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稱霸世界的邏輯之下,如果不能通過經濟等非戰爭手段解決中國問題,美國就會動用軍事戰爭手段,他們現在正為此制訂計劃、積極籌備。一個值得高度注意的動向是,在2023年的「紅旗」軍演中,美國武裝力量公開宣布假想敵就是中國,就是要重點準備有朝一日同中國作戰。
正因為美國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對華戰爭,因此現如今人們廣泛談論未來的中美大戰,紛紛對此做出各種各樣的預測預估。竊以為,這並非是無聊之舉,而是重要的長期預測、遠景規劃和未來設計,如此這般地進行超前性研究與探討十分必要。
從這樣的理由出發,我們認為,未來的中美戰爭可能出現這樣幾種可能:
第一是可能的情形是小打,即中美之間只是發生一些小規模的軍事衝突
在這種情形下,爆發衝突和戰爭的地方可能是南海、釣魚島等這些熱點地區,也可能在中國沿海某處,也可能是在中國的海外基地,因為美軍飛機、軍艦的入侵與挑釁而引發。在這樣小規模的戰爭中,雙方將動用有限的海空力量投入戰場,彼此間的高下強弱帶有很大的隨機性、或然性,並且將難以分出明顯的勝敗輸贏,在中美戰略較量的全局中,這等水平與程度的軍事較量將依然扮演次要和輔助的角色。戰爭將會是短促的或斷斷續續的,在時間上不會持續較長時間,戰爭的參與者也只局限於中美兩國,第三方捲入其中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可能的情形是中打,即爆發中等規模、中等強度烈度的戰爭。
中美之間可能爆發這種規模戰爭的地方有台海,朝鮮半島等一些地方,如果在這些地方引發中美之間的戰爭,戰爭將發展成為大規模的局部戰爭,相對於中美之間浩大的戰略鬥爭而言,這樣的戰爭應該屬於中等規模。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戰爭的雙方將不局限於中美兩國,將把相當多的一些國家捲入其中,他們各自都將動用大量的海陸空天力量投入其中,各自都全力以赴地要奪取戰爭的勝利。這樣的戰爭在開始階段將屬於有限戰爭,但由於戰爭強度、烈度以及範圍都難以把控,在時間上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因而中美之間中等規模的戰爭隨時有演變成全球大戰與全面戰爭的可能。
第三種情形是大打,即中美之間爆發全面大規模的全球戰爭
在這樣的情形下,戰爭將在全球、全域範圍全般與全方位地展開,中美雙方將全球擺戰場,將出現地面戰爭、海空戰爭、太空戰爭以及各種不見硝煙的電子信息戰爭齊頭並進的局面,當然戰爭的重點區域仍然在西太平洋,中美雙方將在這個地區展開決定性的爭奪。這樣的戰爭註定將成為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將把世界大多數國家捲入其中,能騎牆中立的國家為數寥寥。考慮到中美雙方各自都擁有有史以來空前規模的人力物力,因此中美之間的大戰在時間上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也許是五年八年,也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還有可能更長。
在這樣的戰爭中,雙方將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資源,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這其中,令人談虎色變的核武器註定要粉墨登場,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是最後能不能使用,在什麼時候使用,具體使用的烈度與強度如何,現在誰都不好下斷言,一切都要依據具體的情形而定。但可以肯定是,在這樣的戰爭形勢下,人類社會爆發大規模核戰爭的危險性將走到歷史的最高峰。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霸權當局正在準備著怎樣的對華戰爭,他們究竟在做何打算呢?
坦率地說,霸權帝國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尤其在現代戰爭經驗上要比中國更加厚實,並且不能不說的是,在軍事戰略學上,他們所研究的深度廣度以及社會關注度、普及度都遠遠強於中國。因為說到底,中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霸權則是戰爭建設為中心,不同的建設目標、發展方向以及行進路徑,自然要得到不同的結果。這一點,比較明顯地體現在中美各自的戰爭準備工作中。
中國的戰爭準備有過這樣的歷史路徑,前三十年時期,中國準備打大戰,打核戰爭,為此展開全國動員、全民動員,整個中國社會差不多處於臨戰狀態,這樣的情形充分展示給全世界,世人皆知,以致由此形成強烈的戰略威懾。改革開放以後一段時間,在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的戰略判斷下,中國曾一步走到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程度,人們紛紛忙於經商發財,甚至連武裝力量都樂此不疲了。後來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刺激下,才重新整理歸納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目標來。
這一目標持續很長時間,迄今為止也未見更改。現在,中國的戰爭目標聚焦在台海、南海等幾個地方,基本上還是以打贏國土保衛戰爭、國家統一戰爭為基本訴求,而對於國土、國境以外的戰爭則不甚關注,最多也就是因為國土戰爭的需要而把目光轉向日本列島、關島、菲律賓群島等地,至於未來中美大戰之際可能發生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攻防戰,澳大利亞周邊的航線控制戰,以及印度洋海空戰,則公開層面總體上並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但是,美國方面在做怎樣的準備呢?
