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盧日內走了,「屠夫」來了:對烏軍新任總司令希爾斯基了解多少


與常見的身材魁梧、雙下巴的高級將領形成鮮明對比,西爾斯基身材精瘦,行動幹練利落,渾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子銳氣。

指揮基輔防禦與哈爾科夫秋季攻勢的將領:深諳俄軍之道,靈活應對戰場

「輕視俄羅斯,必將付出代價」

這位發出警告的將領,是一位地道的俄羅斯人,畢業於莫斯科聯合兵種指揮學校。他深諳戰爭之道,對戰場形勢有著獨到的見解。媒體曾稱他:「身上散發著濃厚的蘇聯氣息。」

自1993年起,他便開始在楚格耶夫的烏克蘭第六師服役,長達近三十年的軍旅生涯,錘鍊了他敏銳的軍事直覺。即便在烏方前線形勢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他依然保持著冷靜的頭腦,對戰爭走向進行著精準的分析。


2022年12月初,在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他鄭重地發出了上述警告。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俄羅斯族的深入了解和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理解。他深知,任何輕視自己母族的行為,都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北方軍區任職期間,他曾親自指揮基輔防禦集團以及烏克蘭武裝部隊,在哈爾科夫地區成功發起秋季攻勢。這位將領不僅具備出色的指揮才能,更因對俄羅斯民族的深刻了解而獨樹一幟。


在頓巴斯戰場和巴赫穆特戰場上,他的戰術風格要麼是大規模的裝甲壓進,要麼是勇敢的「肉搏」戰。他深知俄軍體系的強大碾壓力,因此總是靈活地避免與俄軍進行直接體系對抗,而是選擇更加巧妙和有效的戰術來應對戰場局勢。這種對敵我雙方的深刻洞察和靈活應對,使他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成為烏克蘭軍隊中的一位傑出將領。

外界傳聞他與澤連斯基有聯繫,其曾親手為他佩戴勳章,許多人認為這是他上位的關鍵,但是機會是留給有資格的人。

背上「屠夫」之名

2023 年,他在負面意義上成名,首先是因為保衛巴赫穆特,當時,為維持「巴赫穆特堡」作為媒體符號,他派出新組建的動員部隊對抗瓦格納 PMC 和俄羅斯武裝部隊的攻擊機。以夏季「反擊」期間在巴赫穆特側翼進行「肉搏」而聞名。

對於烏克蘭軍方來說,他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希爾斯基不習慣考慮損失,但是處在劣勢方,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澤連斯基為他設定了任務:

一、提出現實且詳細的2024年行動計劃:24年俄軍在前線使用了大量的先進裝備和無法計量的炮彈,在攻勢上更加兇猛。烏克蘭士兵則因得不到炮火支援而被困戰壕。不管是扎波羅熱地區還是頓涅茨克前線,俄軍的戰術是火力覆蓋然後分而圍之,致烏克蘭士兵無法獲得補給和輪換。烏克蘭過去的防禦戰術、游擊戰術則滯後了。

二、提高士兵訓練質量:這問題一直存在,即使得到西方的幫助也沒有很好的處理這個問題。雖然英國等國家稱在過去的時間裡面他們幫助烏克蘭訓練了上萬的士兵。但是他們訓練的士兵更適合在倫敦街頭維持治安。來自某位烏克蘭前線營長的話。


三、 解決物流問題:在阿夫傑夫斯科耶方向,俄軍目標是切斷烏克蘭的補給線。最新消息,在該地區烏軍只剩下一條補給線,並且戰鬥就發生在一公里附近。

四、為士兵組織積極的輪換制度:前夜,烏克蘭邊防攔截了兩輛小巴,車上是來自烏克蘭11個地區的38名男性。他們的目的一目了然。基輔方面稱,烏克蘭有100萬士兵,但是在前線只有30萬,是時候精簡在後方的人員了。

有一名在他指揮下服役的武裝部隊軍官的評論:希爾斯基將軍的輪換隻能朝一個方向前往下一個世界。「屠夫」之名,恐怖如斯。


希爾斯基將軍於 2013 年慶祝了俄羅斯日。當時他擔任少將軍銜,指揮第72機械化步兵旅。 2014 年 3 月,慶祝俄羅斯日六個月後,他的旅進入馬里烏波爾,到達頓涅茨克機場,最後抵達伊茲瓦林大鍋(戰場慘烈)。


