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將軍逝世,葬禮上站著4位軍區老首長,他們是誰?

常勝將軍粟裕

粟裕將軍旅生涯始於1927年,當時懷有抱負的他加入了葉挺的隊伍,並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不久後,粟裕在葉挺將軍等人的帶領下,參加了南昌起義

1928年,粟裕在朱德、毛主席等人的帶領下,上了井岡山。此後他在炮火中迅速成長起來,從無名小卒成長為了有勇有謀的將軍。

龍源口戰鬥中,他帶著三名士兵活捉了100多名國軍。當時,敵人軍隊力量是我軍的三倍,戰鬥從早上打到了下午,國軍開始疲軟。

粟裕踐行「敵疲我擾」的策略,帶著剩下的戰士們佔據了制高點,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只有九名戰士跟了上去。

無奈之下,他只好先帶著三名戰士探索敵情,最終在一處山坳處發現了國軍:100多人如無頭蒼蠅般亂糟糟擠在一起。

粟裕瞭然,這100多人恐怕是要逃,於是他當即大喊:「不許動,你們被俘虜了!」

制高點的六名戰士默契配合,揮起了紅旗,吹響了號角!活命要緊,還都是同胞,敵軍聽話地放下了武器,按照指示往前走了一段路。就這樣,在粟裕的帶領下,我軍成功活捉了100多名俘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合作,粟裕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並於次年在韋崗伏擊戰中,聲名大噪。

當時的情況是,粟裕被作為新四軍(江南地區的)先遣支隊司令兼政委,需要為後期主力部隊進入江南地區做好準備。但是由於此前國軍屢屢戰敗,南京上海一一淪陷,江南地區百姓早已對軍隊失去了信心。

粟裕注意到了這一點,而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新四軍必須打一場勝仗,以此立威,鼓舞軍民士氣!

恰好在此時,粟裕接到了國軍第三戰區發來的任務——破壞南京到鎮江的鐵路!

根據此前的調查,粟裕發現,因為接連的勝戰,日軍十分驕傲。以至於許多士兵來往城鎮之間,不佩帶槍,最多是帶個匕首

而且各大城市交通要道上,大多只有一個據點,而且每個據點最多二十來日軍。

瀏覽著從南京到鎮江的作戰地圖,粟裕最終鎖定了鎮江西南的韋崗。韋崗是日軍車輛的必經之地,路東西兩側是山地,是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而且韋崗距兩邊的據點相對較遠,日軍在短時間內無法增援。

1938年6月17日,日本五輛運輸車駛入韋剛,佔據高地的新四軍中戰士根據粟裕的指示,一齊扳動機槍,打得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經過30分鐘的激戰,我軍大獲全勝,擊斃俘虜日軍21人,滿載而歸!

韋崗伏擊戰是新四軍挺進江南地區的第一戰,小試牛刀,大獲全勝,極大地鼓舞了江南地區軍民士氣,陳毅、蔣介石聽聞後,也極為稱讚。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帶領軍隊「七保三倉」、「五保豐利」,在車橋戰役、南坎戰役、高郵戰役、徐海段戰役中捷報頻傳;解放戰爭時期,他在蘇中地區七戰七捷,在孟良崮戰役中打敗國軍張靈甫的王牌部隊74師,在淮海戰役中指揮17個縱隊共殲敵44萬人。

不打無準備之仗

粟裕將軍一生中打了無數勝戰,有「常勝將軍」的美譽。其在戰場上的謀略智勇,讓人覺得他像是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上過軍校的。但其實不然,粟裕將軍不僅沒上過軍校,他還是地主出身,自小養尊處優。

1907年,粟裕降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他童年時期有一個叫阿陀的玩伴,從另一個角度講,阿陀也是他的老師。

阿陀是粟裕家裡的長工,雖然沒上過學,卻熟知民間的綠林好漢、俠盜劫富濟貧的故事,並能將其講得繪聲繪色。年幼的粟裕三觀尚未形成,便在大自己十多歲的阿陀這裡,聽了不少俠義故事,他也想成為一名大俠。

和許多小孩一樣,聽完故事的粟裕,著迷上了「傳說」中的武功,而阿陀恰好會一些「功夫」。就這樣,粟裕在阿陀的教導下,開始了綁沙袋練傳說中的「飛毛腿」,耍起了狼牙棒!

