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2021年09月09日18:22:02 電影 1241

2019 年上映,由韓國張宰賢編劇執導的《娑婆訶》可以說是少數以宗教為題材,卻討論層次豐富的電影。

整部影片就如同它取自梵音的中文片名《娑婆訶》,對人們所認為的圓滿成就進行探討。

片中透過李政宰所飾演一位不斷自我詢問、疑惑耶穌存在的牧師為引導,揭開以東方宗教為背景設定的懸疑故事,深層的挖出「何謂圓滿成就?」的探討。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牧師的質疑:

你究竟在何方?

難道你把我們遺忘了?

為什麼只是掩住面孔悲傷地流下淚水呢?

醒來吧

傾聽我們的哭聲與嘆息

起身吧

用你的慈愛拯救我們脫離邪惡

請聆聽我們的祈禱吧

這段話是飾演牧師的李政宰在《娑婆訶》結尾的旁白,幾乎貫穿了整部片而成為主軸作為思考。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你(神/主/耶穌)究竟在何方?」「神,真的存在嗎?」以此呼應在東方宗教中凡人「成佛」的探討。

因為李政宰對神抱持著遲疑,他雖然以牧師的姿態行走於社會,但卻以挖掘宗教團體的非宗教行為為志業,成立了「宗教問題研究會」。

在他看來,現有宗教無非都是以宗教的名義對心智不堅的人進行斂財、騙色、直銷等行為,即使不斂財、騙色、直銷,也一定必有所圖。

譬如,引領信眾迎接末日等。

而這齣劇即在李政宰這樣的堅信下展開。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在片中完全不收供養金,還布施給信眾,信奉四大天王的「鹿野原」這神秘的宗教團體就被李政宰盯上了。

他直覺地認為「找不到任何奇怪的地方,就是這個宗教團體最奇怪的地方。」

最後透過「鹿野原」所使用的經書,展開對於東方教創教者金帝釋的挖掘:一個被佛教界認為最接近,抑或已經成佛的男人。

但這被大家說是成佛的男人,真的是佛嗎?

就像飾演牧師的李政宰所質疑的,這個被說慈愛眾生的耶穌,真的愛我們嗎?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什麼是涅盤?什麼是圓滿?

「涅盤(link is external)」作為佛家語,在表示超脫人世輪迴。

除了不再被束縛於有限的肉身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被「貪、嗔、痴、欲、念」所困,看通人世、人事,如此才能離苦得樂,成就大智慧。

而這樣的圓滿大智慧亦是「娑婆訶」的本意。

所以在《大悲咒》與《心經》中所見的「娑婆訶」一詞,多作為結尾句,意思是明了並做到前面的XXX,即是功德圓滿大智能。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但功德圓滿不見得要脫離肉身,不同的文化對於功德圓滿的想像亦不同。

新儒家大師牟宗三認為:對於「圓滿」基本上應是落於「最高善」的討論。然而對於「最高善」,儒家道家、佛家、乃至於康德都有各自的解釋。

因為各自對圓善(最高善)解釋不同,所以帶出解決方法也不同;

這就是牟宗三詮釋儒、釋、道「教」的探討。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所謂的「教」,牟宗三認為即是「能開啟人之理性,使人運用其理性通過各種型態的實踐以純潔化其生命,而達至最高的理想之境。」

因此,就儒、釋、道、康德四方面,牟宗三認為皆有追求圓滿善的方法:

佛家方面,牟宗三以天台宗觀點為主軸,點出以「即」來做為圓教的把握;換句話說,萬物都是二物和相;

因此,「本無惡,原是善。」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沒有所謂的惡,若你認為有惡是因為你看不懂全面的善。

不了解「即」的真實意義,不明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看似對立的兩面,其實可以同一看之。

換句話說,「即」作為一種追求圓滿的方法,有看破表象,理解萬物同一的頓悟意。

道家方面,牟宗三認為也有圓教的理境,這「教」是以「法自然」為最高之追求,體會出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故無敗(為者敗之),無執故無失(執者失之)。因為有執者皆有限定,有限者即不圓滿。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至於儒家方面,牟宗三認為儒家的圓教不像佛、道兩家那樣可直接由詭譎的「即」來作為方法。

佛家通過「解心無染」明了三千煩惱乃一念變現;

道家透過「無為無執」把握破有、破無的「無無」來作用;

儒家乃是以不離人群,不離天地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與」」仁心之不容己」來做為至高善的追尋方法。透過「踐仁」將無限心智、無限理性具體展現,成就所謂的最高善。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康德則始於西方知識論的二元架構下,以「善惡」為實踐理性之對象。

善是依照一理性底原則而必然地被意欲(被渴望)的對象,惡是依照依理性底原則而必然地被避開(被厭惡)的對象。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通過實踐而讓意欲的對象被實現出來。

牟宗三圓善的解釋下,認為康德其實很明確的表明若意欲對象是由「感性的慾望」所發出或是由「神的意志」所指引。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兩者皆是他律,非由自我意志所主導,都不可以作為追求圓滿善的方法。

其原因在於,意欲對象是由「感性的慾望」所發出則代表了這對象之所以產生皆由外而引起,不是「自主」的,都是「求之」或「欲之在外者」。

這樣實踐的討論只是落在「快樂與痛苦」的判別,而非「善惡」的判別;

落於「快樂與痛苦」的判別則容易流於主觀,是個人的;

但若這圓滿的判斷是由神的意志之絕對圓滿所引發,這樣的道德是「神所給你的道德律令」,這些都違反了康德對於道德自律的肯認。

因為所謂的「自律」,就代表指導善的道德法是必須由自身的意志出發。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幸福?如何德福一致?

