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毀滅戰士》(Doom)可以說是握著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的典型代表,首先由「巨石」強森、卡爾·厄本以及裴淳華組成的主演陣容在科幻電影中已經堪稱豪華;而且正趕上遊戲改編電影的熱潮,《古墓麗影》和《生化危機》的成功已經打下了良好的觀眾基礎,但是手握《毀滅戰士》這個重要IP的環球影業居然撲街了(預算6000萬美元,全球票房才5600萬),導致這個系列從此被雪藏,粉絲們一直都沒能等來影片的後續。
《毀滅戰士》的失敗,主要原因確實應該歸咎於導演安德瑞·巴寇亞克的無能,把一個原本看上去還不錯的故事拍得似是而非,漏洞百出。比如莫名其妙引入的「第24對染色體」缺乏完整的交待;「巨石」強森飾演的馬霍寧中士在性格上的劇烈波動讓人感覺莫名其妙;還有影片的重要設定「方舟」,其運行原理和起源都沒有任何交待。這些內容其實在原始劇本當中都有解釋,只不過由於導演功力有限,導致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並不是應該有的樣子。
安德瑞·巴寇亞克在禍害完《毀滅戰士》之後又拍了一部遊戲改編電影《街頭霸王:春麗傳》,同樣延續了爛片水準,從此以後就幾乎銷聲匿跡了。
製作公司最初的想法是拍一部承接《毀滅戰士》遊戲劇情的電影,在設定上朝遊戲靠攏,畢竟這是最穩妥的方法,可以提前鎖定這款遊戲的忠實粉絲群體。
不過這個計劃被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恩高中槍擊案打破,其實這起事件發生在1999年,但是在2004年的庭審期間公訴人向媒體爆出,兩名嫌犯都是射擊遊戲《毀滅戰士》的忠實粉絲。由於擔心這起負面報道會在美國掀起針對影片的抵制情緒,環球不得不尋求折中方案:《毀滅戰士》的著名IP必須保留,但是可以試著講述一個全新的故事。
於是這部頂著《毀滅戰士》頭銜卻和遊戲幾乎沒什麼關聯的奇怪電影就這樣應運而生。
其實環球影業這樣做也有他們的道理,畢竟《毀滅戰士》的遊戲劇情本身十分單一,就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主角(「Doom Guy」)提著槍不斷地獵殺惡魔,從火星的衛星一路殺回地球,再從地球殺進地獄......
所以環球影業想要好好經營《毀滅戰士》,將其打造成一個系列IP的話,就需要對遊戲中的設定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起碼要更為合理和大眾化。於是那些地獄惡魔只能被放棄,乾脆改成火星上基因實驗造成的生化慘劇;主角也不再是沒有姓名的太空陸戰隊,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RRTS」隊員,「死神」約翰·葛林。
「方舟」
2026年,人類首次在內華達州沙漠腹地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傳送裝置,「方舟」(the Ark),它被認為是上古時期的遺迹,並且只能通往一個固定目的地,火星。
經過10多年的研究,圍繞這個裝置而誕生的聯合航空航天公司(UAC)已經可以利用「方舟」進行超遠距離的物質傳送(包括人類),地球人類也在「方舟」對面的火星古城奧杜瓦建立了研究中心,對這個比人類更古老的文明展開研究。
電影中並沒有交待「方舟」出現在地球上的原因,在原始劇本當中,「方舟」就是火星人為了躲避火星日漸稀薄的大氣層而建造的一個逃難裝置,他們計劃用它逐步將當時的火星人全都移民到地球上。
第24對染色體
人類研究者對奧杜瓦古城遺迹的發掘證明,火星人和地球人一樣都有23對染色體,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換句話說,火星才是地球人類的真正發源地。不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較晚期的火星人擁有24對染色體,這說明火星人類在某個時期通過基因技術對本民族施行了改造,多出的一條染色體能夠提升細胞的分裂次數和速度,讓這些火星人類幾乎擁有了超人一般的能力。
