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120師源於二方面軍,為何大部分旅級幹部卻來自一方面軍?

【01】

1937 年,抵達陝北中央紅軍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設 115 師、120 師、129 師

紅軍第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在陝北會師後,這三個方面軍分別改編成了三個師,恰好就是這三個師。

既然一、二、四三個方面軍改編成八路軍的三個師,那各個師當然應該分別進行編製。

115 師與 129 師大體維持著原有的編製序列,從師長至普通幹部士兵,多數是來自同一個方面軍的幹部。

不過怪得很,由紅二方面軍改編成的 120 師,出現了一些特別狀況。

120師的士兵與普通幹部大多來自二方面軍,該師的師長是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副師長是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蕭克。

然而120師的旅級幹部皆出自紅一方面軍,其下轄的358旅與359旅的四個正副旅長中,僅王震來自二方面軍,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02】

紅二方面軍被改編為八路軍 120 師,那幹部按理來說應該都出自二方面軍。

像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本來是紅二方面軍的正副總指揮,自然而然就成了120師的正副領導。

周士第是紅一軍團的參謀長,而他在紅軍時代就曾當過二方面軍參謀長,所以他擔任這個職位是很正常的。

不過從參謀長往下,不少下面的幹部是來自其他方面軍的軍官,這當中旅級軍官最為顯著。

120師有2個步兵旅,一個是358旅,另一個是359旅。358旅的多數人是二軍團的,而359旅的骨幹是紅六軍團的。

兩個軍團編成兩個旅,這一組合跟 115 師、129 師的構成極為相似,照理講,正副旅長理應從二軍團和六軍團的正副軍團長或者政委之類的人里選任。

但實際操作中出了狀況,二方面軍的人差不多都沒影了。

原本要任命盧冬生當 358 旅旅長,他曾是特科人員,之後結識了賀龍,是賀龍所率二方面軍的重要骨幹。

盧冬生沒去上任,他先在抗大學習,之後又去蘇聯伏龍芝軍校進修了,所以就由副旅長張宗遜暫時代理旅長職務。

張宗遜並非二方面軍的人,而是來自一方面軍,是井岡山的老革命者。

他曾為原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的連長,那是毛主席的直屬部隊,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及鬥爭。

後來張宗遜先後擔任紅4軍紅一方面軍的師長、軍長等職位,之後又調任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抗戰爆發後,他成了358旅旅長。

359 旅的副旅長是李井泉,他原本在紅一方面軍當師政委,算是一方面軍的老成員了。在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他被調到了四方面軍。

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李井泉被調到了二方面軍,最後在358旅擔任副旅長。

359旅的旅長陳伯鈞是一方面軍的老成員,長征時期當過紅5軍團的參謀長。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後,陳伯鈞被調到了紅四方面軍,之後在和二方面軍會師時,他又被調到紅6軍團擔任軍團長,最後成了359旅旅長。

這三位的經歷差不多,都是一方面軍的老嫡系幹部,在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去了四方面軍。

後來跟二方面軍會師,他們去了二方面軍,最後成了 120 師的主力旅長和副旅長。

這麼一合計,120師兩個旅的4個正副旅長中,就王震是原紅二方面軍的幹部,剩下那三位都是從一方面軍來的。

為啥120師會有這種怪異現象呢?這就得說說當時陝北發生的一場有名的反軍閥作風的糾紛事件了。

【03】

南昌起義後,起義軍南下受挫,朱德帶著一部分隊伍抵達井岡山,這才有了朱毛紅軍。

賀龍領著自己的親信回到他的老家湘西,在那兒組建了紅二軍團

得說紅二軍團差不多能算是賀龍一人組建的獨立武裝,就沖這一點,賀老總絕對是我軍的元勛。

賀龍對黨忠心耿耿,樂意把紅二軍團以及後來的紅二方面軍毫無條件地交由中央指揮。

然而在這般情形下,紅二軍團和紅二方面軍難免產生了一些江湖作風。

三大紅軍會合後,二方面軍遭到了一些排斥與批評。

紅二方面軍被不少人指責有「軍閥作風」,而這主要的問題出在紅2軍團,矛盾可以說是沖著賀龍去的。

在陝北三大方面軍會合後,不少人對二軍團加以批評,連紅二方面軍也跟著被批,甚至在公開場合直接指責賀龍。

就因為這緣由,盧冬生離開陝北去了蘇聯,主要是為躲開這場軍閥糾葛,免得他和賀龍被指控,只能避嫌從軍隊離開。

中央為減少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之間的隔閡,加強對二方面軍和二軍團的掌控,所以讓大量非紅二的幹部進入120師。

【04】

雖說過程中出現不少糾紛,可從結果來講,當初中央的抉擇肯定沒錯。

從紅軍時期開始,我軍就一直秉持著五湖四海匯英傑的治軍原則,堅決不會讓任何一支軍隊出現地方化和軍閥化的情況。

不管是紅軍,還是之後的八路軍、解放軍,都得堅決落實黨對軍隊的指揮,是黨來指揮槍,而不能是槍指揮黨。

經過這一連串的相互調配,三大方面軍之間的隔閡被消除了,我軍又成為了一個整體,給後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把大批有經驗、有能力的一方面軍幹部調到二、四方面軍,這既強化了中央的指揮,又讓這兩支部隊的戰鬥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