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的電話」後,美方深夜豁免中國產電子產品,白宮禁言特朗普社媒失聲

特朗普掀起的「對等關稅風暴」還未落地生根,就已經開始漏風了。

當地時間4月12日深夜,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悄悄發布了一則最新通告,美國將對部分電子產品開綠燈——包括智能手機、電腦顯示器,以及關鍵電子零部件,一律豁免於145%的懲罰性關稅之外。通知明確指出,豁免將追溯適用於4月5日及之後入境或出庫的相關商品。

要說這操作,不如叫「喊打喊殺嚇唬外人,關鍵時刻還得自家開綠燈」。特朗普口口聲聲要用關稅「讓製造業迴流」,可一涉及到蘋果、三星這些巨頭,立馬就變成了「政策靈活性」。

"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尤其當它面對自家資本的時候,牙不光不咬,還得笑臉相迎。

蘋果未傷,iphone先免:誰才是白宮的優先順序?

本輪關稅原本覆蓋中國製造的全部電子產品,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蘋果的iphone。根據wedbush securities的估算,高達90%的iphone生產和組裝都在中國完成,若加征145%關稅,首當其衝的就是蘋果和美國消費者。

但顯然,蘋果是惹不起的。連特朗普自己也不得不在「空軍一號」上親口認了慫:「當然會有例外,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我說過,10%是起點。」

消息公布當天,白宮拒絕回應cnn的置評請求。但市場已經做出反應:這一刀沒砍到北京,反而像是提前給矽谷遞了塊免死金牌。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蘋果在美市場的庫存最多維持6周。若關稅真刀真槍落地,漲價幾乎不可避免。眼下的豁免,不僅救了蘋果,更是避免了一場美國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的公關災難。

消費者瘋搶,市場情緒低迷

特朗普政府堅稱,加稅是為了讓製造業迴流美國,讓「工人重拾尊嚴」。可事實證明,這種關稅遊戲首先砸中的是老百姓的錢包。

經濟學家早已警告,這類極端政策終將層層轉嫁成本,最終落到消費者頭上。如今美國本土市場已經出現徵兆: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銷售短期激增,消費者試圖在漲價之前「清倉入手」;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指數卻直線下滑,恐慌式消費的背後,是對政策的不信任感正在蔓延。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想的不再是關稅邏輯,而是如何給選票止血——iphone當然得豁免,不然可不是砍中國,是砍自己人。

晶元照樣靠亞洲,美國製造稱全球笑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豁免名單中不僅包括整機產品,還涵蓋了大量關鍵電子零部件和微晶元。這些技術核心長期依賴亞洲代工,美國雖然多年來高喊「晶元自主」,可現實中仍遠遠無法脫鉤。

對電子製造業而言,晶元不像鋼鐵、水泥,說國產就國產。美國本土至今無法快速複製亞洲的成本優勢與產能規模。而特朗普政府硬生生把全球電子產業鏈喊進「關稅煉獄」,最後不得不又親自拎著滅火器去救出這些元件——諷刺不諷刺?

別看前面喊得響亮,背後真正要拼的技術能力,美國也不過是靠買——而不是靠造。

特朗普這一波「關稅大戲」,從一開始就更像是一場對內展示的政治秀,而非對外施壓的實招。對中國喊狠話,對晶元讓步——這一套虛張聲勢無比熟練,但里子卻早已露餡。

至於製造業復興的承諾?留給特朗普的下一次演講去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