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軍軍史上,有一場著名的罵戰。
事情的起因說起來也荒唐:朝鮮戰爭結束後,曾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可謂聲名掃地。在朝鮮,他不僅在與彭德懷的交手中一敗塗地,甚至最後還讓自己人擺了一道,被杜魯門總統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策略」為借口直接撤職。
麥克阿瑟
回到美國後,自認為蒙受大辱的麥克阿瑟當即發起反擊,不僅多次公開抨擊杜魯門的「無能」,還直接將矛頭對準美軍情報部門,宣稱自己在朝鮮之所以被志願軍打得潰不成軍,全是拜威洛比將軍所賜。
那麼這個威洛比將軍到底是何許人物,竟被麥克阿瑟指名道姓的痛罵?又是什麼樣的致命失誤,讓美國軍界和情報界差點為此撕破臉皮?
一、「威洛比就像皇帝身邊的寵臣,擅長拍馬屁。」
查爾斯·威洛比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綽號叫「小希特勒」,他本是德國人,大學畢業後選擇投效美國並改名換姓,而他原來的名字則叫阿道夫·卡爾,與阿道夫·希特勒同名,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威洛比對希特勒有著極高的崇拜,行為做事都在模仿自己的偶像。
查爾斯·威洛比
除了希特勒外,另一個影響威洛比一生的人便是麥克阿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威洛比參加美軍,但身份僅僅是一名普通士兵,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卻已經銜至上校,並成為時任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情報參謀。對於這位麥克阿瑟的頭號心腹,當時美軍中曾流傳著這樣一句玩笑話:
「無論麥克阿瑟在哪,都可以看得到威洛比的身影,他們幾乎形影不離。威洛比是軍事情報處負責人的理想人選,因為他就像皇帝身邊的寵臣,擅長拍馬屁,麥克阿瑟想聽什麼,他就說什麼,僅此而已。」
太平洋戰爭中,威洛比曾別出心裁地提出了所謂的「日諜計劃」,大量招募日裔美國人從事情報和間諜活動。戰後麥克阿瑟駐留日本,威洛比繼續受到重用,不僅加升為少將,還被安排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擔當參謀二部的部長,一手策划了美國在遠東諜報網的構建。
在威洛比的身上,既有德國人的幹練狠辣,也有美國式的圓滑,而他辦事向來只遵循一個核心宗旨,那就是像希特勒一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當年為了獲取日軍731部隊的研究成果,威洛比曾以「保證安全和自由」為條件,向731部隊負責人石井四郎換取其親自撰寫的細菌戰研究總結,以及8000多份細菌武器實驗數據。正是在這種罪惡的交易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沒有一名戰犯因細菌戰受到起訴,在中國犯下累累罪行的石井四郎等人不僅得以逍遙法外,還在美軍的金錢資助下做起了富家翁。
731部隊隊長石井四郎
在外人眼中,威洛比不過是一個沒有底線的馬屁精,但對於麥克阿瑟來說,一個對他完全忠心的情報心腹簡直就是上天的禮物。
當時麥克阿瑟坐鎮日本,主管美軍在亞洲的事務,在對權力的把控上儼然皇帝一般。為了擺脫美國本土的轄制、對抗中情局在亞洲的滲透,麥克阿瑟特意組建一支直屬於自己的情報組織—遠東司令部軍事情報處,並交給威洛比負責,同時嚴令美軍在韓、日等國進行的情報任務,都必須先得到威洛比的許可,包括中情局。。
就這樣,美軍兩大情報機構,幾乎整天在亞洲窩裡斗。直到1950年3月底,為了研究中國的最新軍事動向,中情局和遠東情報處才美國國內的不斷調解下,出現了最低限度的合作。
麥克阿瑟驕傲得有些自負,威洛比同樣如此,兩人互相信任,幾乎把對方的話視為「真理」,並都認為「我個人的情報絕對不會錯」。正因如此,在朝鮮戰爭打響後,麥克阿瑟首先想到的就是帶上自己的心腹威洛比。
但此時風光無限的麥克阿瑟和威洛比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一仗,竟會成為兩人軍旅生涯中最大的滑鐵盧。
二、「中國人是絕對不敢參戰的。」
其實在戰爭開始的初期,麥克阿瑟就出盡了洋相。在視察前線回來後,他毫不掩飾對於朝鮮人民軍的輕視,曾放言道:
「我綁起一隻手來就可以撂倒他們。如果把第1騎兵師調到朝鮮半島,你會看到這些傢伙急急撤退到滿洲邊境,然後再也看不到他們。」
在威洛比的情報支撐下,麥克阿瑟甚至自信地向杜魯門保證到:
「我只需要一個團的戰鬥兵員就可以解決戰鬥。」
