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聯合作戰是成功的。——毛澤東
一江山島戰役,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擔任前指司令員,戰役自1955年1月18日7時發起,至19日2時全部肅清島上殘敵結束,歷時19個小時。我軍參戰總兵力1萬餘人,陸軍登島兵力3000餘人,包括4個步兵營,9個炮兵營,國民黨軍參戰1000餘人。戰鬥中擊斃國民黨軍519人,俘虜567人,炸毀、炸傷敵艦5艘,擊落、擊傷敵機16架。我軍傷亡1417人,其中犧牲416人,被擊傷護衛艦1艘、登陸艇多艘、飛機8架。
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是解放軍歷史上首次海、陸、空聯合登陸作戰。也是迄今為止,解放軍歷史上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
一江山島航拍圖
為什麼選擇一江山島
一、政治因素
1954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和台灣國民黨蔣介石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隨後派出第七艦隊5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偵查和巡邏,直接掩護和策應國民黨軍對大陸的騷擾破壞活動。
同日,解放軍總參謀長粟裕就華東作戰問題,發電報給華東軍區許世友副司令員等:……我軍作戰行動的目的,是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放沿海島嶼,之後繼續解放台灣和澎湖列島,完成全國解放。
12月12日,張震給粟裕和陳賡寫報告:......特別在美蔣條約簽訂後,明年不打二三個小島顯為示弱,更易助長敵人凶焰。
當時的國際形勢下,攻打一江山島可以看做是對美蔣當局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強硬回應,也是解放全中國的戰略任務要求。
二、軍事因素
一江山島處於我軍前進駐地到大陳島渡海航線的中間,為奪取大陳島必經之地,若我軍繞過一江山島而在大陳島登陸,一則航程較遠,二則我軍在航渡過程中易受敵海、空軍攻擊。
一江山島位置圖
一江山島距離我軍控制的頭門山島僅有9公里路程,周圍還有大、小茶花島等諸多我方小島,戰前可隱蔽地將重型火炮運往以上地點,設置臨時炮兵陣地。
一江山島上的守軍僅有1000餘人,而大陳島的兵力則是一江山島的10倍,集中優勢兵力攻敵弱點一直是我軍戰無不克的法寶。
解放一江山島後,會使大陳島及其他島嶼的守敵軍心發生動搖,有利於後續其他諸島的解放。
1955年1月11日,總參謀部向華東軍區發出指示:……應選擇閩浙沿海若干國民黨所佔島嶼為攻擊目標,集中力量先攻佔設防薄弱又距海岸較近之小島,取得經驗,並繼續實施確有把握的攻擊。
由此,華東軍區首先確定了攻擊的目標,為浙江沿海大陳島西北16公里處的一江山島。
1955年1月16日,總參謀部複電浙東前指:……同意18日開始攻擊一江山島,必須充分準備,要在氣象良好確有把握時進行,攻擊時間可自行選擇。
一江山島的防務概覽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省台州灣的東南方向,它西北距海門鎮(現為椒江市)約30公里,東南距大陳島16公里,北距頭門山9公里。一江山島分南、北兩島,即南一江山島和北一江山島,南北兩島相距約200米。其中北一江山島稍大,東西長1900米,南北寬100-700米不等,面積約1平方公里;南一江山島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300米不等,面積約為0.3平方公里。如果說大陳島是台灣的北大門,那麼一江山島就是這北大門的門閂,蔣經國曾經說過:一江山島是反攻大陸的大門,我們不僅要守著這扇大門,而且還要從這扇大門去反攻大陸。一江山島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
一江山島地形圖
一江山島防務由國民黨大陳防衛區司令部總指揮,大陳防衛區司令劉廉一,原國民黨67軍中將軍長,於1953年8月被蔣介石調往大陳島。劉廉一在一江山這個1.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布設了1100餘人的兵力,轄下「一江山地區司令部」司令王生明,率突擊第4大隊、炮兵第1中隊堅守北一江山島,突擊第2大隊、第4大隊堅守南一江山島,兩島均具有完備的防禦工事,獨立防守,互為依託。
一江山島的防務由美國軍事顧問親自參與設計,北一江山島以190高地和203高地為支撐點,南一江山島以180高地和160高地為支撐點。島嶼外圍築有堅固的環形防禦工事,具有中等築城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地堡154個;各種火炮51門,平均每100米的正面有2門火炮和2挺機槍,組成3道防禦陣地和4層火力網,這些火力點既能直射,也能側射、斜射和反射,幾乎沒有死角。
一江山島四周全是石岸,岸高10至40米,坡度40至70度,四周海浪拍打,風高浪大,地形易守難攻。
戰前準備
一、制空權爭奪
