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已近30年,作為特別行政區,當地多年來一直在使用港幣作為法定貨幣。
一個國家內同時存在兩種貨幣,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那麼,當初為何要施行這種舉措,人民幣和港幣之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確立港幣的四個原因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和英國簽訂了聯合聲明以及相關附件。到90年代,未來作為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也已經成熟頒發。
無論是此前的聯合聲明,還是制定的基本法,都明確規定港幣將會是香港的法定貨幣而繼續流通。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種貨幣的情況將持續出現。
之所以要採取這種措施,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考量的。
第一個方面,便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確保的問題。港幣在回歸之前,作為香港的法定貨幣就一直在流通,而且全世界也能自由兌換。
為了保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變,所以在此前的基本法確立過程中,港幣就被保留了下來。這相當於穩定器和基石,確保香港的金融地位不發生動搖。
第二個方面,繼續保留港幣,是為了彌補人民幣的職能不足。雖然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但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民幣在全球的兌換還是阻力重重。
人民幣長期以來只能有條件的兌換,不能進行完全的自由兌換,這不利於對外經貿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人民幣在全世界一直是弱勢貨幣。
簡單來說就是,外界不認可人民幣的貨幣價值,在對外經貿活動中,不願意直接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樣一來,不但會增加流通的阻力,而且也會增加流通的成本。
彼時,不要說他國不認可人民幣的價值,就連香港,大多數人平時也只認可港幣,對人民幣連正眼都不看一下。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香港本地的銀行也開辦了針對人民幣的業務。人民幣在香港可以正常的存取,同時本地也有針對內地的匯款業務。
然而由於人民幣一直在貶值,尤其是其自身實質性的負利率,最終導致香港本地的銀行,在1989年時就取消了人民幣的存款業務。此後的一段時期,港幣就是香港絕對且唯一的貨幣。
我國和英國就香港回歸問題,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展開的。由於人民幣本身的弱勢,所以在談判和確定香港未來立法的時候,港幣的繼續使用就被認可了。
簡單一點理解就是,香港當年回歸時,我國整體的國力還偏弱,世界不認可人民幣的流通和兌換。在這種情況下,要確保香港整體的經濟不會因為回歸而受影響,那麼貨幣作為重要的穩定器,就不能出現波動。
而且,港幣的價值和自由兌換的特點,也能成為人民幣的輔助,所以保留港幣,能夠促進我國的對外經貿活動發展。
第三個方面,當年頒布的《基本法》,明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以及港幣的發展地位。港幣以立法的形式被明確了下來,而且這一貨幣體系,將保持50年的時間不變。
這一點,既是當年《基本法》確立的要求,同時也是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需要。
第四個方面,確立港幣的地位,當年是為了打造香港這樣一個範本,以便為下一步澳門和台灣回歸後的金融制度構築積累經驗。
因為香港問題不是唯一的,還有澳門以及台灣問題,歷史的原因,使得這三個地區的問題錯綜複雜,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政治,與大陸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怎麼順利的解決,當年確定的思路是,回歸後的一段時間內,允許幾個地區的差異存在。如果強行取消差異,非但不現實而且也會引發新的問題。
所以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當年在構築香港回歸後的貨幣體系時,就將港幣給保留了下來。至少在當初看來,香港回歸後打造的一系列模式,也適合台灣回歸後使用。
這裡當年港幣確立的原因,而在香港回歸後,港幣和人民幣的關係也被理清了。
一國兩幣的基本關係
兩套貨幣在一個國家運行,兩者的關係就必須得理順清楚。關於這一點,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未回歸之前,相關的準備工作就已經在做了。
首先是發行權和管理權的問題,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履行貨幣的發行和流通職責。同時,港幣的發行制度則基本不變。
其發行權由中國人民銀行、滙豐銀行以及渣打銀行三家負責。貨幣的管理許可權,則是由金融管理局負責。
該機構成立於1993年4月,由原先香港的外匯基金管理局和銀行業監理處合併成立。這一機構是香港的貨幣管理機構,主要承擔和維持香港金融和銀行的穩定。
