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海域,分別是渤海、黃海、東海以及南海,而這四大海域中最特殊的一處海域當屬我國的渤海了。因為它是這四大海域中,唯一一處內海。
可能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渤海之所以會成為內海,這跟它的地理位置有關,畢竟它三面環陸,被牢牢包裹在了我國國土境內。
如果你也是這樣認為的,大川建議你認真讀完這篇文章,因為渤海能成為內海,根本沒有這麼簡單,如果沒有毛主席霸氣拍板的一句話,以及山東的一座島,渤海根本不可能成為內海。而外國船隻也將可能因此時刻徘徊在渤海附近,對我們的國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內海:外國船隻無權擅入!
說起來,對於內海很多人或許根本沒有一個概念。只以為內海是國土內部海域的一個名詞稱呼。許多年以前,大川也是這樣想當然認為的,直到後來聽長輩聊起了渤海的歷史,大川才真正明白了內海的重要性。
從地理學的定義來講,內海僅僅是深入大陸內部,被大陸島嶼等包圍,僅通過狹窄海峽與其它海域溝通的水域。就拿渤海來舉例,它就是典型的三面被大陸包圍,東側緊鄰黃海的海域。
因此,僅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根本看不出內海存在的重要意義。而真正賦予了內海絕對意義的,則在於內海的主權問題。
根據國際相關法案的規定,沿海國享有對內海的絕對主權,並有權開放、關閉內海,外國船隻無權擅入。只有在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嚴格遵守相關規則才可以進入內海。
但是外海就不一樣了,像我國四大海域中的另外三處海域,它們便屬於外海,雖然這三處外海同屬於我國領海範圍,但我國對三處海域享有的主權卻不及內海。這裡大川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就拿與渤海緊緊相鄰的外海黃海來說,雖然黃海與我國國土僅僅相鄰,且相鄰範圍非常廣。但同樣的,黃海還同時與朝鮮、韓國緊緊相鄰,因此黃海海域也有部分區域處於朝鮮、韓國的領海範圍。
渤海能成為內海,很難!
渤海之所以能成為內海,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輕易,相反,整個成為內海的過程還非常困難。
時間回到1958年9月1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召開了一項影響深遠的重要會議。
會議之前的大背景下,國民黨政府軟弱無能,迫於西方列強的壓力宣布我國的領海寬度僅為3海里。要知道,3海里的領海寬度是基於最初艦炮3海里的射程而定的,並且這也一度被當時的英美國家寫進了《海牙協議》里,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全世界通用的領海距離為3海里。
但隨著全球各國軍事力量的增強,在當時艦炮射程早已不止3海里,隨隨便便一炮就能打出幾十海里。因此,國民黨政府宣布的3海里領海寬度,放到當時簡直已經是形同虛設,外國船隻一旦侵略,3海里寬度簡直就像到了家門口,我們根本來不及準備。
而在當時全球各個臨海國家的領海寬度早已順應時代形式,從3海里延長到了12海里,這極大程度保障了國家的領海、領土安全。其中美國早在1988年,就宣布了將領海寬度擴充到12海里……
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毛主席才決定在北戴河召開了此項重要會議,會議的根本內容就是向全世界宣布,我國將把領海寬度從3海里延長到12海里。
當然,會上也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毛主席雖然毅然提出了決定,但卻遭到了劉澤榮等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冒然違反《海牙協議》,可能會遭到英美等西方列強的不滿,甚至給他們找到發動戰爭的油頭。
面對他們但顧慮,毛主席卻直接拍板,原話是這樣的:
「大家意見可貴,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海牙協議》不是聖旨,我們為何要按美國英國的意見辦呢,為什麼要與他們接軌,仗一時打不起來,打起來也不怕,在朝鮮我們已經較量過了。」
於是9月1日北戴河會議召開,9月4日,人民日報就刊登出了聲明,明確指出我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這項規定適用於我國的一切領土!
當然,僅僅是毛主席拍板的一句話,還不足以讓渤海徹底變成我國的內海,渤海能成為內海,還要歸功於我國山東的一座小島。
這座小島就是廟島群島最北端的北隍城島。
這座小島雖然只有2.72平方公里,但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才讓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最短距離,從33海里縮短到了22.2海里,這樣一來在12海里領海寬度的條件下,渤海也就被徹底包圍在了我國的領海圈內,成為了我國的內海。
寫在最後
最後,大川想到了這樣一句話,「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不得不說,渤海能成為內海,真的多虧了毛主席的一句話和山東的一座島。
當然了,在這背後,更離不開的是我們國家日益強盛的國力,如果沒有強盛的國力作為支持,也就根本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