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4年里,美國仍在大肆鼓噪所謂「中國威脅論」,總統拜登更是簽署了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妄圖擴大美台之間所謂軍事合作,美國印太總部司令帕帕羅更是鼓吹:「一旦大陸進攻台灣地區,美方將會通過部署無人裝備將台海變成『無人地獄』。」
結合美國此前的所作所為,他們始終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走向真正統一的最大絆腳石,美國的戰略意圖其實也已經非常明顯了,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的陰謀詭計得逞。
美國的侵略跳板
美國從對抗中國的第一時間就看中了台灣地區這塊風水寶地,悍然介入中國內戰,造成的問題遺留了幾十年。
歸根到底,他們將台灣地區視為「香餑餑」就兩個原因,其一是遏制中國發展、其二是看準了台灣地區巨大的軍事價值,順道再掙點外快。
台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自從與美國開始交往後就不斷談及這個問題,可美國明面上滿嘴答應,實際上干出來的各種事都是阻撓中國發展的。
台海局勢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到中美關係,甚至可能成為中美開戰的導火索。
過去這麼多年一直如此,台海危機也不是第一次爆發了,隨著中方海陸空力量持續增強,美國在想方設法阻攔無效後也只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要麼開戰,要麼找個台階離開。
但由於中美雙方在經濟、貿易、投資等領域聯繫極為頻繁,且兩國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大國,因此雙方大概率不會發生戰爭。
自從二戰後美國的表現也能看出,他們只會對小國下死手,他們的目標是攫取利益,限制別國發展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可真要把自己拖進戰爭泥潭,恐怕他們自己也不願意。
對於他們而言,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威脅,或是尋找棋子,必要時做出最後決定,提前做好準備。
中國要做的,就是徹底讓美國的幻想破滅。
隨著美國全球戰略調整 ,位於西太平洋的重要軍事基地正不斷發揮作用,關島就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所屬任務區的戰略重心,這座明明遠離美國本土的小島,卻被美國看得極為重要。
此前的2017年,美朝關係陷入冰點,特朗普直言不諱警告:「若是朝鮮將繼續『威脅』,他們將要承受美國前所未見的怒火。」
朝鮮完全不甘示弱,放話要使用新型中程彈道導彈打擊關島,這也能從側面說明關島對美國的意義。
若時間軸再往前看,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還於2013年11月末大搖大擺飛進「東海防空識別區」,當時美軍正是在執行長途飛行訓練,飛機也是從關島起飛的。
美國想要介入亞洲事務必須得有這種「支點」,橫跨太平洋對他們而言不太現實,那麼關島就是他們「重返亞洲」的戰略要地。
一年又一年過去,中國的遠洋海軍在發展、朝鮮的導彈也在升級,美國為了真正實現全球霸主總目標,就得具備應對朝鮮危機與台海危機的能力,一旦日本與韓國的地面基地被攻擊,美國還能快速反應,最優解只能是關島。
於是乎,每當亞太地區的局勢發生微妙變化後,美國都會派遣大批戰略轟炸機抵達關島做相應應對措施,直到徹底將此地變為戰略部署地。
就設施建設來看,美國已經把關島弄得相當全面了。
關島西岸有一處阿普拉軍港,可以直接停靠「尼米茲」級航母,軍港還設置了9座可儲存16萬噸各類燃料的油庫,第七艦艇大隊艦艇支援艦長期在此停泊。
島上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有兩條長達3000米的跑道,佔地面積高達85平方千米,機場油庫容量達到6600萬加侖。
彈藥庫也同樣準備完成,能夠儲存10萬枚各型號炸彈與導彈。
美國這種國家是從來不幹賠本買賣的,只要他們傾注大量金錢和精力去做這件事了,就一定得看到回報。
2023年2月初,美空軍主導了「對抗北方2023」聯合軍演,除了美國自身派遣的1000名空軍士兵外,還有來自日本航空自衛隊的1000人、澳大利亞皇家空軍以及法國空軍。
這場演習當中,最大的看點就是關島的表現。
美國軍方在這個階段已經完全將關島視為「永不沉沒的航母」,並妄圖藉助此地威脅整個亞太地區。
把「大國競爭」視為首要戰略目標的情況下,美國也認為在亞太地區各國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第一島鏈」正在慢慢喪失作用,只有把軍事力量向「第二島鏈」遷移才行。
那些原本在日本的美國駐軍也被撤回關島,還有朝向亞太的航母、核潛艇、轟炸機同樣部署在此,在他們的試驗下,從關島起飛的戰略轟炸機能夠在12小時內抵達亞太地區的任何一個國家。
演習期間,還有一個概念被提及:敏捷戰鬥部署。
這已經能說明美國軍隊有了「危機意識」,過去和那些小國作戰都是降維打擊,低強度戰爭使得美國士兵懶散慣了,而若對手成為中國或俄羅斯,那麼跳出舒適區的士兵還能否適應就是未知數了,美國正在改變這個狀態,並配套裝備提升。
更該警惕的是,此次軍演剛結束,美日之間就立即就台海「突發情況」達成聯合行動協議。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這也要求中國做好來自美國的威脅準備。
不能放過美國
2024年開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還沒有落下帷幕時,台海局勢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美國似乎是個矛盾體,過去結束的2023年對中美關係而言是「分水嶺」,他們在一邊「秀肌肉」的同時也一邊調節著火候,一邊擔心風平浪靜的情況出現,一邊又擔憂真的擦槍走火。
只要真正了解美國,就會發現他們這些舉動一點都不奇怪。
「說一套做一套」本就是他們的一貫行事風格,過去這麼多年都是如此,其他國家早都習慣了,再者說,「緩和」期間是不是他們在為戰略部署爭取時間呢?
