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台灣地區空軍的IDP戰鬥機所配備的最新武器掛載情況引發了眾人的留意。在其機翼下方,掛著兩枚雄音速反艦導彈,經核實這些導彈屬於可由空中發射的「雄風三號」。
台灣F-5戰鬥機,掛載的也是AIM-9P
作為台灣當局在21世紀初列裝的反艦武器系統,該彈具體參數,雖未正式公開,但是通過技術對比,可見其潛在作戰特點,值得注意。
從外露照片分析,空射版的"雄風三號"捨棄了地面發射所需的雙助推器結構。
這種改進,既可有效降低彈體重量,(推測單枚重量,不超過1.3噸)又能依託戰鬥機航速,提升初始動能,相較艦載版本,在射程指標上,應無明顯縮減。
AIM-9J,為方翼尖雙三角翼為識別特徵,家族其他成員的前翼是三角翼
參考解放軍鷹擊-12空射反艦導彈(2噸級載荷400公里射程)技術標準,該型導彈對海上目標的戰術攻擊半徑可望達到250公里量級。
從攻防體系對抗這個角度去觀察,此射程參數,剛好觸及到了,解放軍主流艦載防空系統(比如說紅旗-9B對於非隱身戰機大概260公里的攔截半徑)的效能的臨界點。
AIM-9J,為方翼尖雙三角翼為識別特徵,家族其他成員的前翼是三角翼
不過得留意在現代戰爭里,不能只靠著某一種武器的性能數據,並且呢得把它放進完整的作戰體系里,接著去考量。這種評估不是單純的對比,而是要把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來,把武器放在整個作戰體系的大環境當中,來評判它的作用和價值。實際上這就跟在複雜的生態系統里看待每一個元素一樣,我們得全面地考慮武器在其中的位置和功能。
對於防空系統來講,反制超音速反艦導彈,更需要憑藉多層次的預警網路;而且還需依靠電子對抗手段與末端防禦體系的多維聯動。其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威脅。
除此之外配套武器系統暴露出顯著代差:同一機型掛載的AIM-9P導彈屬美國上世紀70年代末技術產物,與解放軍現役霹靂-10等第四代格鬥導彈存在兩代以上的技術鴻溝。
陸基型雄風-3,兩側有助推器
這種主戰平台「攻強守弱」的武器配置,而且也折射出了台軍空中作戰力量的結構性困局——在F-16V與幻影2000等主力制空戰機面臨消耗風險的預設情況下,IDF機隊被賦予了更多防區外打擊的輔助性作戰任務。
在戰術維度值得關注的是,台軍試圖通過空基平台賦予反艦武器更靈活的發射陣位和更強的突防能力。
但從戰役的維度來瞧,這類戰術手段具備可行性這事兒呀,高度得依賴於制空權方面的爭奪所產生的效果呢。
空射型雄風-3沒有助推器
若空中作戰體系被瓦解,而且單純依靠個別武器系統的性能優勢,便難以形成實質威脅。其實現代戰爭經驗一再證明,脫離體系支持的「明星武器」,反倒往往難逃效能折損的命運。
需特別指出的是,而且任何關於防禦體系的討論,其實都應該以維護國家主權以及領土完整作為前提。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經多年的現代化建設與打造,現已構建起一個涵蓋了太空偵察、遠程預警以及區域拒止等多個方面的多維防禦體系,具備對台海地區在全天範圍內以及全時段當中的態勢進行有效把控的能力。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那堅韌不拔的領導之下,人民軍隊完完全全有這般能力,去挫敗任何一種形式的分裂謀劃;而且能夠堅定不移地守護國家的主權以及領土的完整。
參考資料:
- 《現代艦船》雜誌社《反艦導彈發展專題研究》(2024年第2期)
- 《兵工科技》期刊《超音速反艦導彈制導系統分析》(2023年第12期)
- 《航空知識》雜誌《台灣經國號戰機武器系統升級研究》(2024年第1期)
- 《國際防務評論》中文版《現代反艦導彈技術發展趨勢》(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