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美軍「羅斯福」號、「卡爾·文森」號和「里根」號三大航母直衝亞太的新聞,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俄烏衝突尚未結束,巴以衝突持續升級的當下,美國依然把主要的軍力部署在我國周邊,其險惡用心不言而喻。事實上,近三十年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已經全面調整。在美國核心利益層看來,中國已經超越蘇聯,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而為了打壓中國,美國更是在軍事、科技、經濟等各個領域不遺餘力。然而,面對全球第一軍事強國美國,再難我們都不怕。因為美國用了30年,恰恰把中國逼成了最強對手。如今,中美實力已經發生了逆轉。
從根本來說,中美博弈最終的聚焦點依然是還在軍事領域。其中,近年來中美在台海、南海的對峙交鋒持續不斷。而在美國確立了以「印太戰略」圍堵打壓我國之後,西太平洋地區成為美軍軍事部署的重點。甚至毫不誇張地說,經過美國持續三十年的投入,西太地區已經成為全球軍事部署最密集的地區。據美媒統計,僅僅是在海空軍力量方面,美軍就把六成以上的海軍艦隊、戰鬥機聯隊和海軍陸戰隊前沿部署到西太。其中,美軍11大航母戰鬥群中,近半數被分配給美第3艦隊和第7艦隊,「里根」號航母更是直接部署在日本橫須賀軍港,矛頭直指我國。與此同時,結合周邊多個盟友和軍事基地,美軍構築了一個完整的島鏈封鎖體系。
美軍攥緊拳頭對付中國,恰恰也導致了軍力分散的惡果。在俄烏戰場,美國集結了整個西方陣營,依然無力擊垮俄羅斯。在中東,伊朗力扛美國多年屹立不倒,巴以衝突的爆發,更是讓美國進退兩難,胡塞武裝在紅海發起「襲船戰」,讓集結起多國護航部隊的美國也無可奈何。在東北亞,美日韓同盟雖然形成了氣候,但即便是在朝鮮半島,面對同樣強勢的朝鮮,美國依然不敢率先打出第一槍。
就在美國軍事力量過於分散,無暇顧及多個戰場的同時,解放軍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可以說,近十年來,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及火箭軍的武器裝備更新迭代不斷提速,大批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新裝備不斷列裝。
尤其是自2017年軍改以來,解放軍的整體戰力進一步提升。陸軍方面,常規200萬兵力規模足以震懾各方宵小,99A主戰坦克等新型裝備持續換裝,重型合成旅威震天下;空軍方面,以殲-20為代表的「20」家族先後問世列裝,新型導彈裝備完成換裝,無人機發展走在世界前沿,中國空軍已經走過了艱難歲月;海軍方面,航母從零到三,055大驅、新型護衛艦、新型兩棲登陸艦等主力戰艦如下餃子般服役,中國海軍的噸位規模和戰力水平都在不斷逼近美國海軍,「深藍海軍」的成形,更是讓美軍的島鏈封鎖計劃徹底落空。至於我們手中最大的一張王牌火箭軍,「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底氣所在。
此消彼長之下,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足以構築起牢固的國防體系。因此,在面對美國的一系列挑釁時,我們也敢於給予強勢回應。不僅僅是在軍事領域,在更前沿的科技領域,中國也在多個賽道完成了對美國的彎道超車。以航天等領域至關重要的風洞建設為例,據南華早報報道,2007年至今,我國已經先後建設18座新風洞,其中8米以上的就多達4個。相對而言,歐美國家最大風洞也在5米之內,其總數也僅與我國持平。
再看航天領域,早年間,全球多國聯合建設「國際空間站」,美國霸道無比,直接將我國拒之門外。然而,走自主發展之路的我國反而後程發力,如今領跑全球。最近,天舟七號貨運飛船成功升空,這也標誌著我國空間站建設邁出重要一步。早在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就完成了「三步走」戰略任務。隨著「國際空間站」日益老化,瀕臨退役,未來在浩瀚星空中,也僅有中國空間站屹立不倒。綜合這一系列事實,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對美國說「NO」。要靠著硬實力擊敗和打垮中國,美國只能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