然而隨著戰事的推進,意識到狀況不對的麥克阿瑟又很快改口,說戰爭可能需要兩個師的兵力。一個星期後,面對前線兵敗如山倒的美韓聯軍,他終於承認了「朝鮮人民軍卓越的作戰能力」,認為美軍需要投入4個以上的步兵師、3個坦克營和各種炮兵,即3萬以上的作戰部隊。再隔一周,他又把要求改成了8個師的兵力。
麥克阿瑟和李承晚
誤判敵情、指揮輕敵、朝令夕改,一系列的失誤差點讓美韓聯軍在戰爭初期就被人民軍趕下海去。好在美軍家底厚實,經得起折騰,隨著仁川登陸的順利實施,才終於在最後時刻抓住機會扭轉了朝鮮戰局。
但接下來,一個頭疼的新問題又擺在麥克阿瑟面前,中國已經向美國發出正式警告: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就將參戰。
其實在朝鮮戰爭開始的最初幾天,美軍情報機構就一直在反覆判斷,中國人會不會參戰。而分析人員給出的答案是:中國有能力參戰,但由於國際方面的諸多原因,他們大概率不會這麼做,因為參戰弊大於利。
當美軍越過三八線後,正面的北朝鮮部隊還剩下7個師殘部,僅2萬人在堅持抵抗,而三八線以北的敵後戰場和留在南朝鮮的零星部隊也不到3萬人。對於麥克阿瑟來說,如果中國不出兵,那麼他帶領的美軍就即將贏得戰爭的全面勝利。
不過,美軍情報部卻很快潑來了涼水,在他們呈送給麥克阿瑟的情報中,有兩條關鍵的內容:
第一、 中國在近幾個月從國外採購了大量醫藥用品,很大概率是要充當軍用。
第二、 來自「潛伏」在大陸的一位國軍軍官向美軍發出警告,從他掌握的內部情況看,中國人即將跨過鴨綠江。
而此時,威洛比手中還掌握著一份絕密情報:
7月6日,美軍遠東司令部的《每日情報綜述》中把中國在「滿洲」的軍事力量確定為18.9萬人,其中11.5萬為正規軍,其餘為民兵。而到8月,這份兵力數據已經增加至24.6萬人。直到9月21日,美軍確認中國在北部集結的部隊達到45萬人。
中國在北部邊境不斷增兵,這不得不讓麥克阿瑟有些擔心。但這個時候威洛比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判斷」,他認為中國東北出現大量部隊,是因為林彪所率領的第四野戰軍在打完解放戰爭後返回東北駐地,並不是想要出兵朝鮮。
要說威洛比確實很了解中國,他知道林彪和四野,甚至還想到了東北子弟兵打完仗要回老家。所以在麥克阿瑟懷疑中國要參戰時,他拍著胸脯向老上級擔保到:中國軍隊不會介入戰爭。
但到了10月18日,美軍情報部再次傳來了一則壞消息:沿鴨綠江飛行的美軍偵察機發現中國丹東機場上有75到100架飛機。這一情況讓威洛比大吃一驚,當即命令空軍第二天繼續前往丹東偵察,但得到的結果卻是:那些飛機已經不在丹東,現場沒有發現任何飛機停留的跡象,機場的跑道上也僅有一輛汽車。
大量飛機集結後又突然消失,這是足以左右美軍接下來戰略動向的重大情報,按道理必須立即查清。但威洛比卻不以為然,甚至又提出了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10月18日我們確實發現了中國飛機,但那些飛機只是在執行訓練計劃,短暫停留在丹東罷了,現在早已經飛走了。
任何看似可疑的情報,威洛比都能第一時間找到「合理」的解釋,並向麥克阿瑟保證不用擔心中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威洛比的情報判斷幫了中國的大忙,如果不是因為他是麥克阿瑟的鐵杆,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這位當紅的情報部長是志願軍安插在美軍中的「卧底」。
說到底,在亞洲耀武揚威多年,當慣了「二把手」的威洛比,其實根本沒把東方大國放在眼裡,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飛機的大規模部署,也可能是武力威懾的一部分,但中國僅僅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力,這種吹牛式的炫耀不會對美軍造成任何威脅。」
威洛比的認知里,中國的軍隊害怕與美軍交戰,他們擔心整個國內經濟由於戰爭負擔而受到危害。而且從部隊實力來看,他們也不會是美軍的對手。威洛比的這些話,麥克阿瑟照單全收,原封不動地轉述給杜魯門和美國國內。
之後,哪怕下級情報部門不斷提出警告,提醒威洛比要注意向中國北部集結的林彪所部,但這位情報主管都不相信,依舊認為中國絕不敢出兵朝鮮。
也正是這個判斷,讓威洛比後悔一生,他晚年回憶朝鮮戰爭時,承認自己曾收到過大量情報顯示中國要參戰,但他覺得這些情報都是「道聽途說」,沒有事實依據,而且哪怕有一部分是真的,也認為那是中國人在有意恫嚇,是在吹牛。
當然,在志願軍正式入朝作戰後,威洛比的「天才表現」也才剛剛開始。
三、「中國軍隊進入朝鮮是基於其一貫愛面子的傳統」
事實上,中國人的決心遠超出威洛比的想像。
朝鮮戰爭爆發不到3個星期,中國已經派出一個軍事情報團到達平壤。幾乎與此同時,毛主席為了應付最壞情況發生,決定抽調四野第13兵團(第38軍、39軍、40軍)、第42軍,以及部分炮兵部隊,共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分駐北部邊境。
