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作戰,贏不了解放軍咋辦?美上將:打游擊戰,就找不到我們了

近日,美軍新任太平洋空軍司令施奈德上將,接受採訪時坦言:

中國解放軍火箭軍的導彈,庫存正快速增長,導彈數量多、射程遠,這都是為了加強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說白了,這就是不讓美軍輕易進入中國周邊海域和空域的一套打法。

美軍在亞太地區,一直是「想去哪就去哪」。

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都是先在安全區域集結大量兵力,然後才開始作戰。

但現在情況變了。

中國的導彈發展,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從上世紀90年代台海危機時,中國的導彈精度還不高。

到現在發展出「東風-21D」這種能打航母的「航母殺手」,射程超過1500公里;

還有被美軍稱為「關島殺手」的東風-26,射程達4000公里,連美軍在關島的基地都不安全了。

導彈一按發射按鈕,幾十分鐘就能飛到那裡。

美軍在那裡的空軍基地和海軍基地,可能很快就會被打擊。

根據統計,中國現在有多枚中短程彈道導彈。

這些導彈,已經覆蓋了從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的區域。

包括,美軍在亞太地區的部分軍事基地。

分散式部署

施奈德說美軍要改變打法,採取「分散式部署」。

這是啥意思?

就是不再把所有軍力都集中在幾個大基地,而是分散到很多小基地去。

這樣即使有幾個基地被打掉,其他地方還能繼續作戰。

現在美軍已經開始在菲律賓、澳大利亞和其他太平洋小島上,尋找更多可以使用的機場和港口。

他們還在發展一種叫「敏捷戰鬥部署」的模式,讓戰機能在簡易跑道上起降和補給,不需要那些容易被摧毀的大型基地。

至於「打游擊」,就是美軍要像打游擊戰一樣。

不斷變換位置,讓中國導彈找不到明確目標。

今天在這個島上,明天就換到另一個島上,讓對方導彈打不著,或者即使打著了,損失也有限。

古代戰爭中的攻防演變。

城牆出現後,攻城方發明了雲梯;

盾牌普及後,弓箭手改用穿甲箭。

現在的情況也類似,中國的導彈讓美軍傳統的集中部署變得危險,美軍就不得不改變戰術。

美軍二戰後,在亞太地區建立了一系列大型軍事基地。

再加上強大的航母戰鬥群,形成了所謂的「島鏈戰略」。

把亞太地區牢牢控制在手中。

這種模式在冷戰時期非常有效,甚至在90年代和2000年代,仍然是美軍的看家本領。

然而,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就拿航母來說,一艘尼米茲級航母造價約90億美元,上面有5000多名水兵和90多架各類飛機。

堪稱海上移動機場。

但,在中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面前。

這個龐然大物,可能十分鐘都撐不住。

東風-21D被稱為航母殺手,射程超過1500公里,速度能達到音速的10倍以上,導彈下落時的動能足以擊穿航母的裝甲。

再來看那些固定基地。

美軍在日本的橫須賀、橫田、岩國,韓國的烏山,關島的安德森等基地,過去是美軍投射力量的跳板。

但現在,這些地方全都在中國導彈的射程之內。

一旦開戰,這些基地可能在幾小時內就會被摧毀。

2022年台海危機期間的演習顯示,中國導彈的精度已經相當高,多枚導彈的落點偏差不超過10米。

這意味著它們能夠精確打擊機庫、指揮中心等關鍵設施。

面對這種局面,美軍開始轉變思路。

過去美軍的思路是「大而強」,現在則變成了「小而散」。

今天在這個山頭,明天就換到另一個山谷,讓人找不到明確目標。

在菲律賓,美軍已經獲准使用9個軍事基地。

這些基地規模不大,但分散在各地。

美軍不再依賴幾個大型基地,而是要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可以臨時使用的機場和港口。

這樣即使有些地方被打掉,其他地方還能繼續作戰。

紙上談兵還是真能落地?