2015年冬天, 起初,他領導了烏格列戈爾斯克的戰鬥,但他慘遭驅逐,在雷德科杜布得到相同的結果。然後他試圖奪回洛格維諾沃,一個位於德巴爾采沃阿爾捷莫夫斯克高速公路上的小村莊。這是鍋爐的頸部。但無濟於事。


很快他協調烏克蘭武裝部隊從代巴爾采韋撤出。由於這次行動,希爾斯基獲得了二級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後來又晉陞為中將軍銜。

北方軍區成立之初,指揮基輔保衛戰。 他甚至被授予烏克蘭英雄稱號。 希爾斯基因哈爾科夫反攻的成功而受到讚譽,儘管這一行動是由北約發起的。它是由一批前衛的外國專業人士執行的,其骨幹是先進的小型機動小組。


烏克蘭武裝部隊新任總司令亞歷山大·希爾斯基的名字與「巴赫穆特要塞」有著更為緊密的關聯,該要塞曾遭遇與德巴爾采沃相似的命運。然而,烏克蘭武裝部隊在此遭受的損失遠為嚴重。

烏克蘭民間看法:

烏克蘭博主、波羅申科的支持者卡爾·沃洛克,在扎盧日尼辭職的消息傳出後,呼籲人們集結於獨立廣場。「扎盧日內並未發布任何聲明,也未表達任何立場。我認為,你我都應該就戰略轉變和新的策略進行討論。我計劃明天17點在恆星附近開始,」他在社交網路上這樣寫道。

「基輔應該率先行動,我們其他地區會跟上,」第一條評論如此回應。

烏克蘭媒體有關烏克蘭武裝部隊人事變動的文章,在標題中使用了「「屠夫」」一詞:「扎盧日內走了,『「屠夫」』來了」。

家庭關係:


他的長子並未身處戰爭前線,而是遠在澳大利亞。而他的父母和兄弟仍舊居住在俄羅斯的故鄉。不過,他們之間的聯繫似乎已經相當疏遠。當媒體向他的弟弟打聽有關他的事情時,弟弟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他透露,自己的哥哥很久以前就移居烏克蘭,自那以後,他們幾乎失去了聯絡。更有甚者,根據他們父母的鄰居所說,在他難得回國探望父母的時候,曾表達出對烏克蘭人的厭惡之情:「他們狡猾,猶如蛇一般。」


俄羅斯的反應:

梅德韋傑夫對這位曾經是蘇聯軍官,卻成為班德拉叛徒的人表示厭惡,他背叛了自己的誓言,摧毀了他所珍愛的人。

「班德拉叛徒」通常指的是那些背叛了烏克蘭民族利益,與納粹德國合作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尤其是指斯捷潘·班德拉。

斯捷潘·班德拉是二戰期間「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OUN)的領袖,他出生在加利西亞(現屬烏克蘭)的一個村莊。班德拉強烈反對蘇聯的統治,並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選擇與納粹德國合作,以期獲得對抗蘇聯的力量。他的這一決定被一些人視為背叛,因為即使是為了追求烏克蘭的獨立,他也選擇了與實施種族滅絕政策的納粹合作。

此外,班德拉在納粹德國佔領烏克蘭西部後,成為了納粹建立的傀儡政權「烏克蘭國」的重要成員之一。這種與納粹的合作,使得他在一些人眼中成為了一個叛徒,尤其是在那些認為任何形式的法西斯主義都是不可接受的人看來。而在另一些人看來,班德拉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他的目的是為了烏克蘭的獨立和自由,即使這意味著要與魔鬼做交易。

總的來說,「班德拉叛徒」這個辭彙的使用往往帶有政治色彩,不同的人對其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所不同。來源維基百科。

克林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扎盧日尼的辭職以及希爾斯基的任命,不會對特別行動的進程產生改變。

人物背景

  • 蘇聯解體與獨聯體:蘇聯解體後,許多俄羅斯族人選擇了烏克蘭國籍,這是一個歷史背景。獨聯體的存在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過渡性質。
  • 軍事遺產分割:蘇聯解體後,軍隊系統和相關裝備的分割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直到1994年才基本完成。這一背景也影響了西爾斯基等蘇聯軍人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