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八大原諒」,最後真的原諒了嗎?

很多人都聽說過「中華八大原諒」,一個既接地氣,又飽含新古典主義味道的概念。人們一定很多次聽過這些詞,不論遇到什麼麻煩,人們甩出其中一個辭彙,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原諒。


這八大原諒分別是:來都來了、給個面子、還是孩子、為了你好、習慣就好、大過節的、歲數大了、都不容易。

這裡虛構了一個故事:


小李大學畢業後,在省城找到了一份工作。上班的第一天晚上,碰巧遇到幾個同事吃火鍋,同事很熱情:來都來了,就喝兩杯吧!


小李的酒剛下肚,旁邊一個孩子很淘氣,不小心把飲料潑到了小李身上。小李正要發火,旁邊的大人說:還是孩子,計較什麼呢。


在酒桌上,一個不熟的領導讓小李喝酒,小李委婉拒絕,領導不高興:給個面子嘛!小李硬著頭皮喝了幾杯。


回家的路上,小李對同事說,下次這種局不想來了。


同事拍拍小李的肩膀:為了你好,多喝酒能增進彼此的感情。

第二天,過了下班時間,小李問同事:怎麼下班了,大家還在拚命工作?同事不以為然地回答:習慣就好


小李兢兢業業,新工作終於步於正軌。有一次,同事工作犯錯,甩鍋給小李,然後可憐巴巴地要求小李別聲張:都不容易!小李畢竟是新人,只好吃啞巴虧。


春節到了,小李放假回家,免不了給親朋好友拜年。一堆親戚問小李:對象談了嗎?車買了嗎?房子買了嗎?小李心裡覺得很彆扭,有點生氣。哥哥拍了拍小李的肩膀:


大過節的,生氣幹啥?你叔叔阿姨歲數大了,問你兩句怎麼了?關心你才會問你。

總結小李的經歷,「八大原諒」給小李帶來的都是不愉快的感覺。小李真的原諒了嗎?我看未必。這就是傳統的人情社會,原則讓步於人情,是一種你很難去打破的道德綁架,每一次屈服彷彿吃了一隻蒼蠅一樣膈應你,但又無法還擊。


說了這麼多,只為幫大家認清「八大原諒」的來龍去脈,這些是我國文化的濃縮精華,每一句都是為人處事應該掌握的,妥協、豁達、寬容,體諒,本就是人成長過程中應該逐漸擁有的心態。


但無條件認可和完全否認都是不可取的。希望大家堅守自己的底線,該原諒要原諒,該懟的也要懟回去,這樣生活才會更美好!


來都來了,就順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