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里那些特殊的年味兒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守望萬家團圓,守護萬家燈火。當軍營遇到春節,年味兒里別有一番特殊的滋味。

這其中,有濃濃的喜慶味。辭舊迎新,冬盡春來,官兵為過去取得的成績高興,為即將到來的明天喝彩。這其中,也有悠悠的思念味。一家不圓萬家圓,每逢佳節倍思親,對家人的思念,對戰友的牽掛,對戰位的眷戀……都在這一刻,變得更加熾烈。

品味軍營的年味兒,以一種特殊形式打開了認識和走近共和國軍人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能看到什麼、讀懂什麼?本期「春節特別策劃」,從3個不同視角為您一一呈現。

——編 者

第七十四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

「家書」八方來,筆端蘸深情

■黃可越 劉呂杭 本報記者 陳典宏

「今年不能和大家一起過年,代我向戰友們問好……」春節前夕,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王連長寫完信,將它寄給該連高指導員。

王連長近期在家休假,心裡一直惦記連隊,經常與連隊幹部骨幹聯繫。在這封信里,他專門提到了戰士小劉。

此前一次訓練中,小劉不慎傷了手。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後,小劉擔心自己跟不上訓練進度,決定中斷休養提前歸隊。

「一定讓他先把傷養好,等我休假回來,專門帶他補訓。」信傳到小劉手裡,連長的關心讓他眼眶泛紅:「沒想到連長如此用心,這麼小的事都記在心上。這是今年春節我收到的最好禮物!」

紙短情長,言為心聲,情為意動。

「在外人員給連隊寫『家書』,是連隊的一個傳統。」高指導員告訴記者,連隊工作任務繁重,官兵經常處於動散狀態。為此,他們發動在外人員堅持給連隊寫信,既彙報思想和工作情況,也便於加強教育管理。特別在新春佳節,連隊收到的信會更多。如今,這些紙質或電子版的「家書」,已成為連隊官兵凝心聚力的精神紐帶。

在該連展覽館,記者見到了被官兵珍藏的「家書」,一摞摞整齊碼放,寄自祖國四面八方。記者隨手抽出一封,寄信人是二級上士周鋒鵬。周鋒鵬是連隊狙擊專業教練員,曾在國際軍事比賽中奪得冠軍。這封信,是他在集訓期間寫來的。

「每一名優秀的狙擊手,都要做一顆會思考的『子彈』。」信中,周鋒鵬娓娓道來,「狙擊與下棋的共通之處,都是為了發起制勝一擊。而不同之處在於,最佳時機對狙擊手來說,往往只出現一次。」

多年來,周鋒鵬對射擊精度的追求近乎痴迷,從他撰寫的圖文並茂教案便可窺見一斑——一條條曲線,精準記錄著不同氣象、不同能見度、不同風速對彈道的影響。他梳理總結的訓法被充實優化,推動連隊射擊成績提升。

在一摞信的最上方,有一封近期寄來的信,寄信人叫駱開文。「他曾是連隊的一名班長,去年被保送入學。」高指導員告訴記者。「帶兵不是簡單複製昨天的我,而是努力塑造明天的他。」在信中,駱開文與戰友們分享了自己的帶兵心得。

很多官兵和駱開文一樣,儘管離開六連,但依然關注著連隊的建設發展,他們的一封封「家書」成為連隊的寶貴精神財富。

高指導員一邊說著,一邊抽出一封老兵的來信。

「作為一班之長,必須樹立排頭兵、基準兵意識,當好連隊黨支部的得力助手。」曾在「硬骨頭六連」當過班長的老兵李艷超,受邀回到連隊參觀時,從戰備物資擺放,到正規訓練秩序,再到規範內務設置,提出不少改進意見。

「走進六連門,就是六連人;銘刻六連魂,時刻不忘本。」隨後,李艷超在與大家交流時,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將六連的好傳統發揚光大。

一次來信中,李艷超寫道,自己指出這些細節問題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為了讓「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深入兵心,內化為追求極致的精品意識。讀著滾燙的文字,記者深刻感到,六連的兵無論走到哪裡,心都永遠與連隊在一起。而正是這溢滿字裡行間的深情,讓一茬茬六連人凝心聚力,立起練兵備戰的「高標」。

在該連有一面榮譽牆,上面懸掛著連隊各個時期獲得的獎狀和牌匾。榮譽牆的右下角,有一塊留白。

「這塊空白,是專門留給六連下一個榮譽的。」高指導員解釋說,六連黨支部研究認為,必須強化時時「歸零」意識,激勵全連官兵再接再厲,爭創新的榮譽。

「硬骨頭六連」到底硬在哪兒?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的。但從這一封封「家書」里,記者找到了一些答案。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