1954年3月18日,國民黨多架飛機竄到我浙江附近海域,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崔巍和姜凱駕米格15戰機升空迎敵,經過激戰,擊落蔣軍空軍2架P47戰鬥機。自此,海軍航空兵先後對大陳島、一江山島轟炸了六七次之多,投彈七八十噸,炸毀、炸傷敵艦5艘,擊落、擊傷敵機16架,敵島上陣地和人員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失,而我軍僅輕傷飛機1架。經過多次激戰,人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將國民黨飛機擠出了一江山島,此時我軍能有效地控制作戰空域。
一江山島戰役中的米格-15
二、制海權爭奪
1954年7月,解放軍在剛剛解放的東磯列島中的高島,建立了雷達觀測站。1954年11月14日凌晨,解放軍4艘魚雷快艇在雷達站的引導下擊沉國民黨「太平」號護衛艦。1954年1月10日,海軍航空兵對停泊在大陳島內的國民黨軍艦實施了連續轟炸,共擊傷、擊壞國民黨軍艦4艘,擊沉坦克登陸艦「中權號」,當日夜間,華東海軍魚雷快艇在大陳島西南,擊沉國民黨軍「洞庭號」炮艦。自此,國民黨海軍艦艇不再進入大陳島周邊海域。
一江山島戰役中的海軍
三、戰術佯動
一江山島戰役是一場跨海登陸作戰,被敵發現我登陸作戰動機是大忌。為切實隱蔽我作戰企圖,達成登陸突然性,浙東前指和各參戰部隊把兵力部署和火力打擊靈活結合起來,打出一系列對敵欺騙的「組合拳」。
早在戰前練兵活動中,我軍炮兵群就對一江山、大陳、漁山、披山各島嶼之敵實施無規律炮擊,打得敵人惶惶不可終日,整天躲在防炮洞里。在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戰鬥展開後,我轟炸機、強擊機、戰鬥機編隊時而轟炸一江山島、大陳島,時而攻擊漁山列島、披山島,時而突襲港內錨泊敵艦,時而打擊來犯敵機。經過一個多月無規律轟炸、炮擊後,敵人根本弄不清我軍攻擊目標到底在哪裡。我登陸部隊的訓練在遠離一江山島、距離披山島較近的樂清灣進行,即使被敵方發現,登陸作戰的目標也容易被判斷為披山島。
登陸作戰發起前,敵大陳防衛司令部司令劉廉一認為,解放軍炮兵、海、空軍的射擊、轟炸只是一種「擾亂性」的攻擊。登陸前的17日下午,我軍又採取「佯動於此,實動於彼」的做法,組織航空兵對披山島實施猛烈轟炸,殲擊航空兵指揮所還多次以無線電呼叫起飛的假起飛方法,引誘敵空軍遠離我浙東沿海空域。17日夜間,我軍組織兵力向披山島實施大規模戰役佯動,敵大陳防衛司令部總指揮劉廉一據此判斷,我軍攻擊目標為披山島。這為真正劍指一江山島的登陸船隊提供了最佳掩護。
交戰過程
1955年1月18日
8時00分,轟炸航空兵3個大隊27架圖-2轟炸機和強擊航空兵2個大隊24架伊爾-10強擊機組成混合機群,向大陳島、一江山島撲去,8點20分返航。在15分鐘的轟炸過程中,一次性投入127噸炸藥。
12時07分,海岸炮開始射擊,目標直指一江山島咀村、黃岩礁、海門礁。
12點20分,炮兵群55門火炮齊射,直接攻擊一江山島的軍事目標。到14時34分,整個炮兵火力準備共157分鐘,先後分7次火力急速射擊和6次監視射擊,發射各樣炮彈12000餘發,摧毀了一江山島的大部分軍事目標。
一江山島戰役中的炮兵陣地
14時29分,第178團二營第一波次的五連、六連分別在樂清礁、北山灣地段登上一江山島。其中五連僅輕傷1人,而六連由於私自更改登陸點,遭受敵人三面火力打擊,損失慘重。隨後該營第二波次的七連隨五連跟進,八連在六連右翼突破,營指揮所向北一江山島的主峰203高地衝鋒。
14時33分,第178團一營第一波次一、二、三連分別在黃岩礁、海門礁、山嘴村登陸,一連遇敵火力阻截,傷亡較大,連級幹部只剩下副指導員1人。二連、三連登陸順利。隨後營長、教導員率第二波次登陸成功。
14時37分,第180團二營第一波次的五連、七連在勝利村西側、田嶴灣地段突破敵防禦,而後合力向160高地之敵發起進攻,成功佔領160高地。
15點過,登陸部隊第二梯隊第178團三營在海門礁地段登陸。
一江山島戰役中的登陸部隊
18日中午,第178團一營攻克北一江山島190高地;第178團二營攻克北一江山島203高地;第180團二營攻克南一江山島180高地。
國民黨守軍一江山地區司令王生明引爆手榴彈自殺。活捉南一江山突擊第4大隊中校大隊長王輔弼。
到1955年1月19日2時,一江山島上殘敵被徹底肅清,一江山島解放。
一江山島戰役協同作戰示意圖
總結
一江山島戰役我軍大獲全勝後,解放軍厲兵秣馬,劍指大陳島。2月下旬,美國重申不會參與台灣外圍島嶼的防衛。迫於無奈,1955年2月8日至11日,國民黨台灣當局下令劉廉一在美軍的協助下分批撤走大陳島及附近島嶼的軍民。至此,國民黨軍大陸沿海所佔領的島嶼,僅剩金門和馬祖。
一江山島戰役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此戰的勝利,有力的粉碎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陰謀,迫使台灣當局撤出台州列島,鍛煉和提高了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的能力,為我軍積累了經驗。
但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一江山島的地形狹小,認為只要集中優勢兵力便可一舉擊破,對敵人堡壘工事和負隅頑抗的態度估計不足,我軍集中了大量兵力登島突破時,遇到敵人堅固的堡壘、隱蔽的側射火力點、洞穴火力點和復活火力點的較大殺傷,這值得後來軍事家的深思。
瑕不掩瑜,1955年11月5日,毛澤東視察黃浦江,在談到一江山島戰役時高興地說: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作戰是成功的。
主席的話,是對一江山島戰役最好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