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超音速潛艇,從上海到洛杉磯只要兩個小時。這是我在前兩天直播連麥時一位粉絲告訴我的。他言之鑿鑿的說,這項技術利用了水下激光推進和超空泡減阻,是哈工大最新的研究成果,現在已經進入實際應用了。
哎呀,我聽完之後我心裡真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我當然希望它是真的,因為別看中國現在的水面艦艇像是在下餃子,但是潛艇卻還是我們的短板;另一方面,我當然知道它是假的, 而且是一眼假!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下面聽我解釋。我搜了相關的內容,類似這樣的報道還真不少。不過它們都指向了同一個來源——2024年4月22日《南華早報》的一則報道:「中國科學家即將研發出超高速靜音潛艇激光推進系統」。
朋友們教你們一招,以後但凡看到的內容粘一點《南華早報》的邊,就要小心,因為它真的很會編故事。還記得前幾天的16倍音速斜爆震發動機吧,那個把大伙兒忽悠得一顛兒一顛兒的假新聞也是他家炮製的。
這篇報道也很誇張,你們看這一句——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新技術可以利用潛艇光纖塗層發出的2兆瓦激光功率產生近70000牛頓的推力——幾乎相當於一台商用噴氣發動機的推力。
我感覺我讀的是科幻小說。那研究人員真的說了些什麼呢?從這篇報道的來源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應該是一個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研究,由該校機電工程學院的葛楊教授領導。
順著這條線索,我終於在學術期刊《光學學報》2024年3月下里找到了這篇論文,它名叫《水下光纖納秒激光推進的短微腔結構性能研究》。
該論文的核心工作在於探索如何通過在水下光纖激光推進系統中加入短微腔結構來顯著提高衝量耦合係數,從而改善激光推進效果。其引言當中確實提到了「 爆轟波進行推進......使之產生超空化現象,進而大幅增加......射程。......得到......推力的提升」等等,但全文沒有一處地方說到什麼2兆瓦激光和70000牛頓推力之類的話。
實際上,論文中使用的是低能量的脈衝激光,屬於微焦耳級別,與2兆瓦之間差了12個數量級。而推力方面,論文中說到,經過微腔結構優化後,單個目標獲得的最大推力約在0.1牛左右,跟報道中的70000牛頓推力也相去甚遠。估計寫那篇報道的作者也就是瞟了一眼引言就開始自行發揮了,可能連水下激光推進到底是啥都不知道。
水下激光推進是一種利用激光在水中引發局部高溫高壓現象來產生推力的技術。
當高能激光通過光纖傳輸後聚焦到水中或吸收材料,如微球或金屬薄膜上時,會在局部迅速產生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這個等離子體在短時間內急速膨脹,形成爆轟波或衝擊波,從而對周圍介質產生強烈的推力,實現推進效果。但是目前,它還處於實驗室基礎研究和小尺度數值模擬階段,多採用微焦耳級別的脈衝激光和微米或亞毫米級的目標,實際觀察到的推力非常低。而當前研究的熱點正是如何通過優化結構設計來提高激光能量轉化為衝量的效率。上面那篇論文的思路,就是用各種微腔結構來限制爆轟波的能量擴散,從而使更多激光能量集中轉換為推力。
但是,它們距離真正應用於大型水下平台,比如潛艇,還需要克服大量工程與物理上的挑戰。你想想看,在空氣中從上海到洛杉磯都不止兩小時,更何況是在密度比空氣大了800倍的水下呢。即便是有超空泡的加持,它也游不過音速吧。而且既然是裹在了氣泡里,那算的就更不該是水裡的音速而是空氣里的音速了。這麼多不合理的地方,怎麼就會有人相信呢。
所以朋友們,我是火箭叔,別停下,要去探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