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除了不抵抗,為何連支援馬占山抗日都不願?

1931年的11月,在黑龍江的哈爾戈江橋,爆發了世界矚目的「江橋抗戰」,在這場戰鬥中,臨危受命的黑龍江最高軍政長官馬占山表現出了與張學良不抵抗截然不同的態度,堅決用身軀捍衛國土,回顧馬占山將軍在不久前發表的「救國言論」,其中的血淚情懷,令人不禁淚流涕下:

「與此國家多難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嘗膽,誓求危亡,雖我黑龍江一隅,尚稱一片乾淨土……爾後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戰」

抗日名將馬占山

馬占山的決死宣言發表之後,蔣介石立即給予黑龍江高度認可的發電,即便是張學良,礙於表面的民族大義,也同樣要給予馬占山高度認可,隨後,殘酷的江橋抗戰爆發,世界反法西斯第一槍,在中國黑龍江省的這座橋樑上打響。

背負著東北三省已經有兩大省份被日軍佔據,黑龍江孤立無援,馬占山背後的責任巨大,但責任越大,能力被反逼得越大,日軍前線最高長官本庄繁非常荒唐地「警告」馬占山立即撤出黑龍江,面對日軍如此囂張態度,黑龍江的部隊舉起了手中的槍。

只不過,馬占山有著萬千禦敵的決心,卻始終不能忽視日本關東軍的強大,江橋抗戰爆發了不久之後,馬占山的軍隊被日軍強大的火力壓製得喘不過氣,馬占山隨後向張學良進行求援,讓人心寒的是,張學良毫無表示。

也是因為張學良的不配合,黑龍江省徹底丟失,這件事也成為了馬占山心中永遠的痛。

那麼,張學良自己不抵抗,為什麼連願意抵抗的馬占山都不去援助呢?

在918事變之後,張學良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導致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就佔據了東三省的大量土地,最令人氣憤的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東北兵工廠被日軍佔據,毫不誇張地說,日軍後來打向中國土地的炮彈,相當一部分,就是原本東北兵工廠的產物。

918之後,日軍以閃電般的速度佔領了遼寧、吉林,勢如破竹地向黑龍江推進,也是有著馬占山在的黑龍江,成為了東北的最後防線。

為了守住這片最後的家園,馬占山將軍迅速組織起抗擊敵軍的力量,將兵力集中於嫩江橋一帶,竭力阻止日軍的進一步入侵。

嫩江橋,這座橫跨嫩江的橋樑,是黑龍江的戰略要地,日軍若突破這裡,便能直指齊齊哈爾,而齊齊哈爾作為黑龍江的省會,失守之後將意味著整片黑龍江的淪陷。

為了守住這片土地,馬占山決定親自指揮,調動約三千人的兵力,布防在嫩江北岸,堅決抵抗日軍的進攻。

1931年的11月4日上午,日軍的嫩江支隊在濱本大佐的指揮下,發動了對嫩江橋的猛攻,依靠著航空和重炮的掩護,日軍迅速壓制了中國守軍的陣地。

馬占山手下的衛隊部隊奮力抵抗,但日軍憑藉著武器的優勢,逐漸突破了左翼陣地,並向正面大興線主陣地發起了強攻,戰鬥變得異常慘烈,雙方在戰場上展開了多次近距離白刃戰,死傷無數。

面對如此殘酷的景象,馬占山並未因此氣餒。

根據戰鬥的經驗,他迅速指揮部隊調整陣地,親自帶領軍隊埋伏在蘆葦叢中,準備進行反擊,當日軍再次試圖渡過嫩江時,我軍突然開火,將敵軍截擊在中途,因為受到突襲,日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死傷慘重,留下了400多具屍體,不得不匆忙撤退。

負責攻佔嫩江橋的日軍前線指揮官濱本大佐,在得知部隊傷亡消息之後十分憤怒。

他深知嫩江橋的重要性,於是命令野炮部隊繼續向江橋對岸密集轟炸,並指揮100多艘船隻偷襲我軍陣地,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攻擊,馬占山早有預料,繼續迅速指揮軍隊埋伏在蘆葦盪中,耐心等待敵人的靠近。

因為日軍對於我軍的戰術並不熟悉,以為通過水攻就能避免埋伏中的突襲,天真的日軍當船隻接近時,再次遭遇我軍給予的重創,許多兵員落水,死傷慘重。

但即便如此,這場戰鬥並未能徹底讓日軍放棄進攻,他們甚至連喘息一下都沒有。

戰報傳至關東軍大本營後,司令長官本庄繁暴怒,他意識到如果不迅速增援,日軍在嫩江橋一線的行動可能會受到拖延,甚至敗北,於是,他命令日軍第2師團長多門中將親率3萬人的援軍向嫩江橋增援,準備對中國守軍進行強攻。

