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時,華北傅作義手握60萬重兵,為何只派11萬人增援?

48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前,國民黨東北剿總衛立煌等人早已嗅到危險氣息,但國軍在該戰區的兵力此時只有50多萬,並且包含大量暫編軍,實力有限。當時傅作義在鎮守華北,手中的兵力甚至要高於東北剿總,超過60萬人。而且國民黨軍在該區域的軍事壓力較東北而言小得多,如果能抽出一半兵力對東北戰區進行增援,完全有可能緩解當時衛立煌集團的危險處境。但是傅作義並沒有這樣做,老蔣直接抽調了侯鏡如兵團11萬中央軍去東北增援,結果杯水車薪,東北最終全部丟掉。

國民黨軍各個戰區、派系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親密,很多時候基本沒有協同作戰可言。傅作義雖然是封疆大吏,但本質上是綏遠軍閥,自己擁有20餘萬嫡系軍隊。有朋友會問,既然如此為何老蔣不想辦法削弱傅系軍隊的實力,反而封他為剿總司令,甚至還額外加派30萬中央軍部隊呢?說來其實滑稽,30萬的中央軍是用來限制傅家軍行動的,在華北歸中央軍第4兵團司令官李文節制,實際上跟傅作義沒什麼關係。內戰期間,老蔣一方面需要專註對方解放軍,沒有足夠的能力徹底馴服綏遠系;另一方面也依靠傅作義的軍事指揮才能打壓華北我軍,索性給個有名無實的高位進行籠絡。

嫡系部隊是各方軍閥大佬的生命線,也是和中央政府博弈的最大資本,不光傅作義如此,山西的閻錫山是這樣,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更為明顯。解放戰爭時期,可曾見過閻錫山的晉軍出過山西作戰?桂系更是連淮海戰役這樣生死存亡的大會戰都遠遠避開,白崇禧堅決不放張淦兵團救援黃百韜,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這種背景下,遼瀋戰役時衛立煌集團在東北處於險境,傅作義有可能自覺自發地撥出二三十萬部隊救濟東北么?顯然是妄想。至於最終派到東進的侯鏡如17兵團,其實也不是傅作義的人馬,只是掛給他的中央軍部隊,傅作義節制不了,也就任由老蔣調往東北。整個遼瀋戰役,傅作義沒有派出一個士兵,只是對南京方面對華北中央系的調兵令沒有抗拒而已。

話說回來,即便傅作義肯下血本,願意把自己的「七路半」抽出一部分援救東北,也未必能夠實際成行。1948年,國軍在北方的規模優勢已經明顯縮小了,與我軍的總兵力相差只剩下幾十萬人,這與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法比的。再加上國軍佔領的城市非常多,都需要安排軍隊鎮守,雖然華北有60多萬的兵力,但佔據著平津要地,周圍是3個兵團,三十多萬華北野戰軍部隊,傅作義能夠增援東北的兵力也是寥寥無幾。另外,雖然傅在用兵作戰方面絕對有過人之處,但是戰略眼光卻沒有那麼長遠。其實以48年下半年的北方佔據,東北地區一旦丟失,華北國民黨軍便是危在旦夕。唇亡齒寒,事實上東野百萬大軍入關給傅作義軍隊帶來的毀滅性後果,短短几個月後就得到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