其次,就人民幣和港幣的兌換情況看,雖然兩者間兌換的模式,和外匯兌換的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在法律層面,這種兌換不屬於外匯兌換,而是在一國之內不能貨幣區域間的兌換。
所以,人民幣和港幣的兌換,不是外匯之間的買賣關係,兌換的比例也不再是外匯匯率。
再者,便是人民幣和港幣的流通範圍問題。此前由於人民幣的弱勢地位,在香港的業務和流通基本停滯。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民幣在香港的地位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根據1993年的規定,彼時允許人民幣出境,每人每次的攜帶金額為6000元。彼時由於香港還沒有回歸,因此在香港的兌換還屬於外匯兌換。香港的寶生銀行,當時第一個開辦了兌換業務,每天公布一次匯率和牌價表。
此後隨著香港在1997年回歸,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兌換也越來越多。根據回歸當年的預測,每年進入香港的人民幣數額超過了100億。
另一方面,港幣進入大陸的流通此後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還在1994年,國家就禁止了外幣的計價和流通。到香港回歸前後,根據估測滯留在大陸的港幣在500億左右。
之所以限制港幣在大陸的流通,是因為這會增加控制通貨膨脹、調節社會需求的難度。
最後,便是人民幣和港幣的隸屬關係,被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下來。人民幣是國內的法定貨幣,只要是在中國境內,貨幣的流通不能受阻,單位還是個人也不能拒收。
而港幣的法律地位只保留在香港,在本地它是可以自由流通和兌換的。所以說,港幣雖然被保留了下來,但它被囊括在了人民幣的體系內,而且其流通的地點也被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一國兩幣也非一成不變
香港回歸之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M·弗里德曼曾公開撰文指出,香港回歸後,港幣將會被人民幣逐步吸收,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容忍兩種不同匯率的貨幣存在。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更不願意看到人民幣對港幣貶值。
這一觀點發表在30多年前,算是一種預言。而在當時,很多人並不統一這一理由。在不少人看來,兩種貨幣是一種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這一特殊性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直到外部的金融環境發生變化,兩種貨幣流通的情況才會改變。而這種變化,在上世紀90年代的人看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貨幣種類在減少。
比如當年的歐盟,在極力推動貨幣的一體化,並表示在2002年,歐元將會在歐盟內部流通使用。
再比如國內的人民幣,從90年代開始也在逐步走上自由兌換的軌道。當人民幣逐步成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貨幣,此前和港幣之間形成的兌換差異也將消失。
此外,在當時的一些人看來,未來大陸和香港的經濟將呈現出一體化趨勢。由於相互影響的加深,經濟的一體化最終就將走向貨幣的一體化。
該預測是30多年前做出的,就目前的情況看,世界上經濟的強化融合趨勢確實存在,但是貨幣的一體化,並沒有想此前人們想像的那麼快。
而在國內,港幣目前的流通形勢還一如以往,至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它作為香港的貨幣還是會繼續存在的。
四個字表明香港不是貨幣?
用過港幣的內地人可能注意到,在1000港元的紙幣上,印有「憑票即付」幾個字。關於這四個字,外界有著很多說法。
一種常見的說法是,港幣不是真正意義的法定貨幣,它只是一種「票」或者說是兌換憑證,這四個字就是證明。另外一種說法是,憑藉這四個字,港幣才能兌換成美元。
但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港幣上印有這四個字,僅僅是一種傳統習慣的延續。
紙幣出現之初,本就是金銀這類貨幣的存取憑證。因為各地經貿活動加強,帶著金屬貨幣做生意越來越不方便,所以就出現了紙質的兌換憑證。這種紙,在我國古代就是銀票,國外的貨幣發展也有類似的模式。
起初,這張紙票僅僅是憑證,不具備貨幣的流通能力。待到各國的紙票變成信用貨幣,也就逐步取代了過去的金銀貨幣成為了新的流通體系。
而港幣上印有的那四個字,也僅僅傳統的延續。在英鎊上面,同樣也印有類似的一句話,不具備其他特殊含義。
結語
兩種貨幣是特殊的歷史原因所形成,它代表的是獨立的金融體系,背後的貨幣管理也是不同的。但在更高的層面,以港幣為主的貨幣體系又屬於同一個主權國家。
貨幣背後承載的,也是一個地區的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全部歷程,由貨幣構築起來的體系,其實質是現代金融背後的信用體系。
以金銀貨幣為結算的時代,任何一個地區的貨幣流通不存在差異。而現代信用體系的貨幣形式,背後還融入了別的元素。也正因為如此,港幣才具備了流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