在介入台海問題方面,美國的步伐從未停滯,甚至越來越明目張胆。
明明台灣地區的「選舉」就是個歷史的節骨眼,極有可能給台海局勢帶來極大的變數,美國偏偏要在這個階段向台當局販賣武器,甚至幫助台當局士兵訓練武器使用方式。
為了能知道他們他們的「接班人」,美國還公然介入「選舉」過程,攪動台海局勢。
對待賴清德,他們的態度是「又愛又怕」,邏輯很簡單:台灣地區本就是美國用來阻礙大陸發展的一枚棋子,可當棋子擁有太多主觀能動性後,就超出了棋子的合理範圍。
中方給出的態度很明確,直接制裁了美國5家軍工企業。
仔細去看,美國這次軍售還和以往有著很大不同,過去美國頂多提供火炮、導彈、飛機這類,可這次他們出售給台當局的核心為迅安系統,屬於戰術情報分配系統。
在售案正式通過的前一天,美國會眾議院還通過了2024年的「國防授權法案」,其中不少內容都是瞄準台灣地區。
他們妄圖為台當局軍隊建立一個多方位建設計劃,且「軍隊信息共享」、「網路安全合作」等字眼也是首次出現。
美國可以通過這些方式直接掌控台灣地區的網路,此舉更是值得兩岸密切注意。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都已經連續8年把台海危機視為一級風險了,美國還要繼續煽風點火,狼子之心展露無遺。
台當局更是在9月牽線,邀請美國26家無人機企業成員竄訪。
種種行為都是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但對於美國來說,對付大國有對付大國的方法,他們也知道這條路會很困難,為此還做了全方位準備。
美日韓三國防長在2024年6月於新加坡會議上發表了聯合聲明,他們的會議內容涉及頗多,包括台海問題與南海問題,說了不少關於中國的壞話,不過這種情況已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問題是,這幾個國家勾結在一起的頻次越高,越能說明他們急不可耐。
他們還承諾將在2024年年內就構建起「三邊安全合作框架」,並計划了新的聯合軍演。
這也能分析出兩點解釋,一方面是美國即將進行大選,大選結果可能影響亞太政策;另一方面是隨著中國越來越強硬,美國為了維持「體面」不得不持續施加壓力。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日本和韓國都是「小跟班」,把大家湊在一起可以實現「增強」,畢竟這兩個國家距離中國都近,有問題可以先派他們出馬;可從韓國的角度來看,他們與日本那可是世仇,骨子裡的仇恨可不會隨著時間而淡化,只是現在需要屈服於美國才不得不暫時坐在一張桌子上。
那麼美日韓防務的穩定性就是可以打一個問號的,外交學院專家李海東也說:「三國安全合作制度化是美國亞太戰略的關鍵,需要克服的問題也有很多。」
到了7月,美日又在與日本「2+2」會談期間宣布新設「統合軍司令部」,雙方不斷深化同盟關係,本質上就是通過搞小圈子的方式對中國進行圍堵和打壓,這種做法只會導致地區分裂。
從關島到日韓再到台灣地區,美國在處理每個環節時都用著不同的手段,但他們的本質目的還是只有那一個。
中國更應當隨時保持警惕,加強與地區國家的合作,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局勢,此外必須要抵制美國這種組建排他小圈子的行為。
台灣問題屬中國內政問題,容不得美國說三道四,中國已經對美國每個「更進一步」的行為都進行了有效還擊,這次也不能放掉美國。
一旦武統的情況出現,美國會運用簽署的各種協定加以阻撓,不排除會直接派兵,到時候擦槍走火是極難避免的。
若真的到了那一天,中國一定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考慮到一切可能的後果並從容應對。
又是幾個月過去,韓國政局動蕩、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將要重新回歸,這些情況都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未來究竟如何,仍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
1.小動作不斷!美日同盟「70年來最大升級」意圖何在? 台海網
2.韓國政局牽動美日韓「同盟化」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