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離,疏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如何挽救自己的工業?


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軍事工業曾經製造了數以萬計的坦克和難以計數的火炮、輕武器,從而為其贏得那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在那場戰爭當中蘇聯軍事並沒有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去生產那些武器,因為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有31850家工業企業被直接摧毀,蘇聯在這方面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790億盧布,總的來說蘇聯在那場戰爭當中工業企業面臨的形形勢是相當嚴峻的,那麼,在這種嚴峻形勢之下,蘇聯軍事工業是如何生產了上述武器而言奠定了蘇聯勝利的基礎呢?


具體的說,雖然蘇聯在那場戰爭當中損失了31850家工業企業,但在戰爭爆發以後,蘇聯立刻集中力量把它們最重要規模也是首屈一指的3500家工業企業撤離、疏散到受戰爭威脅程度較低的蘇聯東部地區,而在這些3500家工業企業當中,有1500家的搬撤離、疏散工作是在戰爭爆發後三個月之內完成的。


然後,從1941年7月到12月,蘇聯的工業企業繼續向東方搬遷,在這段時間裡,有2593家蘇聯工業(其中包括523家大型企業)企業從受到戰爭威脅的蘇聯西部地區成功撤離、疏散出來。


通過上述文字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就在德三企圖摧毀蘇聯工業的同時,蘇聯卻通過及時的、大規模的、疏散撤離,在安全的蘇聯東部地區幾乎原樣重建了其工業企業,而德三在蘇聯西部的軍事行動除了佔領、摧毀那裡一些因為拆走機器而顯得空蕩蕩的廠房以外,幾乎沒有多大的收穫。


而在上述疏散出來的蘇聯工業企業當中,有相當一部分(667家)到了烏拉爾,另外還有一些到了中亞、西伯利亞伏爾加河地區。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向東方疏散的並不僅僅是工業企業,因為受到戰爭影響,朝東方搬遷的也包括蘇聯的農業系統和科研機構。


正是由於大量的蘇聯工業企業、科研機構迅速的搬到了相對安全的蘇聯烏拉爾、中亞和伏爾加地區,導致原本荒蕪的上述地區里工廠、住宅區一棟棟的拔地而起,自洪荒時代就人煙稀少的蘇烏拉爾、中亞和伏爾加地區也空前的熱鬧起來,一節列列滿載著坦克、彈藥的火車也從這裡駛向蘇聯西部戰線。


具體的說,在當時蘇聯新興的東部工業區,製造的並不僅僅是坦克和彈藥,因為當時蘇聯大約50%的鋼鐵、銅、100%的鋁、鎂、鎳、鈷都出自蘇聯的東西新興工業區。


至於說在戰爭當中必不可少的化學製品、軸承、電纜和橡膠等產品,蘇聯新興的東部工業區更是大量出品。


雖然伏爾加地區也曾經受到德三軍隊的嚴重軍事威脅,但這一地區還是在戰爭時期向蘇聯軍隊提供了大量的電纜、無線電設備、電池、軸承和汽車、拖拉機、坦克散熱器等產品。


由於中亞地區可以種植向日葵甜菜,所以當時蘇聯的榨油和製糖企業則主要集中在那裡。


至於說更靠東邊的西伯利亞地區,那裡的新興工業區,那裡則集中了造船、各種合金冶煉、降落傘製造、電燈、電氣設備等行業。


由於當時撤離、疏散到上述地區的蘇聯工業企業基本上都是經過挑選、對贏得這場戰爭具有直接影響的企業,所以上述地區的工業產品結構也很快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舉個例子,如果說1941年6月該地區18·5%的工業產品是在直接為戰爭服務的,那麼到了一年以後的1942年6月,這個比較已經上升到了76%。


由於在戰爭爆發以後蘇聯及時的把大量企業撤離、疏散到該國東部地區,所以到了1944年,蘇聯東部新興工業區的工業產值和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相比增加了2.8倍,軍用裝備的產量更是增加了6.6倍,而增加的這些東西,都為蘇聯贏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