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盧日內將擔任駐英大使,烏軍總司令職務將被免?

俄羅斯衛星廣播電台2月5號報道,扎盧日內已經同意擔任駐英國大使一職,可能在未來幾天內被免去烏軍總司令職務。

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鬥爭以後,有關扎盧日內去向的動靜終於是塵埃落定,從這一場鬧劇過程中可以看出,應該說在烏克蘭的內部,在烏克蘭高層是有一番激烈的博弈的。

這個博弈不僅僅是涉及到,以扎盧日內為代表的軍方高級將領,要不要去職的問題,還涉及到怎麼對它們進行安排。

因為現在對烏克蘭來說,它很難承受任何一場內部的公開分裂,現在它處於戰時狀態,尤其是所謂將帥之間的關係尤其重要。

澤連澤連斯基政府和軍方之間的矛盾,其實是由來已久,這次只不過終於以這種方式暴露出來,而且是澤連斯基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得勝利。

軍方不得不在政府的要求下,進行大規模的撤換,至於扎盧日內的去向,也很有意思,一方面澤連斯基在刻意的淡化此前有關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之前一些輿論要把兩人之間的矛盾,上升到國家層面,好像說誰今後將阻擋烏克蘭一樣。

另一方面,如果扎盧日內的去做了駐英大使,這個安排也非常的耐人尋味。首先,這意味著扎盧日內完全告別了軍界,換句話說,它今後在新的職位上,對烏克蘭軍方難以發揮任何直接的影響。

其次,扎盧日內甚至不在烏克蘭國內繼續承擔其它的公職,而是要到國外去做大使,實際上就是遠離了烏克蘭本土,就是在離開軍方以後,扎盧日內甚至對烏克蘭的政界,也發揮不了什麼直接的影響。

所以這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禮貌的,但是又是非常全面的,切斷扎盧日內和軍方、和政界聯繫的處理方式,用我們中國的話說,這就叫禮送出境。

烏克蘭將扎盧日內解職的消息曾經向美方進行了通報,白宮方面表示對於這樣一個高風險的行動,不支持也不反對。

從俄歐衝突爆發以來,美國烏克蘭危機的立場,對烏克蘭政府所謂自主決策的態度,歷來都是明暗兩個層面,在公開場合,美國從來都是說它不會影響烏克蘭方面的獨立自主決策,然後美國只是去按照烏克蘭方面的意願,去提供它的所謂支持和幫助。

照這樣一種表態,它有一個好處就是,美國可以實時撇清責任,如果烏克蘭方面出現一些所謂的重大的失誤,或者政治上的問題的時候,美國可以撇的乾乾淨淨,說跟我沒有任何關係。

美國現在這個對於扎盧日內解職的表態,所謂的高風險,而且不支持,也不反對,其實這個後面透露出來,美國其實對目前扎盧日內和澤連斯基兩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滿意。而且它認為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動作,所謂高風險動作,其實後面就有很多批評的意味。

只不過對美國來說,它需要權衡,在美國看來,儘管現在扎盧日內無論是在軍方,還是在烏克蘭國內,都有一定的支持率,但是如果想用扎盧日內貿然的去取代澤連斯基,顯然可能會讓美國承受更大的代價,烏克蘭可能會陷入混亂,所以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是權衡再三以後,還是做出了選擇,支持澤連斯基。

除了搞定扎盧日內之外,澤連斯基還表示要從國家層面,更換一批高層領導人,且不僅局限在軍隊層面。

澤連斯基政府要做出這樣的決定,第一個考慮,還是上面所說的,他要淡化扎盧日內造成的影響,給外界的印象是,這不是澤連斯基和扎盧日內個人之間的矛盾,而是烏克蘭戰場形勢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他需要做出一些更新和調整,來適應新的形勢變化。

第二個,對澤連斯基政府來說,借這個機會對政府進行大面積的人事重組,進一步凝聚無論是政府還是軍方對澤連斯基本人的支持,要知道,人事權的運用,就是領導人重新塑造權威,獲得更好效率的一個直接手段。

第三,對澤連斯基政府來說,通過重大的人事變動和調整,除了在國內有所謂的提振民心士氣的作用以外,它顯然還有一個面向國外,就是要向美國和西方有所交代,因為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烏軍反攻不力,而且內部不和的傳聞不時出現,這些會不斷的影響西方國家,從政府到民眾對烏克蘭所謂繼續支持的態度和信心。

現在做出一種更新和調整的姿態,也是想以此去換取西方國家對他本人和烏克蘭政府支持信心上的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