當8月初麥克阿瑟在緊鑼密鼓籌備仁川登陸的同時,毛主席也定下了中國人對於朝鮮戰爭的底線:
「如果美國入侵朝鮮,我們必須對朝鮮伸出援手,以志願軍名義介入。」
8月下旬到9月初,毛澤東又抽調了10萬老兵,準備在開戰後補充一線作戰部隊,並將原計劃改編為高炮部隊的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
總而言之,在正式確定出兵朝鮮前,毛主席就已經做好了萬全的部署,四野主力集結北境,隨時可以出境作戰。而這樣大規模的兵力調動,其實都被美軍情報部門探知,東北邊防軍成立以及後續擴編的兵力變化,其實都符合美情報部提交的那份《每日情報綜述》中的數據。
但這一切,都被威洛比判斷為「林彪的部隊只是在回家」。
其實不光威洛比,還有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國真的會出兵。在國內,即便是東北邊防軍成立後,關於要不要出兵朝鮮的問題依然爭論不休,其中最堅決的反對聲音,正是來源於四野的司令員林彪。
9月30日,中國向美軍提出三八線是底線的同一天,毛主席就通知斯大林:
「我們已經決定派出12個步兵師的部隊入朝。」
而蘇聯對此的反應也是大為震驚,克里姆林宮擔心中國若對美國展開大規模攻勢,可能引爆世界大戰,斯大林甚至第一時間就決定要撤回原先承諾要提供空中力量保護中國海岸的方案,讓蘇聯不被牽連。但毛主席的態度很堅決,不管蘇聯如何行動,中國仍堅決參戰決心。
美軍之所以認為中國不會參戰,其中有一點原因,就是認為蘇聯不會想打這一仗,而美國覺得新中國既然要依靠蘇聯,就必須聽命於蘇聯,蘇聯不出兵,中國就不會出兵。但這一觀點被事實證明是大錯特錯,正如毛主席所說: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是為中國自己而戰。
世界不了解新中國,也低估了毛主席的眼界和魄力。
所以當志願軍突然出現在朝鮮戰場,對所謂的「聯合國軍」進行迎頭痛擊時,美國人根本來不及做任何反應。
直到此時,美軍情報機構仍在顯擺自己的糊塗。在中情局的情報中,還認為志願軍只是「人民軍中大型、有協調、有組織的游擊部隊」。但很快美軍偵察機飛行員就傳來報告:「鄉下地區到處是敵軍的長隊伍,他們不可能是朝鮮人民軍」。
威洛比判斷錯了,他的大意讓美軍在與志願軍的初次交手中一敗塗地。不過,這位情報部長還是一如既往的自信,他轉頭就向華盛頓提交了一份報告,表示大概只有16500名中國士兵已經進入了朝鮮北部。威洛比還十分自信地向杜魯門吹噓說:
「中國軍隊進入朝鮮是基於其一貫愛面子的傳統,他們不願意在朝鮮和聯合國軍長期作戰,卻又想取得在關鍵時刻援助北朝鮮人的功績,因此中國軍隊的主要目標就是控制鴨綠江邊的緩衝地帶,掩護北朝鮮軍撤退到中國東北罷了。」
搞笑的是,就在第二天,威洛比又改變口吻說,大概有3.4萬名中國士兵已經到達朝鮮,中國軍隊可能隨時發起一場大規模反攻。
就這樣,威洛比幫助志願軍又一次成功「欺騙」了美國。
事實上先期入朝的志願軍數量幾乎是威洛比預估數字的10倍,而戰略目標也不是局限於鴨綠江一線,而是要徹底擊敗美軍。在第二次戰役開始前的志願軍司令部決心會上,志願軍參謀長解方掌握的數據是:東線志願軍15萬人,聯合國軍9萬人,兵力比為1.66,西線志願軍23萬人,聯合國軍13萬人,兵力比為1.75。
有威洛比這樣「智囊」在身邊,也不怪麥克阿瑟一直覺得自己佔盡優勢,在前線敗報頻傳的情況下,仍然讓自己的精銳部隊齊頭並進,想要用進攻徹底摧毀志願軍的防線。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秘密入朝」的志願軍9兵團突然發難,在長津湖重挫美軍王牌陸戰一師,聯合國軍全線潰退。中朝聯軍發動反攻,僅兩個多星期就肅清了朝鮮境內的聯合國軍,一直將戰線推至「三八線」,迫使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
仗打到這個份上,威洛比拙劣表現使得他成了美軍官兵口誅筆伐的對象。他搞不清志願軍兵力和番號,一度以為志願軍司令員是林彪,志願軍司令部設在瀋陽而不是朝鮮境內。美軍的前線的指揮官們已經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威洛比的胡扯了,他們認為自己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撤退!
朝鮮戰爭,也讓麥克阿瑟和威洛比徹底決裂,美軍戰鬥部隊和情報部隊更是互相推諉,認為失敗都是對方的無能。在朝鮮的戰場上,志願軍和美軍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無論是戰鬥意志還是內部團結。而這樣的區別,其實在一開始就決定了戰爭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