聽起來,美軍上將施奈德提出的分散式部署、打游擊戰略挺像那麼回事。

好像找到了應對中國導彈威脅的靈丹妙藥。

但實際上,這個戰略美軍高層已經說了好幾年了,到現在卻仍然停留在口號階段,沒有明確執行。

二戰後,美軍在全球建立了數百個軍事基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前進部署體系。

這些基地不僅有軍事功能,還承擔著威懾作用。

貿然放棄這些基地轉而搞分散部署,會被盟友視為美國撤退或減少承諾的信號,動搖美國在亞太的聯盟體系。

其次,從實際操作看,分散式部署面臨巨大挑戰。

美軍要在太平洋上幾十個小島建立前哨基地。

每個地方都需要修建跑道、儲存設施、通信設備、防空系統等等。

外交談判,就夠美軍頭疼的了。

美軍為了在菲律賓多獲得幾個基地使用權,談判就花了好幾年。

最後還受到各種限制。

如果把部隊分散到幾十個小基地,每個地方都得配備維修人員、備件、燃油等等,這得增加多少成本?

在美國國債已經突破30萬億美元的今天,國會肯定不會批准這筆額外開支。

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被忽略了:

無論美軍如何分散部署在太平洋島礁上,補給線路依然無法分散!

再怎麼化整為零,他們的補給船還是得從一二島鏈內的海上航道運輸給養。

從歷史上看,後勤補給一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補給線被拉得太長;

二戰中,德國在北非戰場上的潰敗,與盟軍成功切斷其地中海補給線密不可分;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能夠打敗日本,關鍵就在於摧毀了日本的海上補給線,讓日本彈盡糧絕。

今天的美軍,雖然裝備先進。

但肚子比歷史上任何軍隊都要大。

一架F-35戰機,每天的飛行任務需要大量航空燃油、彈藥和備件;

一個海軍陸戰隊,連隊每天需要消耗幾噸食物、飲用水和其他物資。

如果美軍真的實施分散式部署,把兵力分散到幾十個太平洋島礁上。

每天,需要數百噸甚至上千噸的物資運輸。

而這些物資,幾乎只能通過海運進行大規模輸送,空運成本太高且效率太低。

強大的偵察能力

中國,現在的強大的偵察能力,幾乎能夠實時監控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活動。

除了衛星,中國還有翼龍、彩虹等多型無人機,可以在海上執行長時間偵察任務。

當美軍從集中式轉向分散式部署時,原本密集的火力網路被拆分開來。

舉個例子:

過去:一個航母戰鬥群集中75架戰機,覆蓋半徑約500公里;

現在:這些戰機分散到15個小島基地,每處僅有5架,覆蓋能力大幅下降。

這些分散的小型部隊,可能逐個擊破。

美軍的分散式部署,就像是把原本一個強大的拳頭張開變成一個手掌。

雖然覆蓋面積變大了,但每個手指的力量遠不如整個拳頭。

解放軍可能就像是剪刀,能夠輕鬆地一根一根剪斷這些分散的手指。

有軍事評論家認為,美軍高層提出的分散式部署,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劑。

是對中國導彈威脅日益增強,而又無法有效應對的一種心理補償。

面對中國日益強大的導彈威脅,美軍需要給國會、給盟友、也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有應對方案。

即使這個方案,可能永遠都不會真正實施。

1996年台海危機,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台灣海峽附近耀武揚威,而中國除了外交抗議,幾乎無可奈何嗎?

如今風水輪流轉。

27年過去,亞太軍事天平已經發生根本性傾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美軍即使戰術再精湛,沒有足夠的硬貨支撐,也難以扭轉戰略劣勢。

解放軍的進步不是靠變魔術實現的,而是靠實打實的工業基礎、科技進步和持續投入。

當年美軍航母在中國家門口耀武揚威時,沒想到終有一天,這艘無敵艦隊在西太平洋也得小心翼翼了。

這不是吹噓,而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