馬占山得到消息後,下令所有部隊枕戈待旦,所有黑龍江的抗戰將士們都知道,我軍儘管處於劣勢,但他們毫不畏懼,依然奮力拚殺,隨後,又爆發了一場中等規模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我軍以1850人傷亡的代價,擊斃了2000多名日偽軍,還成功擊落了一架敵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南京方面對於馬占山給予高度認可,張學良也同樣發電嘉獎,可背後的實際行動卻是一點都沒有。

張學良

沒有後援的我軍,如此強勢地擊潰日軍,只會迎來日軍更瘋狂的報復,當時進來到17日10,關東軍司令本庄繁接到參謀總長的指令,命令日軍第2師團「一舉攻佔齊齊哈爾」,以此徹底摧毀黑龍江的抵抗力量。

面對日軍的忽然大軍壓境,馬占山意識到,日軍這是要決戰了,現在的局勢已經非常危急,他知道,如果沒有增援,整個戰局將會發生逆轉。

還沒等馬占山想出辦法,11月18日凌晨,日軍集結了所有力量,準備進行最後一擊,就在天亮不久之後,日軍的飛機迫不及待飛上天空,隨後和炮兵開始對我軍守軍陣地進行猛烈轟擊,炮火密集,爆炸聲震天。

我軍守軍在缺乏有效支援的情況下奮力反擊,但由於日軍炮火的優勢,許多陣地被摧毀,摧毀了我軍大量的阻礙陣地之後,日軍在坦克的掩護下發動了總攻,我軍最後的守軍終於因體力和資源的不足,被迫後退。

我黑龍江守軍部隊在這個過程中一度放棄了幾個重要陣地,但他們依然堅守到了最後一刻。

可隨著日軍不斷增援,我軍壓力越來越大,當天,孤注一擲的日軍命令第39混成旅團加入戰鬥,混成旅團有著強大的炮火能力,他們繼續加大對我軍僅存陣地的攻擊力度。

除此之外,日軍繼續調集了大量飛機、坦克和大炮,以壓倒性優勢進行攻擊。

馬占山手底下的部隊雖然拚死抵抗,但缺乏後援,傷亡慘重,最終,在1931年的11月19日,日軍成功佔領了齊齊哈爾,攻破了東三省的最後防線,黑龍江失守。

馬占山將軍最後也只能帶領部隊撤出黑龍江。

雖然江橋抗戰並沒有起到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作用,但是馬占山和黑龍江部隊孤軍奮戰的精神,令全中國人都感到了震撼

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在這場抗戰中,馬占山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援,儘管他向張學良請求援軍,但張學良駐守的錦州部隊卻並未能及時行動。

對比之下,張學良的「死守勿退」命令,最終成了紙上談兵,非常的可笑,根本未能為前線的馬占山提供任何實際的幫助,江橋戰鬥結束後,張學良也因此遭到社會輿論的猛烈抨擊,成為歷史上的一大爭議。

面對這場慘痛的失敗,馬占山將軍沒有放棄,而是選擇繼續帶領殘部轉移至更安全的地方,準備在下次的戰鬥中重新出擊。

雖然黑龍江的抗戰部隊獲得了全國的矚目,但這並沒有改變日軍即將全面侵華的現狀,身處黑龍江前線的馬占山非常知道日軍的野心,東三省絕對不是日軍的終點,日本人一定是要繼續南侵,吞併中國。

所以,整體的戰局依然艱難,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伺機而動,馬占山帶領殘部一路艱難行進,經過四十多天的跋涉,終於與蘇炳文的部隊匯合,暫時度過了困境。

在1932年的二月,實在沒有辦法的馬占山將軍用了一招「詐降日軍」,隨後給與日軍巨大的重創,在很多人看來,馬占山將軍熟悉兵法,可是他詐降日軍的過程中,很多人以為他真的背叛了,在國內紛紛痛罵,馬占山將軍之所以用如此無奈的辦法,就是因為沒有獲得支持。

馬占山後來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黑龍江組織起了東北救國抗日聯軍,終其一生,都在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做著巨大的貢獻,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馬占山與我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讓馬占山了解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貞品質。

新中國建立之後,即便馬占山將軍擔任過國民黨在東北方面的副司令長官,依舊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禮待,作為抗日之星,馬占山將軍的精神,永遠影響著一代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