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警示:一旦中美台海爆發戰爭,至少要面對500枚東風-26導彈

美軍,要突破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A2/AD),就像要闖過一道多層設防的「防火牆」。

這個系統有什麼特點?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雷達預警網。

解放軍建立了由岸基雷達、預警機和衛星組成的探測系統。

比如說,JY-27A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能達到500公里,而且能夠發現隱形戰機

美軍戰機剛進入第一島鏈,就會被發現蹤跡。

其次是導彈打擊網。

解放軍部署了大量的反艦導彈從岸基的東風-21D(射程約1500公里)到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

就拿東風-21D來說,一枚導彈就能重創一艘航母。

美軍的「尼米茲」級航母造價高達100億美元,載員5000人

如果被擊中,損失將十分慘重。

第三是水下威脅。

解放軍的潛艇部隊包括核潛艇常規潛艇,總數超過60艘。

這些「水下獵手」能悄無聲息地接近美軍艦隊。

比如說096型核潛艇,能在水下潛伏30天以上,攜帶巨浪3型潛射導彈

第四是電子戰

解放軍能夠對美軍的GPS系統、通信系統進行干擾。

就像2016年南海事件中,美軍「拉森」號驅逐艦,就曾遭遇過導航系統故障。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美軍航母戰鬥群要進入台海,它需要面對這樣的情況:

首先會被雷達發現,接著可能遭遇幾十枚反艦導彈的齊射。

同時,還要提防水下的潛艇偷襲,更要擔心自己的導航系統突然失靈。

突破中國的反介入系統,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無法阻止解放軍登陸

美媒《1945》表示:

「一旦中美台海戰爭爆發,美軍要面對至少500枚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火箭軍,否則無法阻止解放軍登陸台灣。」

東風-26導彈,就像一把「超遠程狙擊槍」。

只不過它的目標不是人,而是航空母艦這樣的巨型戰艦。

這種導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先說射程。

4000-4500公里,是什麼概念?

從浙江發射,可以打到關島美軍基地;

從福建發射,整個日本都在打擊範圍內。

美軍航母還在太平洋上遠遠的地方,就已經處在東風-26的威脅之下了。

再說速度。

18馬赫是什麼概念?

這相當於每秒鐘飛行6公里!

這種速度下,從發現到擊中目標可能只需要幾分鐘。

現有的防空系統,很難攔截如此高速的導彈。

1.2-1.5噸的彈頭,相當於一頭非洲象的重量,以超高速砸向目標。

動能和爆炸力的疊加,足以在航母甲板上打出一個巨大的窟窿。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雖然排水量達10萬噸,但在如此猛烈的打擊下,也很難承受。

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確性。

過去用彈道導彈打擊海上移動目標,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航母是移動的,等導彈從天而降時,航母早就不在原來的位置了。

但東風-26配備了先進的制導系統,可以在末端飛行階段不斷修正彈道,追蹤移動的目標。

這就像老鷹撲兔子,兔子再怎麼跳,也逃不出老鷹的爪子。

這就是為什麼國外軍事專家說,東風-26的出現,讓美國航母戰鬥群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行動自由受到了嚴重威脅。

再來看成本效益。

一個航母戰鬥群通常包括:

1艘核動力航母(約100億美元)

2艘導彈巡洋艦(每艘約10億美元)

3-4艘驅逐艦(每艘約12億美元)

1-2艘攻擊型核潛艇(每艘約30億美元) 加上艦載機補給艦等,總價值接近1000億美元。

而東風-26的成本,大約在3000萬美元之間。

如果裝載核彈頭,威力就更大了。

核爆產生的電磁脈衝,可以癱瘓方圓幾十公里內的所有電子設備。

相當於一下子讓這支高科技艦隊,變成了一堆漂浮的鐵殼。

他們投入巨資建造的航母戰鬥群,可能會被一枚造價只有其千分之一的導彈摧毀。

而且,由於東風-26的高性價比,解放軍可以大量部署。

這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布置了很多電子眼,任何超速的車輛都逃不過監控。

美媒《1945》表示:

由於中美近年來矛盾激化,解放軍正在大量擴充導彈存,目前解放軍火箭軍東風-26彈道導彈至少在500枚以上。

500枚東風-26意味著什麼?

