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
何應欽說把有戰鬥力的部隊大部南撤,實在走不了的撤往綏遠。傅作義表示,華北幾十萬大軍,一時半會根本無法撤離。
何應欽說:「已命令桂永清(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準備足夠的船隻,海運部隊。」
說完後,何應欽嘆了口氣,話鋒一轉,對傅作義說他只是傳達蔣介石的話,如果傅作義有不同的看法,在晚上在老蔣官邸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可以提出建議。
可見,對老蔣從華北「大撤軍」的主張,何應欽是不贊同的,以國民黨海軍的運力,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將華北的幾十萬部隊運走呢?到時候亂作一團,恐怕敗的更快。
送走何應欽後,傅作義陷入了深思,他清楚必須有讓老蔣改變主意的說辭,否則他必定要去擔任東南軍政長官,如果強行拒絕,恐怕連南京都走不出去了。
傅作義為何不願擔任東南軍政長官呢?實在是他被老蔣坑出了經驗,他在華北「剿總」總司令任上,就沒少受老蔣安插的親信陳繼承的氣。
1947年12月初,國民黨組建華北「剿總」總司令部,傅作義任總司令,陳繼承、劉多荃、宋肯堂、上官雲相、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郭縱汾等人先後擔任過副總司令。
幾個副總司令中,陳繼承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副總司令」,老蔣的絕對心腹,「八大金剛」之一(其餘七人為: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均、蔣鼎文),能和何應欽、陳誠等人同列,可見他受信任的程度。
老蔣委任雜牌出身的傅作義為華北「剿總」總司令,主要是看重了他出色的軍事能力及「綏遠系」部隊的戰鬥力。華北「剿總」的大部分部隊都是蔣系人馬,老蔣自然不會讓傅作義控制,因此特派陳繼承以副總司令的身份進行牽制,為了增強陳繼承的權力,又給了他北平警備總司令的職務。
此外,老蔣還密令華北的中央軍將領,凡事必須請示陳繼承。這樣一來,傅作義這個總司令的權力就顯得有限,畢竟連「剿總」司令部所在的北平,都由陳繼承的部隊所控制。
陳繼承
傅作義到北平不久,就領教了陳繼承的跋扈。1948年1月,在華北主要將領參加的「剿總」會議上,當傅作義提出新制定的作戰和換防計劃後,遭到陳繼承的反對。陳繼承表示,沒有他這個副總司令的同意,「剿總」司令部不能調動一個師以上的中央軍部隊。
傅作義聽後大感愕然,斥責陳繼承,說他沒有權力這麼做,陳繼承反唇相譏說:「傅總司令一人說了算的話,那就把我們這幾個副總司令全撤職算了。」
一番爭吵後,陳繼承一點都不退讓,而參會的中央軍將領,一副看熱鬧的表情,完全就是在配合陳繼承的「表演」。傅作義大怒,會後不久,給老蔣發去辭職電報。老蔣回電安撫傅作義,不過這只是表面文章,他並未削減陳繼承的權力,內心認同和默認了這個親信的舉動。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華北「剿總」看似統轄五、六十萬大軍,但「綏遠系」和中央軍互相看不慣,甚至坐觀成敗,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從1948年1月到10月,傅作義因不滿陳繼承的掣肘,數次向老蔣提出辭職。10月初,老蔣飛到北平,親自插手指揮東北戰事,期間傅作義再次提出辭職,老蔣問他:「你若走了,無人可以取代啊。」
傅作義以譏諷的語氣說:「陳繼承就可以,他已經掌握了軍事、人事、警備、輿論等各方面,完全可以。」
老蔣聽後,愣了一下,不再說話。當錦州解放後,老蔣預感在東北即將失敗,為了穩定華北的局勢,讓傅作義替他賣命,不得不主動將陳繼承調離,讓他去南京擔任衛戍總司令。
陳繼承走後,老蔣承諾,華北「剿總」的所有事務,全權交由傅作義,運到華北的美援裝備,也由傅作義分配。但老蔣還是留了後手,他讓第四兵團司令官李文兼任北平警備總司令。李文是黃埔一期生,老蔣的嫡系將領,他後來和率部撤入北平的第九兵團(廖耀湘的第九兵團覆滅後,以十三軍為基幹擴編)司令官石覺相勾連,對傅作義的起義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傅作義
傅作義在華北「剿總」總司令任上,有綏遠地盤和擴充的十幾萬部隊為依託,尚且受到陳繼承、李文等老蔣嫡系的壓制,若放棄華北,去了東南,這個所謂的軍政長官又會有多大權力呢?
