夫人漸漸意識到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為一种放射性元素,鐳放出的射線能破壞、殺死各種細胞和細菌。如果能夠進行充分的研發,那麼鐳元素會在治療癌症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這也是居里夫人一開始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可是在實驗過程中,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的放射性太過強大,如果貿然用於人體上,那麼一定會對人的身體造成致命的不可逆轉的損害。

因此,鐳元素便不再廣泛用於醫療方面了。

離開了醫療領域之後,鐳元素的使用領域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如今,鐳元素主要應用於核武器的研發領域,被許多國家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使用。

核武器的威懾力令人聞風喪膽,在戰爭期間,核武器的使用造成了世界上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鐳元素最終應用於戰爭,這與居里夫人最初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令人不禁感慨嘆息。

三、三聚氰胺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一定不會對「三聚氰胺事件」感到陌生。

這一場發生在2008年的重大奶製品污染事故,在當年可謂是掀起了一番腥風血雨,令每一位家長都人心惶惶。

臭名昭著的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對很多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傷害,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長發育,有的甚至不幸患上了尿毒症這樣的惡劣後果,讓每一位家長都對三聚氰胺恨之入骨。

本次重大事故,有數以萬計的兒童和青少年捲入風波之中,眾多家喻戶曉的奶製品品牌受到牽連,他們的產品被檢測出含有違規物質三聚氰胺。

此次事件之後,很多家長表示不敢再相信這些產品的質量了。

那麼,三聚氰胺到底是什麼呢?它究竟為什麼能夠對孩子們的身體,造成如此重大的傷害?

實際上,三聚氰胺起初一直應用於化工領域,它的化學性質十分穩定,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油漆、塑料、橡膠及造紙等行業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製造產業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

除此之外,三聚氰胺還可以應用於農業領域。它的化學性質決定了它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速度,使其快速成熟,幫助農民們儘快收穫農作物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正是因為三聚氰胺的這一特殊性質,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就動了歪心思,想要把它加入到食品當中,甚至是加入到小孩子必備的奶粉當中,並大力鼓吹這樣的奶粉能夠促進孩子快速成長。

邪惡是永遠無法打敗正義的,2008年,引用三鹿品牌的奶粉的孩子們在同一時間段內突然集中患病,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家的注意。

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嬰幼兒奶粉中,含有大量違規物質——三聚氰胺。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違反法律法規勢必會受到嚴懲,最終,這些心術不正的不良商家無一例外全部受到了懲罰。

這次事件也給從事食品行業的人們敲響了警鐘:時時刻刻都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

無論如何,最無辜的還是那些莫名其妙地被捲入風波之中的孩子們,他們嶄新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卻被黑心商家蒙上了一層灰暗的陰影,那些傷害將來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治癒。

「毒奶粉」給孩子們帶來的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不可逆損害,是多少金錢補償都無法彌補的。想必三聚氰胺的發現者,也沒有猜到他研發的農業肥料,將來會變成傷害孩子們的一把利劍。

以上所述的發明,只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湧現的無數發明其中之三。

毫無疑問,發明者們研發的初衷一定是為了造福人類,可是它們卻最終變成了傷害人們的「殺人兇手」。

科技是把雙刃劍,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如果心術不正的人把新發明用在了不正當途徑上,那麼那些原本為人類著想的發明就會失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