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蘇聯向志願軍提供了三千架飛機,為何還是沒有制空權?

導語:制空權是陸、海軍的眼睛!

1950年10月,數十萬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拉開了抗美援朝的歷史序幕。

在這場戰爭中,志願軍要面對的便是裝備精良、歷經二戰洗禮的美軍,其中最危險的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空中力量。

在抗美援朝歷史上,即便是有蘇聯的援助和參戰,志願軍也從來沒有獲得過朝鮮的制空權,制空權一直被美軍所控制,這也就意味著志願軍的每次行動,都要付出慘重代價。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朝鮮戰場,美軍投入超過1200架各式飛機,有大型戰略轟炸機、輕型俯衝轟炸機、戰鬥機、運輸機、直升機,以及各類救護、指揮飛機。

可見,美軍在朝鮮戰場的空軍裝備力量,是何等的成熟!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志願軍的行軍還是輜重運輸,就是因為美軍的制空權優勢,導致志願軍作戰十分被動,在一次次勝利的背後確是血腥代價,也是來自先進工業國和落後農業國的軍力碰撞。

有相關資料表明:抗美援朝時期,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武器軍援,其中各類飛機就有3000餘架(實際數量存在一定爭議,但是蘇援飛機規模確實龐大)。

那麼,既然志願軍從蘇聯手裡拿到3000餘架飛機,遠大於聯合國軍的1200架,為何志願軍還沒有拿到朝鮮制空權呢?這背後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其實,很多人錯誤地將制空權的得失,直接和飛機數量掛鉤,這完全是不對的!接下來,咱們慢慢開講!

1.蘇聯軍援飛機的背後真相

在朝鮮戰爭期間,蘇聯的確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不僅包括有飛機,還有坦克、重炮、喀秋莎火箭炮等輕重武器。

以飛機為例,蘇聯援助的機型包括米格15、伊爾10等戰鬥機和轟炸機,數量為1000架以上,還有200名蘇聯飛行員參與作戰。

很多人不知道是,即便是這1000架蘇援飛機,根本就不是一次性交付,而是分批移交給我國,再分批進入朝鮮戰場,部分機型性能便完全落後於美軍飛機。

米格15和f86佩刀

當時,米格15是蘇援飛機的主力機型(屬於40年代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產量18000架)。從1950年到1953年,蘇聯累計向中國提供1000架米格15,但是真正投入到朝鮮戰場的僅有500架。

至於其他米格15戰鬥機,基本上都用於國內訓練和本土防禦,畢竟當時蔣軍盤踞在台灣,台灣海峽也有美空、海軍力量,隨時需要提防,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制空權。

但是,米格-15本質是截擊機,垂直機動確實優秀,水平機動卻完全不如美軍的F86佩刀,再加上志願軍飛行員對米格15的飛行時長有限,導致這個缺點被直接放大。

所以,在朝鮮戰場空域作戰時,很多時候需要蘇聯飛行員協助掩護,才能給志願軍的米格15爭取到射擊高度,製造一擊美軍戰機的機會。

拉-11戰鬥機

除開米格15,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拉-11戰鬥機,該型戰鬥機為活塞式螺旋槳飛機(從1950到1953年,中國進口拉-11戰鬥機共163架),在噴氣式飛機時代,螺旋槳飛機各種性能則是完全落伍。

當時,就連蘇聯空軍,也只是把拉-11當做教練機和輕型偵察機來使用,根本談不上戰鬥力,尤其是面對美軍的F-86噴氣式戰鬥機,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同時,蘇聯為了援助志願軍,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戰略保留手段。

當時,蘇聯為了避免和美國直接軍事衝突,最早是禁止蘇聯飛行員參加朝鮮戰爭,直到志願軍地面部隊在朝鮮戰爭取得一定勝利基礎後,斯大林才允許蘇聯飛行員參戰。

但是,蘇聯飛行員只能秘密參戰,必須身穿志願軍軍服,活動空域局限在中朝邊境地區(南不超過平壤至元山一線,西不越過海岸線),無非就是保護「米格走廊」,並不能為志願軍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米格走廊圖示


2.弱小的新中國空軍

雖然說,志願軍得到了米格15這樣的先進戰鬥機,但是卻存在3個致命問題,而每1個問題對於弱小、年輕的新中國空軍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飛行員培養時長有限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志願軍入朝作戰是在1950年10月,而中國空軍成立於1949年11月11日,中國空軍發展太短,這也導致許多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長不足100個小時。

反觀美軍飛行員,他們都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精通編隊配合和戰術掩護進攻,單名飛行員普遍擁有2000小時以上的飛行經驗,這無疑是中美空軍之間的巨大實力差異。

當時,教授中國飛行員的蘇聯教官,為了儘快讓中國飛行員學會飛行作戰,便直接壓縮訓練時長,原本3年的飛行課程,直接縮短到不足半年。

志願軍空軍飛行員

當然,這種訓練方法也是在戰爭下無奈進行的。但是,這種壓縮式訓練,很容易導致飛行員的技能單一,只會簡單起降和機動,甚至在空戰中容易出現操作失誤等情況。

正是因為這樣,在朝鮮戰爭初期,志願軍空軍的事故率是完全高於美軍的!