按照每枚導彈造價3000萬美元計算,總投資150億美元。

卻能對抗,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美軍艦隊。

以同時從不同方向發射,形成「導彈飽和攻擊」,就像是下暴雨一樣,再好的雨傘也擋不住。

美軍將面臨兩難處境,具體怎麼說?

如果選擇介入:

美軍必須將航母戰鬥群推進到第二島鏈以內(距離中國海岸約2000公里),才能讓艦載機發揮作用。

要知道F-35C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也就1000多公里。

但在這個範圍內,東風-26的威脅最大。

即使美軍部署3-4個航母戰鬥群,在密集導彈攻擊下,48小時內可能就會損失慘重。

這種損失,對美軍來說將是災難性的。

要知道,整個美國海軍現役航母只有11艘,損失一艘就意味著損失了近10%的航母力量。

更重要的是,培養一支熟練的航母艦隊需要10-15年。

如果不介入:

一旦台灣回歸,第一島鏈就會出現一個巨大缺口,之前的防禦體系就會失去意義。

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盟國可能會重新考慮與美國的軍事關係。

更深一層:

美軍將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們的海軍戰略。

過去50年來,航母一直是美國海上力量的核心。

但在東風-26這樣的武器面前,可能變成了「移動靶子」。

進攻可能損失慘重,撤退又會失去戰略優勢。

這種進退維谷的局面,正是東風-26等武器系統帶來的戰略影響。

脆弱的靶子

1944年,美軍派出10萬大軍打了整整三周,才從日本人手裡奪回關島。

為什麼要這麼拚命?

因為關島位置太重要了,就像太平洋上的一個巨大加油站和彈藥庫。

從這裡起飛的轟炸機,能打到亞洲任何地方。

比如朝鮮戰爭時,美軍的B-29轟炸機從關島起飛,飛3000公里去轟炸朝鮮。

到了越南戰爭,更厲害的B-52轟炸機直接在關島安了家,每天往越南扔炸彈,打了整整十年。

1991年,打伊拉克的時候,關島又成了美軍空軍的大本營。

可以說,關島就像美國在太平洋上插的一面大旗,誰看了都得害怕。

但現在,這面「大旗」卻搖搖欲墜了。

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東風-26導彈。

這種導彈射程有4000多公里,而關島離中國海岸才3200公里。

這麼算下來,關島就在導彈的射程之內。

不僅如此,東風-26飛行速度特別快,比音速快18倍,比任何防空導彈都快得多。

美軍現在慌得很,開始往後撤。

飛機撤到夏威夷去了,那裡離中國有6000多公里遠。

雖然在關島修了不少防空洞,但面對東風-26,這些防護設施就像紙糊的一樣不頂用。

當年城牆多麼威風,但火炮一發明,厚實的城牆就不管用了。

今天的關島基地,就像是現代版的城牆。

要在海軍上追趕美國有多難。

美國造了70多年的航母,有11艘核動力航母,每艘造價超過100億美元,配套的戰鬥機、驅逐艦、補給艦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硬要正面較量,很難。

但中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與其花大價錢造航母,不如造一些「專門克制航母」的武器。

東風系列導彈,就是這樣的「關鍵棋」。

這種戰略選擇背後有深刻的歷史借鑒。

二戰時,德國的U型潛艇造價低廉。

這些潛艇,在1942年11月一個月內至少擊沉了盟軍多達118艘各型船隻,總擊沉噸位高達75萬噸。

讓英美的龐大海軍吃盡苦頭。

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航母殺手」導彈,也曾讓美國海軍非常頭疼。

中國,把這些經驗教訓都學到了手裡。

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特別合算。

一艘航母造價上百億美元,還不算艦載機和護衛艦

而一枚東風導彈也就幾千萬美元,卻能對航母構成致命威脅。

古人說:「以柔克剛」。

不是非要比誰的拳頭大,而是要找到對手的弱點。

美國海軍最引以為傲的航母,在這些超音速導彈面前反而成了脆弱的靶子。

中國在軍事發展上的這步,就走得特別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