現在,來自於公開的信息都已清楚地表明,美國正積極準備有朝一日在非洲同中國作戰,在印度洋及其周邊地區同中國作戰,在澳大利亞周邊同中國作戰。至於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列島等,美國所舊有的軍事基地正在被重新激活,新的軍事基地也開始建立起來了。這一切都說明,霸權當局策劃與設計對華戰爭的立足點與出發點是準備大打,是要打一場大規模的中美戰爭,打一場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世界大戰。正因為這樣,所以在戴維營形成的美日韓三角從一開始就全心全意地謀劃反華軍事行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則在千方百計拉印度下水,其用意都在於未來的中美大戰。
對此應該做怎樣的理解把握呢?
僅僅將美國的上述行徑理解為霸道與狂妄,未免太過膚淺。筆者以為,霸權帝國在秉性上情感上固然霸道狂妄,但其戰略思考卻始終高度理性冷靜,其戰略設計與策划水平從來都不低。對華戰爭的設計與謀劃也是這樣,他們之所以在謀劃對華戰爭時立足於大打,其戰略邏輯依然在於要揚長避短,要盡最大的可能發揮美國的優勢,避免其短處。
如果同中國小打、中打,戰爭基本上要在中國周邊展開,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既要向前沿輸送大量的軍事資源,同時又要保證二線基地及海洋運輸線的安全,這等於是一肩挑起兩頭沉,負擔加大加重,而中國則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其岸基優勢,依託遼闊的大陸向美軍發起猛烈的攻擊;如果同中國大打,則戰爭的先期美國完全可以置中國大陸沿海的淺近縱深於不顧,而專註於關閉和封鎖中國的遠洋通道,以遼闊的大洋為掩護髮揮遠程力量打擊的優勢來打擊中國,將中國置於被動作戰的地位。
進行這樣的戰爭,美國將能夠充分發揮其全球優勢,將充分發揮其核力量優勢,而中國則是鞭長莫及,既不能動用遠程核打擊力量同美國拼個同歸於盡,也無法使用常規力量有效地控制遙遠深處的大洋,如此這般地消耗下去,戰爭的天平就有可能向美國方向傾斜了,當這種傾斜進行到一定程度、達成一定效果之後,美國再擇機向中國周邊發動軍事進攻。這樣的一種模式,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對日作戰的歷史翻版。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在中國周邊打一場短處、局部的戰爭,美國並沒有贏得勝利的把握,可能發生的第二次朝鮮半島戰爭就將是這樣的情形。
那麼,中國應該怎樣去應對和破解美國對華戰爭的戰略策略呢?
第一,貫徹內線進攻的原則
中美大戰初期,美國不可能尋求同中國做陸地上的決戰,而將儘可能發揮其海空優勢遂行遠距離襲擊,力圖封鎖中國,戰術運用上以守為攻。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在戰略上總體取守勢的同時,必須在戰術運用上取攻勢,積極發展內線反擊,應針對第一島鏈的重要環節重點、要害部位貫徹積極的戰役進攻,奪取必要的戰術陣地和前進陣地,有重點地粉碎霸權的海上封鎖,儘可能把戰線前推前移,保障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這其中,除了台灣島必須收回並使之成為我軍事前進基地外,朝鮮半島也是中國發揮陸上優勢的用武之地,屆時,中國一定要把這個地方打造成中美戰爭的大平台,最大限度地把美西方軍事力量拖進來,最大限度在這裡消耗與打擊他們的資源和力量,從而促進整個戰爭朝著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其它類似的地方還有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加坡等。
第二,以大陸同盟對抗美西方的海上聯盟
對於美西方通過遠程打擊與封鎖取得對華戰爭勝利的企圖,中國一方面要面向兩大洋(即太平洋與印度洋)軍事有所作為,但也必須量力而為,因為遍布兩大洋美西方集團的軍事基地是幾百年擴張積累的結果,短時間內中國無法補上這塊短板,更不是造多少航母或驅逐艦就課彌補回來。中國必須承認這個現實,承認這種劣勢,在此基礎上通過另外的辦法和渠道把這個劣勢予以對沖,具體辦法就是要以大陸同盟對抗美西方的海上聯盟,這將成為中國的必然抉擇。
筆者早在2010年前後就說過,中國面向未來的大戰略應該是以大陸同盟抗擊霸權的海上聯盟,貫徹「東頂西進打南和北」的方略(見筆者《掌兵與用兵,妥協與強硬——未來十年的挑戰》、《中俄軸心的戰略引力有多大》等文章),針對未來的中美大戰仍然需要這樣。中國不能單打獨鬥,以單個對群毆,這是基本的戰略常識,為此必須結成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在反對霸權壓迫的共同目標下,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國家結成最廣泛的戰略同盟,其中首要的就是俄羅斯,只要中國與俄羅斯攜手強有力地穩住「背靠背」的戰略格局,打造出強大的大陸軸心,中國就能通過歐亞大陸獲得源源不斷的能源和原材料,就能在相當程度上化解對海上運輸的依賴,就能使美西方集團的遠程封鎖失效失靈。
第三,儘快做好相應的準備