隨著年齡的增長,粟裕開始了解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最終他選擇離開了家,去了很遠的地方讀書,然後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學棄文從武,加入到了革命隊伍中去。

粟裕的戰術,是從一次又一次的對戰中習得的,歷經槍林炮雨。

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時,粟裕不過23歲,但有勇有謀的他已是紅六十四軍軍長了,能夠獨當一面了。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我軍採取誘敵深入,關門打狗的策略,但奈何敵人就是不上鉤。

12月底,戰局終於迎來轉機,粟裕得到消息:十八師張輝瓚的隊伍將進入龍崗。為確定消息真實性,粟裕扮作敵五十師的一名連副,帶著兩名偵察兵,潛入了敵十八師張輝瓚的隊伍。

在十八師里,他與小副官們打得熱火朝天,通過交談,套取了「師長張輝瓚著急拿下勝仗,已經下令部隊急速前進」的真實消息。但因為龍崗四面環山,因而十八師還在猶豫是否走龍崗。

得到消息的粟裕打道回府,利用張輝瓚的求勝心理,與毛主席、朱德元帥制定了「誘敵入龍崗,一舉殲滅」的計劃。

我軍先是派出一支隊伍主動攻擊十五師,接著假裝不敵,邊打邊退到龍崗。等到十五師進入龍崗盆地後,深藏在密林的紅軍,這才在信號彈的指示下,同時開槍開炮。

龍崗伏擊戰,我軍大獲全勝,不僅殲滅俘虜了敵軍一萬人,還活捉國軍王牌師長張輝瓚。

長征時期,粟裕帶著500殘兵,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艱難游擊戰。

他來到浙江打土豪分田地,獨立創建了根據地,帶著隊伍進行了三年的游擊戰,把500人的隊伍擴展到了數千人。

也正因這三年的錘鍊,讓粟裕在一次次實戰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戰經驗,為他後來的「戰神」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簡言之,要想打勝戰,就要做好「全面」的準備。

首先,必須深入了解敵軍將領情況:是智謀型、猛衝型還是膽怯型。指揮官不同,敵人的行動規劃也不同,自然應對方法也有所側重。

其次,作為指揮官也要足夠了解自己的隊伍。了解士兵的傷亡、戰鬥能力等,了解每個小隊伍的優缺點,小將的脾性習慣等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

血肉之軀

1984年,人們在粟裕將軍的顱骨骨灰中發現了三枚彈片,這也是建國後粟裕將軍沒有參加朝鮮戰爭的原因之一。

那是在1930年,粟裕在水南戰役中,紅軍與國軍打得十分焦灼。作為指揮官的粟裕見到戰士們衝鋒不上去,十分著急,於是便自己拿著個機槍,帶頭衝上去了,而炮彈則在他身邊炸開。粟裕那次傷得很嚴重,再加上醫療條件有限,彈片就留在了他腦子裡。

後來每當粟裕勞累,他的腦子就會又暈又疼。實在是受不了的時候,他就去涼水,或者是用工作來轉移頭疼。

到晚年時候,除了頭上的毛病外,粟裕還患上了心臟病、心肌梗塞腦溢血等,這些病痛都折磨著他,以至於他最後都沒能完成自己的回憶錄。

去世前,粟裕曾囑咐家裡人:一切從簡,舉行火葬,不要追悼會,不要遺體告別儀式,把我的骨灰撒在我作戰過的地方,那裡有我的戰友。

國家也遵從粟裕將軍的遺願,發了訃告,做了簡單的告別儀式,而軍區的老同志聽聞後,還是趕了過來,送老戰友最後一面。

而開頭那張照片里的軍區首長,從左至右,依次是:楊尚昆、余秋里、楊得志、張愛萍。

楊尚昆是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代表著軍方。他與粟裕雖然交際不多,但兩人早在瑞金便認識了。

余秋里是軍委副秘書長兼總政治部主任,代表總政部。他雖然與粟裕沒有太多交際,但一直很佩服粟裕。在粟裕生前,還曾去醫院探望。

楊得志是軍委副秘書長兼總參謀長,代表粟裕領導過的參謀部。他與粟裕都是湖南人,建國後曾在對越作戰中共事過,有較深的情誼。

張愛萍是粟裕的老部下,兩人曾多次共同作戰,也發生過分歧,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特殊年代,粟裕受到了錯誤批評,張愛萍還想辦法維護粟裕。

在粟裕走後,其妻楚青將他的骨灰分別撒在了他作戰過的江西、浙江、河南山東等八個省市。此外,在楊尚昆等老同志的幫助下,楚青還完成了《粟裕戰爭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