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無人測量船是真不錯,不僅數據準確,定好航線後按照軌跡自動巡航測量,最少節省一半測量時間,咱們總算沒有白付出。」由駐青央企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京杭運河濟寧至台兒庄(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測量班長黃偉偉望著正在輕霧中滑行的小船說道。
讓黃偉偉讚不絕口的無人測量船是項目團隊針對航道疏浚聯合廠家研發的一件「水上利器」。項目進入大幹階段後,航道疏浚斷面測量成為重中之重,但航道疏浚長達39公里,傳統測量方法需要一組人員在陸地看護基準站,一組人員在船上測量水深,費時費力,因此尋找一種新的測量方式勢在必行。

經過多方比對和市場調查,項目團隊決定聯合廠家研發一種小型的無人測量船。無人測量船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費勁了心思,特別是如何有效躲避運輸船是個難題。
「我們能不能讓廠家設計一套自動避障系統。」有人建議道。「這個不行,設計自動避障系統首先成本太高,其次會造成已採集數據混亂。」 項目總工陳彬說道。
自動躲避不可靠,還得靠人工。「陳總,今天天不錯,你看我用手機拍的這張圖片怎麼樣?」冥思苦想的陳彬陡然聽到這句話,茅塞頓開。
「可以利用攝像頭,給測量船裝上一雙眼睛,進行實時監測,既可以躲避運輸船,還可以規避岸邊雜草,一舉兩得。」經過幾天冥思苦想,陳彬說道。
說干就干,方案經過反覆推演,大家一致認為可行並得到了設計單位同意。
於是,無人測量船終於出世,雖然只有1米見方,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主要由無人船、基站兩部分組成。
相比傳統人工測量方法,無人測量船隻需一人操作,待人工定好航線後,它便可以通過測深儀自動巡航測量,操作靈活,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人力,使得河道水下地形測量工作常態化成為可能,還可以建立河道地形和淤泥厚度變化動態資料庫,便於河道清淤疏浚測量工作的開展。
陳彬說:「無人測量船去得了深水,跑得了淺灘,它的成功,是我們每個人奮鬥的成果,也是我們建設智能化工地的一個縮影」。
歷經四年鏖戰,一條激蕩著高質量發展活力的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已然成為濟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正生機勃勃、浩蕩而來,而無人測量船又投入到新的建設中去……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曉 通訊員 王盛達 劉鵬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