2.缺少地勤保障人員

除開志願軍飛行員過於弱小,還是就是缺少地勤保障人員,以志願軍裝備的米格-15戰鬥機為例,單架戰機需要15名以上地勤人員進行維護。

但是,新中國的空軍太年輕了,新中國也很年輕,國內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空軍發展體系和工業設施,這也導致米格15戰鬥機,在中國大量缺乏專業維修保養人才。

再加上,當時蘇聯給志願軍的維修保養手冊,中文翻譯十分粗糙,很容易出現零件放置錯位的問題,甚至直接導致發動機停車,影響飛行任務執行。

當然,一架停飛還好,但是多架米格15戰鬥機停飛,就會完全影響朝鮮戰場的地面部隊進攻和後勤補給。

但是,美軍就不一樣,他們憑藉在釜山境內的飛航設備維修基地,對於戰鬥或者其他故障受損的飛機,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維修,確保不耽誤戰場行動。

3.缺乏配套指揮體系

還是一句話,新中國空軍太年輕了。

當時,派遣到朝鮮戰場的志願軍空軍,十分缺乏空中指揮、預警雷達等現代化的指揮配套設備,導致在空戰中很容易被美機分割包圍。

反觀美軍,他們可以利用韓國甚至是日本的雷達,對朝鮮戰場進行監聽偵查,這也是現代電子戰的早期模式。很明顯,志願軍空軍,在這方面實在是落後太多了!

3.朝鮮戰場的美軍戰機質量

當時,美軍在整個朝鮮戰場,部署超過1400架各型戰機,比如前文提及的F-86佩刀(美軍朝鮮戰場主力戰鬥機)、F-84雷電,還有著名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已經構成了一道完整的空域戰鬥梯隊。

從軍事層面來講,F-86配備的APG-30雷達機炮瞄準具,在1000米外就能鎖定目標,並且還擁有計算提前量的功能。反觀米格-15,仍使用光學瞄具,需要目視來完成測距。

在這樣的技術差異下,美軍戰鬥機通過電子干擾對方雷達,就能輕鬆擊落米格-15等其他戰鬥機。

所以說,光有飛機是不夠的,還要有優秀的飛行員和系列工業設備配套,美帝飛行員都是經過二戰的殘酷空戰洗禮,戰鬥經驗相當豐富。

當時,美帝飛行員可以通過俯衝,直接把炸彈扔進隧道里,這都是長期的訓練和實戰積累的經驗,這也是朝鮮戰場制空權始終在美軍手裡的原因!

光有數量,不談質量,完全是不夠的!再說,這3000架飛機的說法,也根本站不住腳。

截止到1953年底,新中國空軍才有三千架飛機,而且包含教練機,而投入朝鮮戰場的空軍兵力,累計不過12個航空兵師(每個航空師60架飛機)。

當時,只有300多名志願軍飛行員,駕駛戰鬥機開過槍炮,實戰數量不到五千架次,連美軍1個月出動架次都達不到,就連蘇軍飛行員綜合能力都比不過美空軍。

其實,如果不是大部分F-86缺乏有效的空中格鬥武器,那米格-15的戰鬥損失會更大,米格走廊是否能夠保住都是一個問題。

其實,無論中方、蘇方還是美軍,都沒有考慮到志願軍奪取制空權的可能性,畢竟這場戰爭的政治意義太大了。

當時,米格15等戰機也只是爭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聯合國軍空軍力量,保護地面部隊,特別是運輸線免遭遮斷。如果試圖全面奪取朝鮮戰場的制空權,中國和蘇聯飛機根本不夠,飛行員和保障人員更不夠。

其實,就算3000架戰機放在朝鮮戰場,我們也不一定能夠取得制空權,美國的飛機製造廠單月就能生產上千架飛機,這樣的工業產能,不是我們靠援助就能壓制的。

1956年7月,我國自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殲-5戰鬥機,在瀋陽飛機製造廠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