剛開始這個基因工程幾乎沒有體現出副作用,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火星已經沒有足夠的大氣層用來阻隔來自宇宙的電離輻射,隨著這些輻射強度的升高,火星人的染色體也隨之變異,進而出現越來越多的超級變異人種(惡魔)。這場變異終於席捲了整個星球,幾乎所有的火星人都在這場災難中死亡(要麼成為變異體,要麼被它們殺死)。
只有一小部分沒有變異的幸運兒利用剛剛建成的「方舟」逃到了地球上,不過24對染色體的基因改造並不能遺傳給後代,這些火星人在地球上活得比他們的後代(人類)還要長。等這批火星人類終於死後,那些重歸23對染色體的地球人將他們傳頌為神,並逐漸遺忘了他們曾經來自火星的真相。
人類的兩性繁殖依靠減數分裂來傳遞遺傳信息(卵子受精),但是減數分裂需要事先複製自己的染色體(23對增加到46對),再一分為四(兩輪分裂),所以每個親代細胞的染色體數量只有母細胞的一半,即23條。而這個過程當中,第24對染色體無法被複制,那麼自然無法在親代細胞中被延續下去。
變異對象
當人類重新回到火星,並發現了第24對染色體的秘密之後,UAC立即開啟了針對這種基因技術武器化的研究。由於這些人類在火星基地長時間生活,體內染色體已經因為承受了大量電離輻射而發生輕微變異,當他們將遺傳物質注入受試者體內時,出現了和火星人遇到的同樣情況。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奧杜瓦研究中心的人類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異,而從地球出發到火星的「RRTS」小隊,8人中只有兩人出現了變異(「山羊」和「中士」,「死神」是將死前自願注入的)。
「山羊」(Goat)和「中士」(Sarge)都是被「選中」的受害者,在戰鬥期間遭到「惡魔」偷襲,被注入了遺傳物質而產生變異,其他隊員卻只是被偷襲殺害,說明這些「惡魔」其實是在選擇它們的獵物。
而「死神」之所以能夠變成超級戰士,也只是因為他體內的染色體不具備變異的基礎(每個人的染色體都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變異),並不是莎曼薩口中所謂的「看一個人靈魂的好壞」。可惜導演安德瑞放棄了這樣的設定,轉而採用「靈魂好或者壞」來決定是否變異為「惡魔」的「童話式」設定,摒棄了《Doom》這部遊戲的黑暗內核。
畢竟如果要較真的話,「山羊」就是個虔誠的信徒,「中士」也只是嚴格服從上級命令,他們都不能被定義成「壞人」。
怪物設計
影片為觀眾呈現了四種不同的變異惡魔,分別是殭屍、「小惡魔」(Imp)、「地獄騎士」(Hell Knight),以及「平基」(Pinky),分別對應遊戲當中幾個最常見的怪物類型。其中殭屍屬於自身染色體變異程度較低的人類,而「小惡魔」和「地獄騎士」則都是染色體變異程度比較高的人。
「小惡魔」和「地獄騎士」
「平基」在它們當中是個例外,應該屬於導演向遊戲致敬的彩蛋。馬克斯·「平基」·平澤諾夫斯基是駐守在奧杜瓦研究中心的UAC負責人;但是在最初版本的遊戲里,「平基」泛指一種混身通紅的惡魔,被玩家昵稱為「小粉紅」(Pinky)。
到了《Doom3》當中,「小粉紅」被重新歸類為一種上身惡魔下身機械的混合怪物(也被稱為「機械地獄犬」)。
所以如果是《毀滅戰士》的老玩家,看到影片中那個下半身被輪椅代替的「平基」時通常都會心一笑,知道這個傢伙接下去估計沒什麼好結果。
BFG
「BFG」是影片另一處向遊戲致敬的彩蛋,不過在最初的遊戲里它被稱為「大**槍」(Big Fucking Gun),影片中被和諧成了「生物能量槍」(Bio Force Gun)。
據傳「巨石」強森最初拿到劇本的時候,劇組邀請他飾演男一號,也就是「死神」約翰·葛林這個角色。不過為了能用「BFG」開上一槍,「巨石」拒絕了「死神」這個角色選擇了「中士」。雖然這可能是謠傳,不過影片拍完之後,「巨石」強森的確把BFG的道具槍帶回了自己家,逢人就炫耀自己有一把世界上最大的「槍」。
第一人稱鏡頭
整部《毀滅戰士》電影最接近遊戲的地方,就是結尾處「死神」被注射遺傳物質後醒來的那場戲,據說當時環球影業堅持要求導演安德瑞拍攝一段持續五分鐘的第一視角鏡頭,理由是一個射擊遊戲改編的電影必須要有第一視角鏡頭,不拍電影就毀了。
雖然這部電影最後還是毀了,但必須要說這段第一視角的戲拍得的確不錯,據說花了三個月時間策劃,14天時間準備才拍出這5分鐘連續不斷的長鏡頭。
這段鏡頭後來激發了許多其他影片的靈感,諸如《勇者行動》、《警戒結束》以及《硬核亨利》都或多或少應用了這種拍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