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評中越戰爭:中國人肉排雷是上級逼迫!我軍部長:低估東方境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一場改變東亞歷史,改變世界格局,具有深遠影響的正義之戰。

對此,國際社會通常有高度評價。

可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卻多次潑髒水,將此戰描述為解放軍採用人海戰術,被領導逼迫人肉排雷才取得勝利。

他們為什麼這麼說?

真相到底如何?

人肉排雷

要打仗,就少不了傷亡。

不得不承認,戰爭的殘酷,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場戰爭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至3月5日結束,從數十萬發炮彈突襲越軍陣地開始,到中越邊境淪為一片廢墟結束。

短短十幾天,越南北部的炮聲震天。

炮對炮,硬碰硬的較量下,血流成河在所難免。

戰爭頭兩天,我軍東西戰場傳來的傷亡就達到4千多人,整場戰鬥共傷亡2萬多人。

其中,近7千人犧牲。

而越南方面傷亡6萬多人,其中5萬多人死亡。

中方傷者佔大多數,越方死亡率更高。

雙方合計傷亡約10萬,算下來日均傷亡6千人。

這還僅僅是集中的這一段對越自衛反擊戰。

戰後,越南不甘失敗,捲土重來,又與我國在老山、者陰山一帶展開拉鋸,斷斷續續打了十年。

戰況更加激烈,老山因此被稱為「絞肉機」。

據統計,我軍共傷亡3萬多人,犧牲1萬餘人。

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非常殘酷,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

西方媒體將此戰評述為:「共產主義國家的戰爭最無法理解,也最血腥。」

他們還質疑解放軍的人海戰術,指責中國軍隊強迫解放軍戰士,讓他們用自己的身軀排雷。

那麼,我軍是否真的採用了「人肉排雷」的作戰方法呢?

