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最悲壯的一支游擊隊:長征後未接到周恩來撤退令,戰至1947年

引言

長征大部隊已經北上,這支游擊隊還在等歸隊命令。他們等了一年,兩年,三年……直到12年後,解放戰爭的槍聲在中國大地上響起,倖存者才意識到,他們被遺忘了。

1935年,中央紅軍為了掩護主力撤退,在川南組建了一支游擊隊,他們的任務是牽制敵軍,為紅軍爭取轉移時間。

然而,由於戰局變化,他們未能接到撤退命令,被迫在敵後苦戰12年。孤軍奮戰、絕境求生、血戰不屈,川南遊擊縱隊的悲壯故事,就此拉開帷幕。

紅軍主力撤退,川南遊擊縱隊為何被留下?

1935年2月,中央紅軍在雲南扎西召開了軍事會議,當時的形勢極為嚴峻。蔣介石調集重兵封鎖紅軍行動路線,意圖在川滇黔邊境圍殲中央紅軍。

此時,紅軍主力剛剛完成遵義會議的調整,必須迅速突圍北上。然而,要讓主力部隊順利擺脫追擊,必須有一支隊伍在敵後吸引火力,製造混亂,掩護主力的戰略撤退。

川南遊擊縱隊由此誕生。會議決定,從主力部隊中抽調一個幹部連、一個基幹連、一個運輸排、一個警衛班和一部分修槍工人,再與敘永特區游擊隊合併,組建紅軍川南遊擊縱隊。這支隊伍的主要任務包括:

牽制敵軍,掩護中央紅軍轉移,製造假象,使敵軍誤判紅軍主力的動向。發展游擊根據地,在川南、滇東北、黔西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擴大黨的影響力。安置和保護紅軍傷員,確保長征途中無法繼續前進的戰士能夠得到妥善照顧。

2月12日,川南遊擊縱隊隨中央紅軍主力的後衛部隊一起行動,2月14日進入敘永縣樹坪,與當地游擊隊合併,兵力擴充至600餘人。

隨後,縱隊進入五龍山區,在這裡召開誓師大會,正式成立司令部、政治部等機構,由王逸濤任司令員,徐策任政委,戴元懷任組織部長。

就在縱隊組建完畢後不久,中央紅軍主力果斷北上,迅速渡過赤水河,展開二渡赤水的戰鬥。而川南遊擊縱隊,則留在了敵後,獨自迎接即將到來的艱難戰鬥。

川南遊擊隊的12年血戰

川南遊擊縱隊留下的第一年,任務異常艱巨。他們不僅要應對川軍、滇軍、國民黨地方武裝的圍剿,還要克服補給短缺、通訊中斷、人員傷亡等諸多困難。

1935年3月24日,游擊縱隊遭遇大規模圍攻。在長寧大盤山區,敵軍發現了游擊隊行蹤,迅速調集重兵包圍。縱隊當即組織突圍,但因敵眾我寡,戰鬥極為慘烈。

戴元懷帶領一部分戰士掩護主力突圍,不幸中彈犧牲。此戰後,游擊縱隊傷亡過半,部隊損失嚴重。

1935年12月,游擊隊在梅硐場再次遭遇重創。敵軍動用大量兵力展開圍剿,游擊隊被迫化整為零,進入山區隱蔽,部隊規模驟減至200餘人。面對彈藥、糧食匱乏的狀況,游擊隊依靠群眾支持,堅持戰鬥。

1936年6月,游擊隊重組並發展壯大。川南遊擊縱隊與貴州游擊隊合併,成立紅軍川滇黔邊區抗日先遣隊,人數回升至800餘人。

此後,他們繼續在川滇黔邊區活動,以游擊戰術牽制敵軍,破壞敵方補給線,襲擊敵軍據點,為革命事業積累力量。

1940年代,游擊隊遭遇更嚴峻的考驗。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民黨調整軍事部署,開始更大規模地圍剿川南遊擊縱隊。

敵軍不斷增兵,試圖徹底剿滅這支隊伍。游擊隊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許多戰士因長期戰鬥和艱難生存環境而犧牲。縱隊被迫進一步分散,在川滇黔深山中堅持戰鬥,依靠機動戰術與敵人周旋。

1947年,游擊隊僅剩少數倖存者仍在戰鬥。在經歷無數次戰鬥後,這支游擊隊已經幾乎全部犧牲,但仍有一部分戰士堅持戰鬥,直至解放戰爭全面爆發,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的戰鬥已經不再是孤軍奮戰了。

為何游擊隊未能撤退?

紅軍主力北上後,川南遊擊隊因戰場環境複雜,也因此通訊中斷,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由於敵軍嚴密封鎖,游擊隊無法獲得外界情報,始終未能接到撤退或歸隊命令。他們只能依靠黨的堅定信念,堅持游擊戰鬥。

同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不斷調集兵力,對川南遊擊隊展開長期清剿。川軍、滇軍、地方武裝等多方勢力聯手,將游擊隊圍困在深山老林之中,使其難以脫離戰區。即便部分戰士希望突圍歸隊,也缺乏必要的情報和指引。

在此種困境之中,川南地區的人民群眾始終堅定不移的支持游擊隊。他們為游擊隊提供糧食、情報、掩護,使游擊隊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

許多老百姓甚至主動加入游擊隊,與紅軍戰士並肩作戰。這種深厚的軍民關係,是游擊隊能堅持12年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爆發,游擊隊在川南、滇東北、黔西北地區的用處越來越大,他們始終發揮著牽制敵軍的作用。可由於戰局不斷變化,游擊隊始終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撤退時機,最終成為堅持戰鬥時間最長的紅軍部隊之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少數倖存的游擊隊員終於等來了勝利的曙光。他們之中,有的人回歸人民解放軍,有的人繼續在地方政府工作,為新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的誕生

方誌四川-【紅色文化】川南遊擊縱隊的建立、發展和歷史貢獻‖王欽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