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衛星數量為何美只要24顆GPS衛星就夠了,我國北斗卻要55顆

現代科技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影響,在衣食住行的「行」中,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除了日新月異的各種交通工具,還有一種極為重要的發明,那就是電子地圖。以往,人們都使用的是傳統的紙質地圖,不光在閱讀上有一定難度,往往還會有更新不及時的問題,容易給人造成誤導。電子地圖克服了這些缺陷,只需要在智能設備上下載一個小小的軟體,就能將周圍環境一覽無餘,還能對路線進行實時導航,這都是衛星定位系統發展帶來的便利。

如今,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正式投入了使用。但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導航系統GPS只用到了24顆衛星,我國的「北斗」卻要55顆,這是什麼原因呢?來聽聽專家的答案。

這個問題專家早就分析過:衛星雖然在無垠的太空中航行,但畢竟是要圍繞地球運轉的,所以是需要專用軌道的。如果不合理分配各顆衛星的軌道,極有可能在太空中發生「交通事故」,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碎片也會對之後的飛行物造成影響。

所以,衛星的運行也是講究先來後到的,衛星越早發射,就能越早搶佔專屬軌道,美國是第一個發展衛星定位的國家,因此給GPS系統發射的24顆衛星可以隨意選擇屬於自己的軌道。

既然衛星是圍繞著地球這個球狀天體運行的,那麼自然是離地球越近,軌道就越短,定位也就越精確。美國的GPS衛星由於其發射的時間優勢,選擇的軌道都離地球比較近,因此不需要太多衛星就能夠做到精確的定位。中國的北斗衛星發射時間較晚,就只能選擇更遠的軌道,所以需要比較多的衛星來協助定位。

其實,雖然我國總共發射了55顆北斗衛星,但北斗導航系統的基本運行只需要35顆就夠了。那我國為什麼要發射這麼多的衛星呢?這實際上是出於長遠的考慮,如果之後衛星需要更新換代,必須得保證一定數量,才能在更新的同時也保證系統的順暢運行。

美國和中國的衛星在布局上也有不小的區別。美國的GPS衛星採用的是6軌道且每條軌道4顆衛星,而北斗導航系統是採用的我國獨創的三種軌道混合布局,在保證覆蓋面積的同時增強了定位精度,因此需要更多的衛星數量。

這樣看來,雖然北斗系統比GPS系統多了近一倍的衛星,但並非因為技不如人,而是通過我國人民的智慧,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完美解決了更高軌道帶來的難題,也為將來的發展做好了準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我國新時代科技的產物,雖然在普及率、穩定性和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還是比不上老牌導航系統GPS。但在不久的將來,北斗系統一定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向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