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關稅的「中歐方案」高明在哪

原創 肖仲華

川普還在他的橢圓形辦公室里等世界各國的電話,世界各國也在積極行動,只不過並非搶著給川普打電話,而是開始構建各自的「小多邊」經濟圈。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中歐之間關於新能源車的談判取得重大進展。 雙方已同意為中國製造新能源汽車制定最低售價,以此替代歐盟去年決定實施的加征關稅措施。‍‍‍‍‍‍‍‍

面對川普的關稅戰,真正接受的恐怕只有極少數國家或地區,比如越南和中國台灣,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幾個大的經濟體,幾乎都不可能向川普妥協。加拿大日本和歐盟聯手拋售美債的強硬反制就是明證。‍‍‍‍‍‍‍‍

妥協也好,不妥協也好,其實都還只是態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是川普自己,也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撤消巨額對等關稅沒面子,不撤消又是死路一條,只能天天自我安慰說相信三個月內能夠與各國達成協議,也相信能夠與中國達成互利的協議。這顯然是自欺欺人,因為關稅不可能互利,只能是互害。‍‍‍‍‍‍‍‍‍‍‍‍‍‍‍‍‍‍

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真正的出路當然是找到切實可靠的合理辦法。中歐之間的協商意見就應該是目前出現的最好辦法,能夠把限制貿易的關稅壁壘變成促進貿易的公平競爭。‍

歐盟此前針對中國新能源車出台的關稅也高達45%,這其實與川普的關稅政策沒有區別,同樣是限制貿易的舉措,既不利於公平競爭,也不利於自己的產業發展。如今雙方同意取消加征的關稅,變成中國對歐出口新能源車的低價限制,這固然不是充分的自由競爭,但顯然要比關稅政策公平利多,也文明得多。‍‍‍‍‍‍‍‍‍‍‍‍‍‍‍‍

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和全世界者具有超強競爭力,所以中國可以憑性價比競爭公平競爭,現實已經是所向無敵。現在,歐洲說,這樣下去我們歐洲的新能源車就沒法生存和發展,你們得給我們餾點活路。說白了,當中國車在歐洲賣5萬歐元時,歐盟說,不行,您得賣10萬歐。‍‍‍‍‍‍‍‍‍‍

這樣的要求過份不?

相對於45%的關稅,當然不算過份。45%的關稅之下,即使中國車依然在歐洲很暢銷,但關稅的成本是歐洲百姓承擔,稅入卻是歐洲的政府所得。現在改成限制最低價,中國車在歐洲的售價高了,儘管歐洲百姓承受的成本可能依然沒變,但提價增加的銷售收入卻屬於中國的車企。這樣的改變顯然比關稅要公平得多。畢竟性價比的競爭優勢應該有相應的回報,提高價格就是提升回報的方式。這比通過稅收剝削企業和消費者更符合市場的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原則。‍‍‍‍‍‍‍‍‍‍

過去,西方憑藉他們的性價比優勢,對中國市場可從來都是高價傾銷的,中國人似乎習慣了西方的東西就得貴,而我們自己的東西就得便宜,再好的東西也一定是超級便宜。如今,作為全球第一大製造國,中國的東西難道不可以像西方一樣既好又貴么?‍‍‍‍‍‍‍‍‍‍‍‍

當然可以。當歐洲說我們不能賣5萬,只能賣10萬時,我們應該高興才對。

歐洲人儘管多年來已經被美國給忽悠傻了,但面對川普的流氓做派,他們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靠流氓關稅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能夠想到限制最低價的辦法來替代高關稅,多少體現了歐洲商業文明的底蘊尚存,貴族精神並未完全熄滅。

今天的世界,真正徹底陷入了困境的,其實只有美國。這個困境是美國自己造成的:一方面,美元霸權要靠輸出美元來維持,而輸出美元又要靠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來實現;另一方面,長期貿易逆差的後果必然是美國製造的空心化,而製造業的空心化又必然導致美國國力的衰敗。說白了,美元霸權與製造業領先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二者兼得,這就是所謂特里芬難題的本質。‍‍‍‍‍‍‍‍‍‍‍‍

川普打關稅貿易戰的導師米蘭在《重構全球貿易體系的指南》中對解決美國的困境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採用非經濟的手段」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川普目前做的正是按這個指南走出了第一步。

無論是米蘭還是川普,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只有一國政府才可能用非經濟的手段解決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美國想用非經濟的手段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也只能在美國的範圍之內。美國若想用非經濟的手段解決全球的經濟問題,或者是想通過綁架全球來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其根本前提是美國必須真的是全球共同接受的「世界政府」,能夠凌駕於世界各國之上管理全球事務,具有向全球徵稅並維持全球秩序的能力與權力。但是,今天的美國有這樣的能力與權力么?

現實是,當中國開始硬剛美國的關稅政策時,世界各國瞬間看到了反抗美國霸凌的希望,歐日加等國居然也敢通過拋售美債來強硬反制,出手比中國還狠。歐盟開始同中國探討解決關稅問題的替代方案,英國和歐盟國家開始排隊訪華。這充分說明了一點,米蘭和川普的非經濟手段不可能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

川普為什麼一面說他堅信能在三個月內同世界各國達成關稅協議,一面要強調美國非常強大,美國有超級武器,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挑戰美國的軍事實力?

川普顯然依然迷信「非經濟手段」能夠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其非經濟手段的底牌就是軍事力量。美國有沒有任何國家都無法挑戰的「黑武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能不能嚇唬住全世界。真想嚇唬住,就應該像中國那樣拿出來秀一秀,拿不出來就等於零。光靠幾艘破航母整天在在海上晃悠,還動不動挨胡塞的打,這樣子顯然是唬不住人的。‍‍‍‍‍‍

再說了,就憑美國今天的製造能力,說有多少「黑武器」是沒有誰會相信的。沒有誰否認今天的美國依然是第一大科技強國,但也沒有誰不明白科技強國不等於科技製造強國。科技不轉化為生產力就等於零。‍‍‍‍

全世界看到的現實是,美國的科技要靠中國來轉化為生產力,這個現實就是:美國是科技強國,而中國才是科技製造強國。到底誰才是現實中的王者,這不是明擺著嗎?‍

美國務卿魯比奧剛剛威脅說,不排除取消一些國家赴美留學的簽證,這當然也是一種「非經濟手段」。相對於川普的關稅政策,關閉赴美留學的大門顯然更具孤立於世的色彩。作為科技強國,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當然還是全球領先,但這樣的閉關鎖國政策一旦出台,後果恐怕是逼迫美國最優秀的科學家離開美國走向世界,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也必然因此而衰敗,連最後一點優勢也要玩沒了。‍‍‍‍‍

美國到底應該如何走出困境,就新能源車達成的「中歐方案」顯然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就看米蘭和川普們能否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