1984年《人民日報》發表了軍旅作家、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彭荊風的文章。

誠然,裡面確實提到了戰爭中的人肉排雷。

當解放軍闖進敵人布設的雷區時,有戰士以身試雷,豁出性命,縱身滾向雷場引發雷爆,為部隊前進掃清道路……

可這明明是歌頌戰士不畏犧牲、捨己為人的壯舉,卻被西方媒體歪曲解讀,描述為受到上級領導的逼迫。

此舉無疑是在玷污解放軍戰士的赤膽忠心,以及烈士捨生忘死的戰鬥精神。

對此,彭荊風說:「西方人道主義小白臉,完全低估了東方的人格境界。像這樣為勝利不畏死的勇士,在反擊戰中隨處可見。」

雷區開路先鋒

事實是,越軍為了阻止解放軍的進攻,在戰場埋設了大量的地雷。

老山戰場更是有「雷山」之名。

雙方在此交戰多年,這裡地雷密集,品種繁雜。

有的雷埋設了多年性能失常,而且還散落著大量金屬物,排雷難度大,幾乎每前進一步就得探雷。

戰場生死時速,許多英雄戰士為了保證勝利,為了兄弟戰友,甘當急先鋒,用生命為部隊開路。

有一次,步兵發起衝擊前,突然發現前面有個20米的雷區。

千鈞一髮之際,爆破兵白有前站了出來,背著爆破筒沖向雷區,一邊躲避炮彈,一邊爆破。

一發炮彈在他10米遠處爆炸,眾多彈片擊中了白自前的身體,鮮血汩汩直流。

但他沒有一絲猶豫和暫停,仍堅定地往前爬、投炸藥,直到打通道路才放心地暈倒在地。

白自前因此榮立一等功。

除此外,戰士駱牧淵也是一等功榮立者。

他人稱「老山排雷大王」,多次奔赴前線,共計排雷616顆,出色完成了使命。

工兵集訓時,他不到3個月就學習掌握了排雷技術。

其口頭禪是:「步兵老大哥被地雷炸傷,就是我們工兵的恥辱!」

1986年的一個雨季,上級命令工兵連拔掉陣地附近高地上的越軍工事。

但此高地草深林密,地雷較多,十分危險。

駱牧淵主動請纓,拿著探雷針就秘密潛了過去。

憑藉膽大心細與過硬的技術,他一口氣排了80多顆地雷,開出一條百來米的通道。

但不得不承認,排雷不僅考驗一個人的實力,有時還需要運氣。

就算是「排雷大王」也會遇到突發的危險情況。

這年6月9日,偵察排要在敵前沿設伏,需要工兵排雷開路。

駱牧淵得知後,不顧發燒39度也要進雷區。

本來他被安排在班長徐仕春後面掩護。

可深知任務危險的他,硬是換下了班長,一連排除了6顆地雷。

排到第七顆時,這顆雷因為埋了太久,擊針簧嚴重鏽蝕,駱牧淵剛一使用探雷針,地雷就炸了。

他被拋出兩米遠,全身58處受傷,雙目失明。

即使如此,其也要繼續往前爬,最後是被戰友們抬下陣地的。

當時在送醫路上,駱牧淵都還不甘喊道:「我沒有完成任務,我不下去!」

類似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彝族戰士安忠文。

他在請戰書上寫道:「寧可前進一步死,也不後退半步……」

在一次衝擊行動中,安忠文不慎踩到了地雷,右腿被炸得沒了腳趾頭。

他卻忍著劇痛,淡定地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

其對後方喊道:「不要靠近我,這裡是雷場!」

說完,毫不猶豫地滾進雷區,用自己的肉身引爆一顆顆地雷……

當戰友們趕到,他早已血肉模糊,壯烈犧牲了。

還有隨身準備以身殉國的劉易富。

一次任務中,他隻身排除20多枚地雷、身中36塊彈片。

醫護人員為劉易富換衣服時,發現他全身上下除了一張寄回家的匯款收據,再無分文。

這就是西方人所謂的「逼迫」與「最血腥」嗎?

只能說因為他們沒有,所以才不能理解……

擅長投降的西方

對越自衛反擊戰大多是新兵,很多訓練一個月就上戰場。

他們年輕普通,沒有多少經驗,裝備不如敵人,能拼的只有勇氣與犧牲。

怕死是人之天性,戰士們誰不怕死,誰不懂得珍惜生命,誰沒有牽掛惦記的人。

他們明知會死,卻敢於犧牲,懂得奉獻與大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祖國邊境遭受敵人侵犯,同胞受到排擠迫害,戰友倒在衝鋒陷陣的路上,今日有我無敵,有敵無我。

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西方很難理解也並不奇怪。

抗美援朝時,他們就曾震驚於志願軍的不怕死。

一位美國飛行員回憶,他們不停轟炸鐵路,志願軍不停地搶修。

每一次投彈,就會有幾十個志願軍死亡。

可中國軍隊把死者挪開後,又繼續修,好像什麼也無法阻擋。

美軍實在難以想像,打敗自己的是一支貧窮的農民軍隊。

這些戰士在冰天雪地里穿著單薄的衣服,吃著動物都不吃的炒麵,用融雪來解渴。

如此艱苦卓絕,還能奪取勝利,寧願化作冰雕,也絕不後退一步。

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美軍深深震撼,在他們的文化中人權至上,生命第一,更強調個人榮譽。

再加上自負心理作祟,在他們看來,自己無法做到的,那中國人一定就是被逼的。

艾森豪威爾曾在軍人行為準則裡面規定,戰爭期間如果用盡全力抵抗,還是無力回天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投降。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人打仗,大規模投降太常見。

二戰剛開始,盧森堡就不戰而降。

丹麥喊著誓死抵抗德軍的口號,幾個小時後就光速投降了。

荷蘭堅持得久一點,四天才投降。

法國更久一點,40天後投降,但他們也就最丟面子的。

畢竟其當時號稱陸軍第一,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強國。

1941年蘇德戰爭,雙方百萬大軍決戰。

蘇軍傷亡慘重、彈盡糧絕,很多人選擇投降。

其中,就有著名的紅軍將領弗拉索夫軍隊。

按照德國的說法,有150萬蘇軍投降德軍,成為幫凶或志願者。

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但蘇軍大規模投降是事實。

同樣面對絕境,中國軍隊反而會激發出空前的鬥志,甚至做好同歸於盡的準備。

我們退無可退,身後即是祖國。

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中國軍隊一步步走來,早已磨礪出堅貞不屈、捨生忘死的精神,以及絕處逢生的能力。

因此,中國軍人自帶殺氣。

這股殺氣築起了血肉般的長城,為國家贏得了和平穩定。

後記

直到今天,中國已經30年沒動武了。

可那些國家都不敢輕易挑釁中國,仍然懾於解放軍的殺氣。

因為他們確定,中國軍人隨時會用犧牲為勝利開闢道路。

我們從來不是鼓勵犧牲,而是尊敬英雄。

英雄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記住戰爭是對英雄最好的致敬。


參考資料

李風光,高粱.隴原驕子老山壯士[J].黨的建設,1987,(08):22-26+36.

#MCN首發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