透過各種追求圓滿善的方法(教),我們就有機會獲得幸福。

牟宗三認為儒、釋、道對於幸福的想像其實應該落在「德福一致」的概念下思考。

認為只是知道善,實踐善還不足以處使人不斷追求善,唯有能做到「德福一致」,才能使最高善的實踐具體呈現,讓生命整體豐沛,而這就是牟宗三所說的「圓善」。

因此,就佛家來看,在把握「即」的頓悟意,明了一念就可包含三千煩惱,但也可以隨之而轉,一念無明。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這轉出的方法即在能明了煩惱不過是「貪、嗔、痴、欲、念」所變現;

德呈現時,心可無染,一切存在即隨之而轉,一切善惡凈穢法門皆成佛法,咸稱常樂,此即是福。

如此「德福一致」自是自然存在。

就道家而言,所謂的德福一致應對於「無無」的把握;

明了不管是「無」或「有」都是落於框架的一邊,唯有連「無」都破除的「無無」(牟宗三認為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冥」),則萬物皆能自化自在,如此是最圓滿的化境。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反觀落於人群實踐仁的儒家,其過程並不容易,儒家是如何達到德福一致呢?

牟宗三提到「存在隨心而轉即是福」,但這隨心而轉的福必須相依於「自律於天道之德」;

因此這一切行為事物經過良知以誠意而合乎天理正道,讓心與物渾然一體,則不會受外在「命」(他人認為的有)的框限,如此德福自能一致。

至於西方幸福的詮釋,依牟宗三的說法,他認為對康德來說,是以道德意志來實踐道德的架構下來理解。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德福一致若要可能,則必須保證「德」(道德)與「福」(幸福)是必然有關聯性;如上帝存在、靈魂不滅一樣自明。

再來是,德福一致不可是感性關係,它的真實性必須轉至超越領域。

在「靈魂不滅」的前提下,而使人在努力成就道德的過程可以「無限的進程」,致使自己能完全服順道德法則,當能完全憑自我意志實踐道德法則時,則是在康德意義下的「幸福」。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然而在片中,金帝釋幸福了嗎?他如願成佛了嗎?

誰是魔?誰是佛?

在片中,透過來韓國講佛法的西藏喇嘛口中表示:金帝釋成佛了。

西藏喇嘛說:

在大乘佛教里,所謂的成佛是指到達至善圓滿。

不過藏傳佛教流傳至日本時產生極大變化,他們認為成佛,是指戰勝軀體,不被人最終極限所限制,達到永生不死之身。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但,得到永生不死,真的圓滿嗎?真的是清凈涅盤嗎?

成佛?或是成魔?是故事真正的轉折點。

西藏喇嘛說他在見過金帝釋時,對他說了一個預言,預告了 100 年後他將會遇上他的天敵,然後因為天敵的覺醒而終將灰飛煙滅。不但肉身保不住,連成佛也無望。

在聽到這樣預言後,擁有不死之身的金帝釋開始恐懼,因為恐懼,這「佛」也不再純粹。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為了突顯這「成佛」的真義,導演兼編劇刻意於一開始就安排一個強烈的對比——一位被視作妖怪的女孩誕生。

這個沒有名字不被報戶口的妖怪女孩,由於全身長滿黑毛,而被親人刻意疏遠,遺棄式的養在屋側的鐵皮屋內。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為了增加妖怪女孩的恐怖性,更於影片的一開始就描述了她剋死父母,在母胎內還影響雙胞胎妹妹的妖魔化渲染。

因此,一個是被視為最接近佛的金帝釋,與一個被視為妖怪的女孩,成就了故事「成佛或是成魔?」的對比思考。

導演刻意讓兩人同時擁有代表佛的六根指頭,帶領觀眾更深層的思考,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成佛」?而什麼又是「魔」?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是突破肉體限制的永生,是佛?還是那隻擁有十幾年短暫生命,一輩子被視為妖怪的孩子,但卻是守護人間最重要的那個關鍵點的女孩是佛?

妖怪女孩在金帝釋斷氣的同時一起死去,她幾乎是為了除卻金帝釋而誕生於這個世間。而在完成這項任務時功德圓滿、涅盤圓寂。

到底誰是魔,誰是佛?是本片最吸引人的深思之處。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幸福是自律與慾望相抗衡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德福一致」?

在面對慾望,我們是否能依然美麗?還是內心早已畸形?

金帝釋因為恐懼天敵、對永生的慾望,而使自己由佛變魔。

我認為其實金帝釋只是一個代名詞,他所指向的是無數為慾望所困所控的我們。

我們是妖,是佛,還是魔?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圓滿?都是這部電影值得我們一再回味,能帶領我們直視自我本心的好片。

電影《娑婆訶》:是「求生之慾望」亦或「求圓滿之死」? - 天天要聞

電影分類資訊推薦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 天天要聞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教學生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術老師也要開始製作微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素養,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製作一個生動的美術微課視頻。軟體:萬彩動畫大師,能幫助你輕鬆製作出各種精彩的動畫視頻,做動畫就像做PPT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