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2022年11月25日23:41:09 資訊 1164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藝術家Michael Wang的展覽《太湖》近日在Prada榮宅拉開帷幕,他著眼於太湖湖區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同時探索了中國園林藝術的歷史。展品圍繞太湖湖區的生態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恢復有關的急迫問題。榮宅前主人榮宗敬先生來自太湖邊的無錫,他的生平與上海、無錫有著諸多緣分關聯。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滑動查看Michael Wang《太湖》展覽現場,Prada 榮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攝影:JJYPHOTO

漫步在展廳之間,作品「蘇州河(樁)」旨在紀念蘇州河消失的風景;「文物」系列中的零碎雜物,螺母螺絲、廢棄涼鞋、廢棄輪胎等人類生產的日常用品,運用太湖代表性的自然材料宜興陶土,紀念湖邊存在過的人類;作品「太湖(大閘蟹)」是一艘裝滿大閘蟹模型的漁船,所有模型都由湖中產生的水藻製作而成;一系列形似「太湖石」的雕塑是由湖中的廢棄物轉化的可持續新材料經3D掃描和銑削技術塑造而成;位於榮宅花園的「上海沼澤」則再現了這塊土地過往的生態系統。

此次展覽中的「太湖(太湖石)」系列雕塑,得益於與上海同濟大學學生的合作,來自建築學、工業設計、環境設計等不同專業的17位同學分成不同小組,參與了此次研究。學生與藝術家合作,以Michael曾研究過的材料來做實驗,將存在於湖泊中的材料重新創造。過程中,同學們與藝術家保持交流,以另一種身份「參與」進展覽。我們與其中五位同學們一同聊了聊這次實驗的經過與取得的成果。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來自設計與創意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的陸文韜與吳依辰,在2021環同濟設計周上曾展示了作品《生物塑料自播種鞋》,就將植物種子放入了生物塑料製成的鞋底里,他們過去的學習經歷中參與了可持續的相關研究,從而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急迫性;來自建築專業的任子桐則對《太湖》展覽項目中關於中國傳統精神,還有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感興趣,這些議題在建築中也經常被討論;有些同學則從藝術和造型角度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概念更好地傳達。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Michael Wang《太湖》展覽現場,Prada 榮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攝影:JJYPHOTO

在20世紀90年代,太湖周圍地區的工業迅速發展,農業和工業廢物的大量排放,迅速改變了湖水的化學性質,引發了大面積的藍藻水華的生長,被重度污染的湖水變成了鮮綠色。儘管太湖區域後續開啟了密集的清理行動與干預,這段歷史仍然是太湖環境的重要符號。在調研過程中,學生們充分了解到太湖過去面臨生態危機,污染引發浮游生物死亡,人類的過度排放,使太湖出現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現象,這些問題也反映在後續的思考與設計當中。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Michael Wang《太湖》展覽現場,Prada 榮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攝影:JJYPHOTO

這次學生們的實驗原材料就來自於太湖中的生物廢棄物,他們以水藻、纖維素(世界上儲存最豐富的生物聚合物)和甲殼素(太湖著名產品大閘蟹的蟹殼廢棄物)為重要原料,輔以其他生物基聚合物和增塑劑來生產生物塑料,利用這些新材料創造自己的「太湖石」方案。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Michael Wang《太湖》展覽現場,Prada 榮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攝影:JJYPHOTO

同學們說,實驗的開展就像在製作「菜譜」,有了這些基礎材料,從起初簡單的配方組合嘗試,到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甚至融入生活材料進行改進與調配,最終的生物材料經過了有變化的呈現。另一方面,利用廢棄物作為藝術材料,也使之獲得新生命。生物塑料是當下研究的一個熱點,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可以替代石化原料製作日常用品,在未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解決許多廢物處理的問題。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如今分布在Prada榮宅宴會大廳的數件太湖石雕塑,它們有著豐富的表面紋理,其中有幾件是半透明的外殼,微微透著其中彩色雜質。這是藝術家使用太湖中的有機材料最終創作而成的,湖中名產大閘蟹的廢棄外殼提供了甲殼素,這是新型生物塑料的關鍵成份。鳳眼蓮互花米草這兩種入侵植物物種將轉換為纖維素纖維,並融入到半透明的醋酸纖維素中。藝術家運用3D掃描和銑削技術,將這些生物原材料塑造成複雜的形狀。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潘靜雨同學小組將藻酸鹽和貝殼磨碎成細粉後,加入熱水形成的混合物,用作其他生物材料的對照實驗