再者,傅作義即便放棄華北的平津等地,也是斷不會放棄綏遠的,這是其根基所在。因此,對於老蔣的華北主力南撤和任命他為東南軍政長官的決定,傅作義是斷然不會同意的。
當晚,傅作義在老蔣官邸參加了緊急軍事會議。老蔣一開始,痛罵熊式輝、陳誠、衛立煌這三個先後主持東北軍政的大員,說他們的無能,才導致了東北的敗局。
罵完後,老蔣換上了和藹的態度,將何應欽幾個小時前對傅作義所說的話又說了一遍,說完後,見傅作義不表態,老蔣接著又表示會把福建交由傅作義管理,用於安頓綏遠系官兵及家眷的後方基地。
老蔣說完後,傅作義說:「華北局勢不像一般人看的那樣悲觀絕望,尚有六十萬大軍的情況下撤退,是為下策。」
見老蔣並未露出不滿的表情,傅作義又較為詳細的分析了華北戰局,結束時說:「退守東南是偏安。南撤方案,非萬不得已時不宜實行。」
「退守東南是偏安」這句話刺激了老蔣,他馬上變得亢奮起來,推翻了此前的主張,讓傅作義回去後好好制定固守華北的計劃。
會後已是深夜,疲憊的傅作義回到住所後倒頭就睡。第二天,何應欽、顧祝同帶著作戰廳長郭汝瑰來找傅作義。
傅作義擔心這是老蔣變卦,派何應欽、顧祝同來當說客,讓他去擔任東南軍政長官,便以退為進,主動說:「華北剿總雖有六十萬眾,但也僅能自保。如果東北的百萬共軍入關,那麼局勢就無法收拾了。我還是知難而退吧,請另行指派人到北平指揮華北的中央軍,我帶著35軍、102軍、104軍等部隊退守綏遠,以待局勢變化。」
何應欽連連擺手,表示此來沒有別的目的,是奉老蔣之命,給傅作義加強力量的。傅作義不大信,說到處都在缺兵,哪有多餘的部隊派來。
電影《大決戰》劇照
何應欽說:「昨夜不是已經分析了,東北共軍剛打完打仗,損失很大,至少需要休整三個月才能出關。你回去後,在三個月時間招募十萬新兵,擴編三個軍。至於裝備,我可以立即將一大批美援的武器裝備運往天津,交給你分配。然後以津、沽為根據,逐漸挽回頹勢,華北不還是大有可為嗎?」
據郭汝瑰回憶,在談話中,傅作義的情緒很不好,對戰局顯得很是悲觀。
11月5日,老蔣召見傅作義,強調了固守華北的決定,並說:「平津如非萬不得已不放棄,至少再擴充三個軍。」
傅作義聽後,大大鬆了口氣。當傅作義回到北平後,馬上根據「固守平津」的方案,對華北國軍的布防,進行了一些調整。
此時的老蔣,已經被傅作義說服,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朝課後召見敬之 、墨三商華北軍事方略, 決令宜生(傅作義)固守, 並增加其兵力也 。繼與宜生談話, 說明華北不能放棄, 並以全權交彼, 切勿有所顧慮。
傅作義回到北平後不久,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也到了。瀋陽解放前夕,老蔣本不願意接走衛立煌,要看他的笑話,還是杜聿明和空軍副司令王叔銘力勸,說衛立煌好歹是一方大員、二級上將,若當了俘虜,實在是難看。老蔣聽後,這才很不情願的,讓王叔銘派出飛機將衛立煌接到葫蘆島。
衛立煌到葫蘆島時,和杜聿明談了半夜,杜聿明擔心老蔣追究東北戰敗的責任,衛立煌不以為意,認為他去東北本就是被老蔣強迫的,去之前老蔣向他承諾,無論勝敗,均不需擔責。杜聿明聽後,表情複雜,但也不好多說。
當衛立煌從葫蘆島來到北平後,受到傅作義的設宴款待,當兩人正在閑聊時,老蔣的處分下來了,稱:「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戎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
傅作義一面安撫衛立煌,說只要在北平保他安全,另一面卻震驚老蔣的翻臉之快,看來他不去東南是正確的。否則一旦離開,虎落平陽,到時候老蔣秋後算賬,追究華北丟失的責任,傅作義的下場不會好於衛立煌。
衛立煌在北平待了一段時間後,包了架飛機帶著家人從北平到上海再轉飛廣州,到廣州後,保密局廣州站的特務密報局長毛人鳳,老蔣從毛人鳳口中得知衛立煌或要從廣州去香港的消息後大怒,電告廣州方面,派兵圍住衛立煌一家住的賓館,強行將衛立煌用專機押到南京的住所軟禁。直到1949年1月底,老蔣下野後,在代總統李宗仁的幫助下,衛立煌才得以逃離南京,免遭毒手。
劇照
回過頭再說,傅作義拒絕南下,不去擔任東南軍政長官,是否正確的選擇呢?
首先,老蔣制定的「南撤計劃」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華北「剿總"的六十萬大軍,分布在從綏遠到塘沽的千里戰線上,如何集中起來南撤就是個大問題。即便東北我軍不迅速出關,按照老蔣、何應欽、傅作義等人的估計,要休整三個月。但是華北我軍也有幾十萬部隊,一旦這六十萬國軍集中南撤,我軍必然追擊,打運動戰是短板的國軍,能逃走多少?
其次,即便華北國軍要強行南撤,那麼以其海軍的運力,撐死運走十餘萬人。其餘部隊只能是從陸路走的。幾十萬國軍,往南到隴海沿途大都是解放區,不用打,僅後勤怕都會導致大部逃散,即便有部分部隊能逃到徐州方向,以國軍的組織度和行軍速度,這時淮海戰役已經結束,這些國軍還能跑哪裡去?
按照老蔣一貫的重嫡系親雜牌,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又是黃埔一期生,能走海路的部隊,必然只能是黃埔系掌握的部隊。加之塘沽本就由中央軍控制,所以對傅作義而言,即便要南撤,他的「綏遠系」部隊也是無路可走。
因此,留在華北等待局勢變化,是當時傅作義的最好選擇。有人也許會問,傅作義為何不把「綏遠系」主力全部撤到綏遠?
主要是時間來不及,東北我軍迅速出關,聯合華北部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殲滅了傅作義「綏遠系」的孫蘭峰兵團、安春山的104軍、郭景雲的35軍,使傅作義喪失了大部分基本部隊,不得不走向談判桌。
平津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2萬餘人,其中北平和平解放,接受改編的為25萬。北平解放後,傅作義冒著被特務暗殺的危險,親自到綏遠斡旋,促成了董其武、孫蘭峰等人率綏遠六萬餘官兵的起義。北平、綏遠共計有31萬餘部隊接受我軍改編,傅作義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值得肯定。