面對霸權日益明顯的戰爭企圖與開戰步驟,中國應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做好各種戰爭可能的應對預案,更要做好大規模戰爭的準備。在這個問題上,切不可執著於自己的既定計劃,而應緊盯戰略風雲之變,緊盯霸權的布局與相關動作。對中國而言,理想的時間節點是把戰事安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後,但實際進程會不會按照我們的意願發展卻很難說,大概率不會天遂人願。對手與敵人不會等我們都準備好了,讓我們萬事俱備之後才發難進攻,相反,他們卻要千方百計地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爭的教訓可謂殷鑒。當此之時,斯大林縱橫捭闔,滿以為通過蘇德瓜分波蘭以及蘇德條約就可以把戰爭大幅度向後推遲,在戰略判斷上出現嚴重的失誤,這是導致戰爭初期蘇聯戰場大潰敗的重要原因。汲取曾經的歷史教訓,所以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須時刻牢記,越是接近復興,戰爭危險就越是嚴峻;也需要堅定底線思維,做好最壞的準備。準備越充分,主動權就越大,相應地,戰爭的規模、烈度以及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還是那句筆者十幾年前就已經說過的老話:要想避免戰爭,就必須準備戰爭。
由此判斷出發,我們就可以預估出未來中美大戰的主要特點與特徵:
其一,極強的綜合性
未來的中美大戰雙方所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戰爭的勝敗,終極目標是國家的存亡,因而這樣的戰爭必然是空前水平的總體戰爭,各自的武裝力量固然要全力以赴,在此之外一切政治力量、經濟力量、文化力量與民族社會力量也都要全力以赴。也就是說,在軍事戰爭的同時還要進行全面而激烈的政治戰爭、經濟戰爭、文化戰爭等,具有極強的綜合性。雙方不僅要做局部軍事動員,還要做全面軍事動員,更將不得不進行全國總動員。在這樣的目標牽引下,中國需要進行的準備必將是全般與全面戰爭建設,軍隊建設、軍備建設與國防建設一概都是重點,都不可偏廢。指望現有的那點常備軍事力量就足以應付未來的中美戰爭,相信任何有點戰略常識的人都不會這般幼稚。
其二,極大的消耗性
中美戰爭規模浩大、曠日持久,將消耗極大數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中美大戰首先將是一場空前規模的工業化戰爭,因而要消耗大量的常規兵器彈藥,相應地,傳統工業生產就要開足馬力。目前的俄烏戰爭已經充分展現了這一特徵,這場規模不大的戰爭已經令戰爭雙方的軍工生產疲於奔命。未來中美大戰之際,實際發生戰爭消耗將是其幾十倍乃至上百倍,因此,重要的戰略原材料至關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當局十分清醒,他們現在就已經在著手準備了;中美大戰還將是現代高技術戰爭,各種新式武器裝備都將紛紛上場,各自顯能揚威。
在俄烏戰爭中人們已經看到,各種無人機大顯神通,展示出非凡的戰鬥效能。未來的中美戰爭也將是這樣,在海陸空天各領域,各種無人戰鬥裝備將大量使用,甚至很有可能出現大規模機器人戰爭的場景。因此,開發和掌握各種現代化的作戰手段與作戰力量十分重要,必須做到傳統戰爭與現代高技術戰爭並舉並重,並妥善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既不能為了技術的先進性而犧牲傳統戰爭的數量優勢,也不能因為追求傳統戰爭的數量優勢而忽視高技術的開發與運用,形象一點說,從菜刀到導彈,一樣都不能少。
其三,極新的戰爭模式
未來的中美戰爭既不會打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日美戰爭的樣子,更不可能達成眼下俄烏戰爭的樣子,但具體到底什麼樣,現在誰也說不好。譬如未來的太空戰將怎樣打,從外空間發起對地攻擊將什麼樣,大氣層內的高超音速兵器怎樣運用,等等,現如今人們只能像寫科幻小說似的加以展望。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中美戰爭必將大面積地進行遠程戰、無人武器戰、外空間戰以及數字信息戰、電磁戰等種種新形態的戰爭。種種新形態的戰爭有機組合,使得未來中美大戰將創造人類戰爭歷史的新篇章,展現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模式。
在我們中國人有關國家與民族的概念中,經常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之說,現實中許多重要的事情都被冠以「大計」並期以百年千年。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並沒有誰將設計與安排未來的中美大戰列入其中。現在看來,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缺憾,因為嚴峻的戰略現實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已經發展到需要做這樣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