一邊是成熟的藝術作品,另一邊同濟大學學生進行的充滿趣味和新鮮感的實驗。工業設計專業的吳依辰與我們分享了這次實驗與往常的不同,「在本科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多數時候還是遵照一個設計流程去取得精確的結果,但是《太湖》作為一個藝術展覽,給予了大家充分的自由度去發揮想像力、探索未知的材料,我們都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盡興地玩手頭上的材料。」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潘靜雨同學小組將藻酸鹽和貝殼磨碎成細粉後,加入熱水形成的混合物,用作其他生物材料的對照實驗

實驗開始時的冬天流行吃橘子,吳依辰同學分享小組收集了很多橘子皮,還有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樹葉,他們將其打碎,按比例加入生物塑料中,不同比例呈現截然不同的效果,橘子皮少一些就更加透明,橘子皮多一些就會透出泥土的顏色。通過實驗他們發現,收縮的整個過程是生物塑料一種特點,它會隨時間、溫度、環境發生變化,她設想將收縮的過程展示在展覽中,剛開始是一個完整的形狀,隨著時間推演能夠觀察到生物材料的生長變化。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陸文韜、郭思宇、劉暢同學小組使用漁網與生物塑料打造的太湖石作品,將漁網一層層排列開,生物塑料在與網上澆築成片狀

陸文韜同學結合了漁網和生物塑料去打造太湖石作品,他關注到漁業對太湖及周邊居民有著重要的影響,又因為要保護當地生態許多漁民被禁止圍網養魚,他將漁網一層層排列開展示,生物塑料在漁網上澆築成片狀,以反映太湖漁業與環境的關係。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太湖》展覽項目給每個人帶來了不同的啟示,做藻類研究的潘靜雨同學在做項目同時,也參加了其他環保材料的項目,她做的碳纖維材料的再利用的項目獲得了全國新型材料競賽的一等獎,「要感謝參與《太湖》項目,讓我堅定了對於生物材料方面的興趣是正確和有意義的」。目前,潘靜雨同學仍在繼續對環保材料、生物材料的研究和創作,考慮多通過實驗彌補知識上的不足,也在繼續和化學、材料專業的同學完成一些更深入的設計。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陸文韜、郭思宇、劉暢同學小組在實驗中製成的生物塑料,混合了多種來自太湖廢棄物的材料,水藻粉、蟹殼、落葉等

環境設計專業的李玉璽告訴我們除了空間以外,《太湖》讓她希望更多關注到人跟世界的互動。「當藝術家拋出概念,慢慢地通過傳播形成小網路,如今自然已經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我想要做的就是重新讓人與自然建立連接。」目前她在申請相關大學的可持續方面學位,希望未來能繼續關注生態、環境問題。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藝術家與同濟大學部分參與項目同學合影

從左至右

劉鈞廣(建築學)、王子淳(工業設計)、郭思宇(工業設計)、藝術家Michael Wang、單碩(視覺傳達設計)、陳歐林(工業設計)、陸文韜(工業設計)

學生們和藝術家Michael Wang的合作過程亦十分愉快,大家一周會開一次例會,各自探討接下來的研究方向,任子桐還記得Michael說過不要太注重某一次實驗成功與否,不管是什麼樣,都可以拿出來跟大家探討,因為一個失敗的結果,可能會引向另一個成功的開端。讓同學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Michael開放、積極的心態,「他擅長為我們尋找清晰和精鍊的概念,不管對於什麼樣的實驗成果,他會肯定其中的潛力與可能性。」吳依辰說道。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陸文韜、郭思宇、劉暢同學小組在實驗中製成的生物塑料,混合了多種來自太湖廢棄物的材料,水藻粉、蟹殼、落葉等

學生們通過研究創造出更多短時的物品,生物塑料較傳統石化塑料更易生物降解。未來,這種生物塑料或將取代石化材料。正如Michael Wang在採訪中所說的他對於實驗的期盼,「同學們正在制定方法,利用他們開發的材料,設計和澆築他們自己的太湖石。我希望這僅僅是他們探索新材料潛力的開始。藝術、建築和設計可以同時引領可持續創作的發展方向。」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Michael Wang《太湖》展覽現場,Prada 榮宅,上海,2022.11.10 – 2023.01.08,攝影:JJYPHOTO

在學生們眼中,Prada榮宅不僅是一棟建築,更是一個基地,研究文化、環境、動物等在當今社會的人文議題,通過與藝術家合作的方式,大眾對前沿的研究產生交互。Prada榮宅也像一個連接機制,一個文化與交流發生的策源地,由品牌、高校和藝術家出發去連接大眾,讓議題被更多的人看到、探討。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展覽信息

Michael Wang 《太湖》展

2022年11月10日-2023年1月8日

Prada榮宅

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186號

採訪、撰文:lalarobot

編輯:子妍

監製:楊晨、D.P

圖片:由品牌和受訪同學提供

排版:子妍

在Prada榮宅,藝術與自然展開一場對話 - 天天要聞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