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前,美前高官潑冷水:「失去」台灣,美國照樣過日子

隨著總統大選將近,美國各路「妖魔鬼怪」都冒出來對涉華問題「建言獻策」,以期能在下屆政府中獲得一席之地。

環球網報道,最近這位對中國問題大放厥詞的美國政客,是特朗普時期的國防部助理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號稱曾參與制定了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使美國戰略重心轉嚮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

作為一位資深對華鷹派政客,可想而知科爾比對中國會是什麼態度。在台灣新任領導人就職典禮前,11日科爾比在台媒《台北時報》撰文,大肆炒作「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日劇增」,要求台灣應該拿出面對「威脅」時的緊迫感。

埃爾布里奇·科爾比

沒錯,科爾比的觀點非常奇葩,他認為台當局雖然經常向美國及其盟友渲染「台灣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但島內上下卻文恬武嬉,「整個社會沒有表現出一點緊迫感。」

為此,科爾比還舉了幾個例子佐證自己的論調,比如台軍的防務支出嚴重不足,在非對稱戰術建設仍遠遠落後的情況下,台當局依然敦促美國向烏克蘭而不是台灣提供武器,「因為島內似乎認為美國保護烏克蘭就是保衛台灣。」

總而言之,科爾比這篇文章的角度,完全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口吻指責台當局天天聒噪「大陸軍事威脅」,但自己卻不願意拿出任何決心,而是寄希望於美國的「保護」。

因此,科爾比在文章中警告台當局「不要指望搭美國的便車」,他表示台灣問題對美國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但這並不是一種存在利益,「即使沒有台灣,美國也照樣過日子」,美國總統不會為了「保衛台灣」而要求美國人付出犧牲,因為其代價會令美國無法承受。

台軍的戰鬥力,只能說懂的都懂

文章稱,在經歷了20多年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後,美國民眾對捲入另一場代價高昂的血腥戰爭持懷疑態度,台當局不能將美國的「承諾」視為理所當然,在不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的情況下,去要求美國人「戰鬥」。

當然了,出「餿主意」也是美國政客指點江山必不可少的環節。科爾比認為,如果台當局想要指望美國會出手相救,那起碼應該將防衛支出佔比提升至10%,台軍的作戰能力是美國軍事干預策略的一環,「如果台軍失守速度過快,美軍將直面與解放軍的軍事衝突,這是美國非常不希望出現的結果。」

但有意思的是,科爾比給台當局提的這個「餿主意」,和他幾天前拋出的「韓國需要提高自衛能力」論調,簡直是如出一轍。

明年美國總統未必是拜登

6日科爾比在接受韓聯社採訪時鼓吹說,韓國應該在美韓同盟和防禦問題上「承擔壓倒性責任」,因為「如果美軍在半島元氣大傷,美國將輸掉與另一位『重量級拳手』中國的戰鬥。」

科爾比這種看似「台當局或韓國應該支楞起來」的論調,實則也暴露出美國全球霸權面臨的尷尬現實:現在美國對親自介入一場大規模戰爭多少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尤其是自從胡塞武裝開始在紅海襲擊以色列商船的那一刻起,美國就暴露出自己色厲內荏的本質。

美國現在左手烏克蘭,右手以色列

如果放在過去,一管「洗衣粉」都能被美國當成發動戰爭的借口,但如今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中東,亦或是在亞太地區,美國慫恿代理人下場、但自己卻躲得遠遠的手法,用得是越來越嫻熟。

這種「死隊友不死貧道」的道理,科爾比也說得非常明白,他要求台當局和韓國應該承擔起更多的防務責任,可從來沒保證過一旦爆發軍事衝突,美國會兌現自己的承諾。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