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買港,那五艘盾艦被麻繩拴成糖葫蘆的瞬間,我突然想起 2016 年印度航母鍋爐爆炸的舊聞 —— 當年那艘維克拉瑪蒂亞號冒的黑煙,和眼下這些驅逐艦之間的晾衣繩,倒成了印度海軍行為藝術的上下聯。
這種 "鐵索連舟" 的騷操作絕非臨時起意。去年參觀果阿海軍基地時,見過水兵們用竹竿丈量艦艇間距,活像在恆河邊擺渡的船工。更絕的是他們的編隊訓練手冊,居然要求各艦甲板欄杆必須對齊到厘米級,這種強迫症式的審美,堪比寶萊塢電影里必須湊夠三小時時長的歌舞片段。
說到實戰隱患,2017 年美艦菲茨傑拉德號被商船撞沉的慘劇還歷歷在目。當時兩艦間距尚有 3 海里,而印度這五艘盾艦捆得比春運火車廂還緊。真要遇上反艦導彈,怕是會重現赤壁火燒連營的名場面。我查過資料,一位退役的航母艦長描述過:現代海戰編隊間距至少 5 公里起步,這種 "肩並肩" 陣型在電子戰時代純屬活靶子。
裝備性能與宣傳的反差更值得玩味。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上的 ELM-2248 雷達,理論探測距離 250 公里,實際在阿拉伯海鹽霧環境下縮水到 180 公里。去年中印海上聯合演練時,我方 052D 的 346A 雷達在同等條件下仍保持 220 公里有效探測,這差距就像智能手機和大哥大的代際鴻溝。印度海軍卻還在宣傳照里玩排列組合,頗有點 "差生文具多" 的既視感。
訓練體系的漏洞才是癥結所在。新德里某智庫透露,印度海軍軍官晉陞考核中,擺拍作品權重竟高於實戰演練評分。這就導致很多艦長把精力花在研究攝影構圖上,而非戰術協同。就像考駕照不考倒車入庫,專考怎麼把車停成心形,這種本末倒置的培養機制,造得出閱兵場上的花瓶,練不出大洋深處的雄師。
更魔幻的是軍工複合體的推波助瀾。這些盾艦的以色列雷達、俄羅斯導彈、義大利炮塔,拼湊起來活像軍事界的弗蘭肯斯坦。軍火商們拿著效果圖忽悠議會老爺們追加預算,真到實戰測試時卻集體裝傻。記得塔塔集團造的國產魚雷試射時徑直沉底,官員們還能面不改色地宣布 "成功完成水下軌道測試"。
看著照片里綳直的纜繩,突然想起泰姬陵建造時也用繩索固定大理石的位置。或許印度海軍真正想要的不是海上霸權,而是給迪老仙打造一座漂浮的軍事主題公園。當別國海軍在鑽研電磁炮和激光反導時,三哥的艦長們還在玩 "戰艦連連看",這種錯位的浪漫主義,倒成了印度洋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科欽造船廠的年度報告顯示,2024 年艦艇交付延誤率高達 63%,理由從 "烏克蘭斷供燃氣輪機" 到 "法國設計師度假未歸" 五花八門。或許這些晾衣繩的真正作用,是防止自家軍艦還沒等來敵艦,就先被造船廠的拖延症給拖垮在港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